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时间:2024-04-25

【摘 要】 文化和教育的落后是我国落后地区贫穷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以精准扶贫为视角,分析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阐述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探讨了教育扶贫的改善路径: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完善扶贫资源配置;更新教育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共同攻克教育贫困。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改善路径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精准识别找出真正的贫困户,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从而清除导致贫困的因素,达到可持续扶贫的效果。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下,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然而由于教育扶贫与往常的扶贫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教育扶贫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从最初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地区间经济发达不均衡,使得欠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资也欠缺。在这些地区至今仍存在着学生面临辍学、教育环境差、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此等教育现状让人担忧。在这些地区大致都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大概有三种,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

(1)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老师数量结构不合理、老师素质不高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首先,老师的数量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许多贫困地区城镇老师多而乡村老师少。其次,在一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半农半教”以及一个老师承包所有课程的现象,老师本应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教师素养才能胜任这一职业,但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素养,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多的进行灌输型和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最后,由于贫困地区的待遇与生活条件所限,造成了大量的师资流失。师资的流失导致了教育质量的降低,教学质量的降低又导致了生源的流失,生源的流失则迫使许多农村学校撤销合并,这样更难吸收优秀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些农村学校的撤销合并,使得许多学生只能到城镇学校接受教育,在城镇中的住宿等消费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教育成本,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

(2)物资资源的缺乏主要是指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教育设备比较落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投资率不会太高,使得这些地区的教育严重缺乏资金,无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书籍。

(3)信息闭塞。我国贫困地区大多集中于西南、西北的深山和偏远的农村中,这些地方交通不方便,通讯业比较落后,一些地方现在尚未通电,更不用说网络,因而,信息比较闭塞,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少。这些地方的老师大多都是老教师,再加上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途径不便,使得这些地方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难适应现代教育,从而影响了这些贫困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

2、教育理念落后

受知识文化水平限制,一些贫困地区出现了“读书不如打工”、“读书无用”等落后的观念根深蒂固,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让一些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另一方面,許多家长更注重孩子辍学打工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这也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和冈纳·缪尔达尔所主张的贫困文化及其衍生的相应观念会导致贫困的延续的观点。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由来已久,到处弥漫着“读书无用”思想,这些思想又在留守的青少年身上发芽扎根,导致了这些地区越贫越“愚”,越“愚”越贫的恶性循坏。使得教育扶贫思想很难被接受,教育扶贫工作也举步维艰。

3、教学质量低下

贫困地区学校的质量困境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首先第一个制约因素是交通条件,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在偏远的山区,受交通和地理条件所限,当地的师资队伍相当一部分为民办转正教师,由于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于新课改的内容理解不够,就导致了当地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第二点是由于信息的闭塞,学生所见过的题型非常少,复习资料更少,在高考这样的统考中难免处于劣势,取不到好的成绩。第三点是由于农村这个大环境的原因,在城镇,有各种各样的图书馆、艺术馆还有网络,城镇的孩子除过课堂,还有许多其它途径来获取知识,而贫困的偏远山区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只有课堂这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所以,他们更是在起步上就低于城镇的孩子。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地区培养人才的方法落后,内容滞后,使得偏远山区出去的孩子很难适应现代的人才竞争,进而改变自己的困境。

二、实施教育扶贫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总书记曾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穷的表现体现在物质层面,然而贫穷的根源还是精神文化的贫穷。教育扶贫一方面,可以保障贫困家庭的学子有学可上,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优秀大学生或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可以帮助其家庭脱贫,长远来说,教育扶贫也为地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实施教育扶贫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在区域发展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和尺度。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有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教育是基础性事业,其发展关系到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每个行业和领域,就区域发展来说,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就是提高一个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增强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转变地区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实施精准扶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现状,必须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由此可见,教育扶贫事关整个扶贫事业的大局,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前提。

2、当前我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大,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条件下,我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的差距也导致各办学机构在办学理念、资金投入、学校条件和教学标准等方面的悬殊。此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着城乡教育,使其各自面对着不同的教育问题。

如果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贫困的现状,因此,在偏远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政策,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部分。

3、社会公平理念在政策领域的体现

扶贫事业的出发点是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包括生存公平、产权公平和发展公平,教育扶贫要解决的是发展公平的问题。社会公平不是“一刀切”式的平均主义,教育公平更是如此。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显著,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明显不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扶持,不给予教育政策扶植并实行教育倾斜政策,就只能解决落后地区暂时的物质匮乏,它们将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与落后的现状,难以跟上主流社会发展的步伐。扶贫就是给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高自身、实现发展的平等机会。

教育扶贫就是从贫穷的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对教育事业的扶持,让贫困地区人们掌握帮助自己脱贫的知识和文化,从“被动脱贫”走向“主动脱贫”,给他们带来改变自身命运与地区命运的“药方”。

三、教育扶贫的改善路径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将教育扶贫的重视度提升到较高层次。而且,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模块,对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教育扶贫作为源头式,可持续性的扶贫方式,对扶贫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关系到的不仅是这一代人,而是以后世世代代的暂时低于国家平均生活水平的中国百姓。所以我们要急剧各方力量来攻克教育贫困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完善扶贫资源配置

充足的教育资金是开展教育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除过直接的财政补贴,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投资政策,引领一些知名企业带头投资建设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如何将教育扶贫资金投入使用,并确保资金确实使用在必要的用途这一点需做出详细的计划。

一方面,我国各地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规划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所以首先政府应该在各个教育扶贫重点区域成立专门的教育扶贫部门,各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各地教育资源贫乏的特点,得出当地教育资金使用的具体计划,做到对症下药。教育扶贫资金绝不只是按贫困生数量简单发放贫困补助金,这样做很大可能会助长不良风气。教育扶贫部门应配置专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保证每一笔教育扶贫资金用到实处,用到刀刃上。另外需要完善教育扶贫的监督考核体系,务必使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明晰化,最大程度的避免贪污腐败的产生。

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人员分布也比较分散,这就给在全国范围实施教育扶贫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我们要确保国家的扶持政策公平的落实到每一户家庭身上,就必须得到各村级干部的大力帮忙。因为最为了解各村每户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子女就学情况的就当是各村级干部莫属了。虽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扶贫部门,但是该部门对各片区教育资源情况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对每户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子女就学情况了。但是教育扶贫工作需要工作者们了解细致的情况,如果全部依靠实地考察走访,那么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完成将要再延迟几年,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有了各村级干部的协同工作,那么我国的教育扶贫工作将来高效的多。各村级干部应积极配合教育扶贫的相关工作人员,精准识别教育扶贫对象,建立与精准扶贫一致的信息系统,通过实地考察将基本信息录入系统。而且需要经常的查漏补缺,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流动性比较大的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将教育扶贫资金真正用到需要的人身上。增加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力求教育资源的全覆盖,让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享受阳光雨露。

2、更新教育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教师资源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影响我国教育扶贫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影响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教育理念,薪酬待遇等。

教育扶贫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战略,不仅仅是物质输入,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培养不仅仅关系到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关系到教育精准扶贫的效应。教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行业,教育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让贫困地区的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其次优化薪资待遇和保障制度是吸引优秀师资力量,满足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需求的重要举措,政府应该坚持贯彻“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理念,重视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情况。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适当的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薪资待遇,为吸引和稳固优秀师资力量提供资金保障。其次,政府可以同高校合作,制定对贫困地区考生的定向培养政策,使人才更好的反哺贫困地区。以期能够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扶贫政策顺利开展。

3、转变教育观念,共同攻克教育贫困

教育扶贫不是单靠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就能完成的,需要各方积极配合来攻克这一难题。作为政府,要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资金从拨付到运用的每一个环节。最大程度的激发企业与个人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共同参与到教育扶贫的攻坚战中。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科学的投资政策,引领一些知名企业带头投资建设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并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嘉奖。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得贫困地区的人们认识到教育兴国,教育改变人生的重要性,调动贫困地区人口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主体的贫困户,要摒除以往的“读书无用”,“重男轻女”等落后的思想,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乃至个人家庭发展的重 要作用,积极主动的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

四、结语

精准扶贫,在于教育,教育扶贫,在于扶智和扶志。总之,面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下的教育扶贫,在实践中发展教育扶贫理论。通过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基层带动和规模整合等多种举措,切实改善落后地区的贫困面貌,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我国向教育大国的行列迈进,提高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邹薇.我国现阶段能力贫困状况及根源——基于多维度动态测度研究的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6).

[2] 姜德华.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3] 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 罗必良.从贫困走向富饶(现代化探索丛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5] 林乘东.教育扶贫论[J].民族大家庭,1997(5)56-57.

[6] 沈红,周黎安等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87.

[7] 金俊峰.云南山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 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0(2)91.

[9] 劉维忠.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

[10] 夏英编.贫困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1.

【作者简介】

张玉秀(1995—)女,甘肃张掖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