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综述

时间:2024-04-25

文/张熙莉,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综述

文/张熙莉,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摘要:治理一词具有比较详实概念性的介绍,是来源于1989年世界银行所创出的“治理危机”。随着治理危机的出现,治理一词被广泛应用和使用。而乡村治理,就是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同治理结合而引出的一词,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乡村管理以及其他现实问题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段和方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学术界对乡村治理的研究也逐渐的多了起来。纵观近几年的学者研究, 发现,其主要是对乡村治理的定义,主体,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乡村治理;学者;研究

1 乡村治理的定义与概念

吴扬[1](2012)认为乡村治理是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对于农村管理方式的一种统称。其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彼此相互依赖使其更具效率;二是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满足村民的服务需要;三是能够有效地管理冲突,具有良好的民主制衡机制。因此,当治理理论成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时,其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育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即村民自治,它对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张艳娥[2](2013)乡村治理是包括乡镇范围以内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庄在内的三个层次之间,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配置运用的多向治理关系,是对传统政府一元统治模式的超越,其特点是强调多中心参与、分工合作,目的在于实现乡村的善治。

文剑钢,文瀚梓[3](2015)传统的乡村治理是政府与乡村管理机构为了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给乡村社会提供的公共事业服务,也是乡村主体协同政府共同管理乡村的过程。治理是政民合作,互动协调,自下而上,强调自主性和参与性。因此乡村治理体现出“县政、乡派、村治、民选”的乡政府主导治理模式,其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治理主体的精英化是近代至今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特征。

2 乡村治理现状的研究

乡村治理的现状研究是现今的重点之一,但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近三年学者缘故乡村治理的现状研究比较少,基本还是2000年初左右的研究比较多。与现今时代有一定的代沟,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以下主要是对乡村治理现状研究,集中在不同的现实背景下所得,并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文剑钢,文瀚梓[3](2015)我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极为丰富的朝代更替、时政演化与管理模式的变迁,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也经历了从单一走向多元驱动,并向着跨界协作的方向发展。

吴扬[1](2012)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主要是表现在中国乡村治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具体如下:一、政府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乡镇政府与基层组织由指导转变为领导,造成自治权力无法落实,是以县乡续财政发工资的形式制约村民自治以及以“村财乡管”等措施侵犯农民自治权;二是乡村债务风险;三是 “人治”大于“法治”,尽管在实践层面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但村民治理的基本制度,如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却徒有形式而无实际效果,法律规定的乡村自治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甚至是法律制度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被严重扭曲。

3 乡村治理对策的研究

周庆智[4](2015)乡村治理变革的关键在基层政府( 权威) 治理的法治化。今天乡村治理的现状之形成,根源在基层权威,变革的主导方也在基层权威。应该从以下方面改进: 第一,结合村政府和村民进行治理,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要从社会发展的立场来看基层治理的变革,而不是从政府的立场来应对基层治理的变化。第二,法治规则。第三,社会改革。经济发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社会改革首先要进行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主要指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建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把“组织”还给社会。

文剑钢,文瀚梓[3](2015)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乡村治理进行改善:第一,必须破除观念的冗陈和异化,将物质规划向“以人为本”的生活优质、生态优美、生产优化——构建社会新常态的“人文物质规划”方向转化;第二,乡村规划需要抓住乡村复杂社会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差异化”,协同乡村治理,尊重农民意愿、贴近农村实际,站在落地实施的角度,围绕农业产业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步实施;第三,村委会(村民)是乡村规划与治理面对的同一主体,必须依靠当地民众对乡村规划、治理计划的执行落地。第四,推行治理引导、村民主体、NGO“绿十字”民间组织、公益设计团队、企业、商家、媒体的“上下交互、横向参与、多元驱动”的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并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和创新的机制做保障;第五,乡村规划建设是在中国最本根的文化源头做最敏感的“物质与文明”更新规划,必须对从事乡村治理与规划落地的各参与方,进行规划知识普及和观念认同教育,以中国式的乡村治理规划做好当代美丽乡村建设。

吴扬[1](2012)认为改进的措施应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第一,重视培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第二,构建新型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第三,逐步建立村民的自治体系,第四,明确乡镇机构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第五,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第六,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与民主意识。

综上所述,由于乡村治理在我国的推广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并不全面,目前也只是集中对乡村治理概念,主体以及现状和对策之上。基本是依据自己所调查的数据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性的研究。为提高我国乡村治理的水平,也应该充分的了解国内外的先进方式和成果,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研究,做到吸取精华为国发展的作用。

[1]吴扬.中国乡村治理的现实定位与发展思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6:39-45+115.

[2]张艳娥. 关于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的分析[J]. 农村经济,2013,01:14-19.

[3]文剑钢,文瀚梓. 我国乡村治理与规划落地问题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5,04:16-26.

[4]周庆智. 乡村治理转型:问题及其他[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3-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