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色生活高校行

时间:2024-04-25

张萍?余茂蕾?李友平?张运?燕文秀?曾超?王梁?唐娅

【摘 要】 本文探索了以西华师范大学为试点,用“互联网+环保”模式设置CUC智能固废回收终端,建立绿色公民网络低碳档案,并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带动周围小区进行塑料清洁回收利用问题。阶段性结果表明该项目具有可行性,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促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引导全民进行低碳绿色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绿色生活;废弃塑料回收;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增加,[1]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配套的处理处置技术,大部分固体废物都未经处理处置而直接排入环境,远远超过了自然净化负荷,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

2016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3]然而大众在面对我国“可回收”和“其他垃圾”两类垃圾分类时,常会有迷茫性,导致垃圾的乱分及随意丢弃,增加资源回收的难度。由于两类垃圾各自涵盖极广,而可产生垃圾的物品种类众多,让垃圾分类效果极不显著。[4]

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废弃塑料的清洁回收、加工、再利用全产业链探究 ”与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环保创客联盟项目”结合进行的“校园绿色生活方式——废弃塑料的清洁回收”为案例,展示如何在高校中推进和引导大学生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意识。

二、案例介绍

1、项目背景

为了分析“校园绿色生活方式——废弃塑料的清洁回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项目展开前针对南充市三高校大学生对分类回收利用塑料瓶的认知进行调查,共计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945份,回收率95%,有效率99.2%。

通过调查发现8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单独设置塑料瓶的回收装置,63%被调查者在平时生活中都会将塑料瓶扔进可回收类垃圾箱,证明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较高,态度较好。

调查报告还显示无论是环境类还是非环境专业的同学都有一定环保知识水平,如图2,但仍有极少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塑料瓶回收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贡献和意义,因此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应同时进行环境教育与科普的宣传工作。

针对三所不同高校的学生是否愿意使用塑料瓶智能回收终端关系到项目的使用效率与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西南石油大学的参与意愿最高(75%),西华师范大学中65%同学也愿意参与到废弃塑料瓶智能回收终端的使用中,川北医学院只有少部分同学不愿意使用终端。

以上调查结果为项目的运行和有效管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

中国于1996年开始创建绿色学校,出台了《绿色学校指南》,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培训活动,形成了由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绿色学校表彰的机制,极大地推进了绿色学校的建设且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涉及到学校的绿色管理和绿色生活变革。

2、项目设计

“校园绿色生活方式——废弃塑料的清洁回收 ”项目依托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教育中心,由西华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协会承办,通过利用“互联网+环保”的模式,在西华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智能型自动回收机,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完善线下回收网点,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师生主动交投,实现线上信息流和线下物流的统一,并逐步带动周围居民小区推广低碳环保生活,如图4。

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及宣传阶段;第二阶段为设备实施运营维护阶段,具体设计如下:(1)运营初期:在新区校园的教学区、宿舍区及操场三个地方分别投放三台CUC智能固废回收终端用于塑料回收试点。CUC智能固废回收终端智能手机为载体,将参与者的投放塑料行为与碳积分联系起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APP来量化、记录、分析、共享低碳行为,建立环保生活成长档案,个人碳足迹,培养低碳生活的环保校园生活习惯(如图5);(2)试点成功后:将通过“1+5”(1所高校+5个居民小区)的模式来扩大推广塑料清洁回收项目,将塑料回收推广到学校周边5个小区,充分调动大众共同参与。(3)项目的深推广:联动南充其他高校开展“1+5”模式,争取先从高校带动全民参与,取得丰富经验和成果之后,力争获取政府的相关支持,在全市逐步开展活动,推进城镇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推广“互联网+回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三、阶段性实施情况

项目在第一阶段即前期准备及宣传阶段,阶段性的成果是发放1000份調查问卷并做出科学性统计和项目可行性分析;在学院及环境教育中心的支持下、与授权委托实施“环保创客联盟”项目的佛山市绿色家园环境保护促进中心确立合作关系;同时将碳积分引入个人账户,用于兑换相应价值的绿植盆栽;联系光明网、四川新闻网、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等媒体进行项目跟踪报道。正在尝试与校内校外新媒体运营合作,宣传塑料瓶智能回收终端CUC的意义及目的,共同搭建智能回收终端。并将其与《个人环保生活成长档案账户管理平台》接入微信公众号。

四、可持续发展

项目注重发挥高校带动小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生活高校行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项目实施及运行阶段将按照项目计划逐步进行,中华环境文化促进会将会在第二阶段实施稳定运行后根据“环保生活档案”的开通率进行验收,并将成果纳入全国低碳排行榜。项目整个过程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并影响到全国,发挥高校影响力,结合“互联网+环保”的新型模式,让环保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让全民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刘沐生,刘学英,吕爱清等.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1)37-40.

[2] 崔炜,孔少飞.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26-26.

[3] 齐中熙,王优玲.解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EB/OL].(2016-12-21)[2017-04-25]. http://money.163.com/16/1221/22/C8RFK6RO002580S6.html.

[4] 潘宗瀚. 日本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对中国的启示[J].商,2015.6.94-94.

【作者简介】

张 萍(1997—)女,汉族,四川西昌人,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