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撒泡尿照照”

时间:2024-04-23

付一枫

4月21日中午,凤凰视频贴出四张图片一则视频,介绍《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幼童街头便溺,青年拍摄,而后幼童家长、拍照者、路人搅和在一起发生冲突。这乍一看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当家长前面加上了“内地”二字,青年前面加上了“香港”二字,本来并不严重的一件事在“逆转又逆转”的过程中竟引发了各方令人咋舌的风暴般的反应。

逆转之后的逆转

凤凰视频发布此条微博之后,网民纷纷留言、转发。从当时的评论可以看出,网民此时的态度并不激进。一部分网民称这对夫妻“素质低”、“丢人”,并称在这件事上“支持港人”。一些已身为父母的网友则感慨做了父母才会理解“小孩子是憋不住尿的”,因而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小朋友则是过于严苛了。小部分网友则认为“香港人小题大做”、“港灿太可笑”。直到此时,这条微博看起来也不过是凤凰视频推送的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消息,社会反应也可谓“波澜不惊”。网友只是在此条微博下根据自己的想法或经验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而随着凤凰卫视名记者闾丘露薇的介入,这件小事突然变了味道,引发了网上骂战。上月21日中午12点47分,闾丘露薇转发此条微博并发表评论。而后网友@释不归转发闾丘露薇的微博称:“凤凰视频四宗罪:1、隐瞒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很久直到小孩终于憋不住的事实。2、隐瞒了小孩尿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3、隐瞒了母亲还把纸尿布装入行李袋提着。4、隐瞒了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后父母才夺记忆卡。”炮轰闾丘露薇扭曲事实、恶意挑起争端。

@释不归的这条微博首次将“私处”提到前台,争论的焦点慢慢从“当街便溺对不对”转向了“拍小孩子私处对不对”。涉事四人之间的冲突也渐渐被转化为“内地客”与“港人”的冲突。一时间“闾丘露薇涉嫌造谣”、“闾丘露薇滚出新闻界”成为热门话题。

闾丘露薇在将凤凰视频的《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推而广之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内地舆论场上引来了可能是从业以来最大的非议。鉴于第二段视频的还原,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微博上发布该视频的媒体隐瞒事实,混淆视听。更有网友指出闾丘露薇没有考虑保护未成年人,转发清晰图片,不顾视频中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误导舆论,缺乏基本的爱心。

报道有失公允,或许还不足以使“小题”如此“大做”,海外网评论直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题发挥,炮制骂战”。

4月23日,香港壹周刊又发出视频说明孩子在香港街头不是小便而是大便。这段视频逆转了几个之前网友奉为事实的关键信息。首先,吴姓男子展示了自己的伤口,虽然伤口都比较小,但可以看出这对夫妻确实与港人发生了肢体冲突。其次,在视频的1分30秒处,出现了据称是涉事青年相机记忆卡中的照片,小孩身后赫然是一坨大便。这样之前所谓“小孩妈妈拿纸尿布接尿并未污染路面”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了。此时,孩子的性别也由之前的“女”悄然更正为了“男”。网友“破碎的桥”因此再度提起“私处”的问题,称“所谓拍摄私处云云是制造者和传播者脑洞大开的产物。实际上他们连男女都搞错了,拍摄私处之说不攻自破”。

紧接着,关于“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曾让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一事的新闻也被踢爆,网络描述有板有眼——“几年前的新闻,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带着两岁的小孩在香港街头,小孩忍不住尿了,香港人欢欣鼓舞,大赞小孩可爱。并配发新闻,厕所缺失,让港府颜面尽失。新闻可查证。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说明什么,大家应该懂了吧。”

事实上,这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根本就无处可查,如果要查的话,会发现他们都是论坛老手一手炮制出来搅浑水的高级段子,无非是为了故意挑拨双方情绪、扩大矛盾转移焦点。至于视频中那砣被香港主流媒体夸大的大便,也被当地警方澄清:男孩是小便而不是大便。

引发舆论狂潮的原因?

北京青年报《“当街便溺门”与“相互挑错”怪圈》的作者然玉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答案。作者在文中写道:“互有误解的双方,时刻敏感且急切地找寻着对方的‘不是,并一直盘算着将那些真真假假的‘罪证留存、放大、散布,直至反过来把自己最初的偏见坐实。‘先定其过——取证坐实——散布周知,一个令人遗憾的循环就此形成。该语境内,港人试图用‘小孩小便再证内地游客素质低劣;内地网友则想拿港人‘无理拍照反证其傲慢无礼。当我们陷入一个相互挑错的怪圈,对方形象必然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于是,最初的误解被加速放大,所谓分歧演绎为仇视。纵使是小小的当街小便事件,也会引发一场民间舆论你死我活的唇枪舌剑。荒唐的一切,未免太多莫名其妙。”

新京报上刊发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常江之《等一等再“上纲上线”》中的一段话同样引人深思:“这个事件在框架或母题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在街边小便,纵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监护人仍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旁观者若有不满,自可言语批评,这是人家的言论自由。到此,事件就算完结,似乎没有什么上升的必要和空间。……当街小便自然不雅,可放在任何一个公认文明的国家里,似乎也可归入‘人之常情。若有欧美醉汉在香港街头呕吐,恐怕不会有人上纲上线,扣上素质、文明乃至人性的帽子。因此,争论的本质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消费,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

凤凰网发表文章感叹道:“如今香港对内地的敏感,一泡童子尿就能轻易激活:近几年来,内地人与港人竞争资源的矛盾愈演愈烈,公立医院的床位、香港宝宝的奶源、本地生入学和就业的名额,都成为引燃内地香港矛盾的导火线……内地民众需要反思的,则是恩主式的心态——没有内地香港吃什么。‘香港人是狗的歧视性言论是不是也在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冷血。”

两个月前,时值香港举行“灭蝗”游行之际,腾讯曾推出首页专题《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来》,称那些类似“没有我们内地人来香港买东西,你们香港不会那么好”的大陆游客言行,“和大陆长期来的历史政治条件以及宣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香港壹周刊在其视频中以“强国”一词称呼中国内地,由此可见两地隔膜之深。

事到如今,这场“轰轰烈烈”的小意外是时候收个尾了。随着港澳自由行的开放,港澳同胞与大陆人的冲突明显增多。这样的冲突有其不可避免性,但也并不是什么两岸之间的“不共戴天之仇”。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说:“小孩儿街头小便引发的大人间的冲突,在哪里都可以看到,不要在站队和标签化中上升为内地人与港人的对抗。世界之大,奇葩哪里都有,极端偏执的人格从来都不缺少,不要将那种明显不友好的行为放大,并加上各种情绪添加剂,将其他问题上的情绪移情到这种冲突中,当成‘某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态度的象征。”

哪里都有高素质的人,哪里也都有行为有失水准之人。这是“我们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和谅解解决的小问题,而不是内地与港澳或说“我们”与“他们”的尖锐对立。一位网友说得好:“文明的意义除了不当街便溺,还有善意与宽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根本。真正的文明,是碰到这样的情况,走过去善意咨询那位母亲是否需要帮忙,或者指引她找到厕所,而不是冷漠地拍照当成渲染大陆人素质低下的又一个证据。内地人的素质的确有待提高,但香港人的文明同样需要提升。”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