时间:2024-04-25
文/王惠群,太原市青年宫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措施对企业实行了内部控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当前,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但其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许多方案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每个地区每个人的生活,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应当引起有关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进行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而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内控环境和制度,这主要表现为许多负责人和领导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偏差,认为内部控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许多事不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并且实行内部控制无法为单位带来直接效益,但却要占用工作人员,增加成本,因此不愿投入人力财力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资产,其在单位管理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但是一些单位因缺乏预算监督机制,财务管理者在编制预算时不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而是按照以往经验进行编制预算,甚至为了完成工作应付了事而胡乱编制预算,导致行政单位出现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等现象,单位内部相关资产的转移和变更也没有相对应的具体手续,造成资产管理的预算编制不实。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未安排专人管理账簿,造成大量的账外资产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各部门人员也不是依照规章制度,而是按照领导意志去管理资产,导致资产管理的责权利划分不明确,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虽然目前许多单位设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监督机制,但在岗的多是财务人员兼任,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并且其停留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上,监督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员习惯于行政指挥,只听从单位负责人或“单位一把手”的指挥调控,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的事,在工作中完全由单位一把手安排相关事宜,自己服从指挥即可,这种被动服从式的工作模式大大削减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使职员与职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就如何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这一问题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财政部门应带头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定期对事业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制度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确保不同部门之间职能的相互联系贯通。此外,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要敢于监督不同部门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行为,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按照权责制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监督各单位负责人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真实而完整地汇编,使单位负责人真正做到权责分明,明晓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资产是所有企业单位正常运转的核心所在,内部控制的重心也是围绕资产控制进行的,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确保资产公开透明,记录真实详尽,可以有效管理单位的资产,防止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盲目编报和资产去向不明的现象发生,从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成立预算监督机构,有效监督资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此,单位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设置至少两人以上的专任管理资产,并制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同时对资产管理人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且在关键控制点上要保证资产管理人员互相监督。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不只是负责人和“单位一把手”的事,也是不同部门负责人以及每一位员工的职责,这就要求单位内部对工作的每一环节精准把控,所以负责内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和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还要对政策、法律和管理等有一定的认识。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大力宣传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定期培训员工的业务能力,并不断更新、补充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摒弃以往服从式管理的观念,让内部控制工作为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而有序的保障。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需要领导人在施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弊端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同时不同部门负责人之间紧密联系,加强沟通,制定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措施,逐渐让其转变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管理观念,才能让单位管理走上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道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