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e时代”高职生思政教育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4-04-25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差,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学生知识架构不完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关键所在。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条件,充分了解新一代的思想状态及特点、习惯,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模式,例如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奖罚分明,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e时代”;高职生;思政教育;任务驱动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职生作为青年的代表之一, 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人才基地之一,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及教育导向,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生正处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政教育有助于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成效,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网络是把双刃剑,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易让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迷失方向。“95后”作为校园主力,是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网络環境使高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让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e时代”高职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关系到学生个人思想成长的根基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让毕业生走得更好、更远、更稳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思政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任重而道远。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授课为主要教学与沟通方式。在传统教育时代,三尺讲台之上,教具以“三大件”(黑板、粉笔、教材)为主,教学手段多为“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滔滔不绝,学生状态各异:或紧跟课堂节奏,或呼呼大睡,或交头接耳,或吃喝东西,或随意出入、迟到早退。总之,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低。过去几年,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问世,高职院校进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需要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从教育教学的效果来看,依旧不理想: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电脑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一节课下来一直在讲台上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很少写板书。教师从之前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课件宣科”;学生从之前毫无选择地“听”,变成了毫无选择地“看”。课堂讲授还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复制上,“炒出来的菜”依旧是不咸不淡毫无滋味。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成了司空见惯之事,凭借网络教学、检索资料这一看似合理的“护身符”,堂而皇之地在课堂上玩手机、打游戏,教师自说自话,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这种状况使得教学的互动性大大降低,久而久之,“效率低、形式化、走过场”的教师屡见不鲜,“左耳进、右耳出、混学分”的学生大有人在。思政课内容“入耳、入眼”非常困难,“入脑、入心”更是无从谈起。笔者通过亲身教学观察以及与部分兄弟院校教师进行交流之后发现,上述现象较为普遍。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遭遇尴尬处境的原因

“对思政课老师来说,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课讲完了,学生还没睡醒;对学生来说,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觉睡醒了,大道理还没讲完。”这个广泛流传于高职学校的段子,形象地描述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死气沉沉。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不掩卷深思。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合堂上课的现象不在少数,合堂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有的院校学生甚至更多)。身处合堂中的学生,人多嘴杂,“羊群现象”严重,这使得课堂纪律变得很差,学习效率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我行我素,蚕食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的刻板无趣,成就了学生的沉默。到底是“众口难调”,还是“厨艺不行”? 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度低,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是共性,教师和学生不能有效互动沟通,是目前思政课堂教学的最大障碍。

学生基础知识匮乏是师生不能有效互动的根源。在知识的传授环节上,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知识架构还不能与教师相匹配。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年龄上要比学生大,在阅历上要比学生丰富,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要比学生多,当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时,学生的接收和领悟需要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很难形成深层次的对话,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解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困境的几点建议

1、“任务驱动”的必要性、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部分是参加夏季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一部分是参加春季考试的中专毕业生,生源层次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从总体上来讲,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内在学习动力普遍匮乏,没有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因此,有必要借助外力来倒逼惰性,促使他们学习,获取新知识,为参与课堂教学做知识上的准备。在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时代,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授课之前,一般会拿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预习,以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但传统教材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教材上的相关基础知识很少,对学生“温故知新”的作用相当有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有海量的知识,可以随意搜索和下载。作为“95后”一代,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是成长在网络环境下的一代,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对网络的驾驭能力超出我们传统一代的想象。这为教师凭借任务驱动来剔除知识基础匮乏短板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提供了可能。

2、“任务驱动”的借力方法

首先,“任务”的下达要“投其所好”。“任务”的选取很关键,思政课教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爱好,选取一些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关心的热点,真正让话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求学生之所求”,并做到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这些热点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任务”的下达,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下达时,要对“任务”的完成时限、完成目标加以要求,并说明考核方式。

其次,下达的“任务”要量“力”而行,梯度分明。《三国演义》中记载:“猛药去疴: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下达“任务”同治病救人一样,要对症下药,剂量合适。从目前国内受教育者的背景来看,十余年的传统教育,使得被动学习的思想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建立。因此,“任务”的下达应参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难度过大,以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为宜。在下达“任務”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在把握好总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数量合适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完成总的学习目标,这种做法,会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既剔除基础知识匮乏短板,又培养独立探索自学能力的目的。

再次,“任务”的完成要靠评价来保驾护航。没有评价,就没有压力,更没有动力。按劳分配是目前公认的最合理的分配原则,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应从“任务”的下达开始,下达“任务”时,要将支撑“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任务”完成与否的评价标准,并对学生加以说明。“任务”进行过程中,评价应侧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尺度要科学合理,就是要做到奖罚分明并严格执行。奖就要奖得心动,罚就要罚得心痛。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学生,要确立优秀等级,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不及格等级。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心中树立“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让学生乐于接受“任务”,不断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思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网络一代的高职生与传统一代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网络如同空气、水一样已经融入“95后”高职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适应网络时代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以任务驱动为抓手,是实现课程与网络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可以扫除师生交流的障碍,构建师生互动的“立交桥”,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走进教室,为师生良性互动提供知识基础,为激发高职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条件,为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孔德兰,周建松.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7.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

邱建明(1978—)男,汉族,山东诸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