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路径探析

时间:2024-04-25

梁伟 郭一丁

【摘 要】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美丽中国”的全面建设。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主要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生态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发挥“互联网+”新兴媒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涵;路径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1、生态文明

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于1987年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他认为生态文明属于自然与人类之间形成的某种关系,在这种条件下人类在得到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要对自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自然改造的基础上要做到对自然的尊重,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1]姬振海在《生态文明论》一书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韩宝平在《发展观的擅变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把人类文明发展史划分为: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他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一个过程,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总结与升华。[3]曹孟勤在《生态文明的四个向度》一文把当代社会文明系统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文中还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与其他三种文明并列为社会文明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并且相协调,共同构成社会文明系统。[4]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相协调为基础的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状态,是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是属于21世纪的文明,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逐渐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人类从小我走向大我、摒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粗糙的发展方式的发展历程。

2、生态文明教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其关键点在于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5]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新时代下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教导全体社会成员,通过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个初步的认识。最终,感性知识和理性理解将回归实践,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以产生新的理解。进而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世界成为“人-社会-自然”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敬畏自然、尊崇自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处共荣的文明。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将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缓解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养,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促使人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和大自然的法则,认清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等的康庄大道。生态文明教育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赋予我们的精神召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6]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且为之奋斗的事业,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践行生态文明观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崇高。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诉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不仅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帮助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受教育者真切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行事,不断提高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时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在教育当代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思维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引导生态文明行为,从本质上让大学生明白人类的位置,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谋福祉,为人类迈向“自由王国”而奋斗。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主義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对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过程要全方位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以期用有效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五位一体”总体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新时代下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下思政课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生态化,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与必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论述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作为教育者,在概论课教学中我们要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实践论、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方面所蕴含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智慧。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以达到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从而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他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践行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生态人格的目的。

2、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生态实践活动

在进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理解与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要从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出发,客观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真理,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要提高当代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自觉性,这样可以促进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保持对生态危机清晰的认识。

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8]因此大学生要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9]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要明白人类在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从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再到深入充分的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比如,积极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到每家每户,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生态保护情况调研,关注环境破坏现象,积极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比如,3月12号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植树节当天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多种树,并以种树植树爱绿为荣,并把植树活动作为常态化的实践行动,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另外水是生命之源,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不光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还要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作斗争,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为身边人做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保护水资源,让地更绿,水更清。在生活中积极倡导简单节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本着粒粒皆辛苦的精神、吃穿用度不铺张浪费,在宿舍中养成随手关灯、关电脑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行为举止做起,为社会生态文明添砖加瓦,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奋斗。

3、积极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象征。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将生态文化贯穿于社会的始终,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热爱环境保护大自然。大学生要在高校校园中学习生活达四年之久,因此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具有很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充斥着整个校园,是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学生生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生态文化相结合,努力打造绿色校园,冶学术情操,引导其思想与行为,使大学生在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

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代表这一个学校的底蕴,在校园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设置一些简洁明了的标语来宣传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在图书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名言警句,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在餐厅可以放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在宿舍可以设置“垃圾入桶”“随后关灯”“节约用水”等标语。

4、发挥“互联网+”新兴媒介作用

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人们通过网络平台每天获取大量信息。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航人,对网络的认知更加深刻。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兴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微信已经是人们必要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宣传人与自然和谐。比如,学校和相关单位的公众号定期推送国家领导人关于生态的相关论述和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人與自然的文章,定期推荐人类对自然反思的视频文件,通过文字和视频潜移默化的将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大学生的脑海中去,已期达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环保科学;现今,每个政府部门和高校都有自己的官网,因此我们可以以这些网站为依托,开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专栏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具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库。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字,图片的观看得到充分的启迪,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 刘思华. 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4).

[2]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

[3] 韩宝平等.发展观的擅变与生态文明建设[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4] 曹孟勤.生态文明的四个向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5] 杜昌建,杨彩菊.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6]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吴明红. 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模式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3)97-100.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9] 张胜旺. 如何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29(4)72-7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梁 伟(1993—)男,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郭一丁(1995—)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态美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