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人工智能的社会学浅析

时间:2024-04-25

我国人工智能的社会学浅析

文/宋美蓉,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社会问题,同时社会学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从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角度出发,浅析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理论影响。

人工智能;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1 研究背景

近期,麦肯锡在其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报告书中明确宣布,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领头羊。人工智能的浪潮带来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又一次腾飞,还将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重塑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改变人类社会结构。

如今,人工智能的更新速度远超过了人们接受速度:当你还在为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大数据抓取技术感到惊讶时,机器人记者已经可以在1分钟内写好新闻稿件并发布了;《最强大脑》电视节目中,百度机器人小度最终战胜了人类高手王昱珩取得了视觉识别方面的胜利;谷歌围棋程序AlphaGo对决韩国高手李世石,并最终取得胜利……正是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天人工智能都更加深入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学科又受之又少。近期,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凯特·克劳福德和华盛顿大学法律与信息科学助理教授雷恩·卡罗在《自然》共同发表文章称,当前人工智能在技术领域突飞猛进,但暴露出来的社会学盲点也值得警惕。

1.1 人工智能概念与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并非近些年的产物。早在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学术会议就被作为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1959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他提出了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还适用。受制于当时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发展程度,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和两次寒冬。后来,现代人工智能依托于新工具、新理念和摩尔定律,着重在实用性和功能性的人工智能研究。由于这一系列的突破,人工智能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繁荣期,标志性事件即为1997年IBM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其后,人工智能挑战了传统的计算机架构,采用渐进迭代方式,提高了运算速度。随着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浪潮的兴起,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百度、腾讯、谷歌、微软、Facebook等国内外公司都已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于人工智能。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确定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

1.2 人工智能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

机器人、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社会问题,同时社会学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在蔡自兴所著的《中国人工智能40年》一书中,作者就谈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将引发劳动就业、社会结构变化、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心理上的威胁和技术失控危险等社会问题。然而,社会学对于人工智能的学术性研究远远落后于人工智能的更新速度。因此,对人工智能进行社会学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且必要了。

2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工智能发展

2.1 理论社会学

社会学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有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也有着重从反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还有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社会良性运行就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手段。例如,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能够通过摄像头对人流进行实时监控,查找犯罪嫌疑人,再配合警方的警力抓捕逃犯,避免社会恶性运行。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机器人大规模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同时,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也极有可能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

近五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工业机器人领域,2017年上半年就生产了5.9万台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到了不同行业之中,从一线的装配工人到博物馆解说员,甚至是外科手术医生,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以其特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成为工作岗位上的主力,尤其是那些单调、机械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志,它所实现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智能化生产的普及和人类的失业问题。在近几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有专家表示:未来30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

同时,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社会学重点研究社会与人,而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未来将越来越智能和类人化,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的学科归属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比如,当遇到“电车难题”时,是否该牺牲一条生命来拯救五个无辜的人?功利主义认为,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是合理的。但康德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可以杀人是道德义务,就不应该让一个无辜的人牺牲。克劳福德等人认为,关于道德伦理的辨析是复杂的,但是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许多选择可能会变得简单而粗暴。一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在权衡“杀人决策”时,可能只会提供一个关于道德推理的狭隘框架。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得到大规模应用,在面临“电车难题”这类选择困境时,应该如何进行伦理方面的设计,便成为一个社会学上的盲点。

因此,从理论社会学出发,人工智能发展是作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一个因素,还是一个手段、方式,或者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学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

2.2 应用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的学科分类众多,现已达到70多种甚至更多,包括经济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等。

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革命,不单单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经济革命,哪个国家抢占了先机,就会较他人早一步获得经济的巨大馈赠。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比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工业智能化和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我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已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不难看出,人工智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的“新动能”。

经济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一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二是研究经济背景中社会学变量与非经济背景中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朱国宏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一书中,归纳了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经济过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组织(市场、企业、网路、非正式经济)等内容。

人工智能的出现,尤其是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生产要素和经济过程,带来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岗位。从历史中不难看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械化工厂和产业工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出现了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产业及相关的工作岗位;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世界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被发现。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机器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也许在段时间内会造成大规模的失业,但是从长远看,也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链条和就业岗位,也将丰富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人工智能在劳动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方面都有广泛的联系。无论是理论社会学还是应用社会学,我们都应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亟需社会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支撑,人工智能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将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