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亮
【摘 要】 高校新生在刚入学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会产生各种困惑和迷茫,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学校管理方面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对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思想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介入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大背景通过个案辅导帮助大一新生解决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的各种不适应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对帮助高校新生尽快走出困惑和迷茫,适应大学生活,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新生;入学适应;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也是开始学习和适应新生活的时期,而且从高中迈入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和学习也是一次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跨越。大学生也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的特殊群体,这使得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增高、成才欲望更加强烈。但是,由于高校新生心理尚未成熟,进入了一个新环境,角色改变,面临各种压力,进而产生许多问题,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自我思想意识适应、情感变化、就业心理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家庭、大学生自己的生活学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育人工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去研究分析、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因此,不管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还是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角度来看,这对高校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进行研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在脱离熟悉的中学环境,进入陌生的大学环境后,受各种因素影响,必然会产生各种不适应问题。本次研究在个案开展前,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和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后,发现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思想意识、学校管理这五个方面。
1、生活适应方面
学生进入学校后,在生活上有两方面的不适应:一是生活方式。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大部分离家较近,父母可以照顾到。同时对家人也有很强的依赖感,独立自主能力弱,而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但由于独立自主能力弱,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迷茫、无助感。二是消费方式。当代大学生消费普遍会增多,他们既没有一个合理的消费方式,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财观,消费出现无度,经常产生“经济危机”,还出现了“网贷”、“裸贷”,由此产生严重的思想、心理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日常生活。
2、学习适应方面
大学是一个“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地方。很多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教学方式不适应。一方面,缺乏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对老师依赖性强,表现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在学习上产生盲目性和被动性;另一方面,时间观念不强,除了老师平时教学时间外,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面对这些时间,新生们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利用,沉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购等。最后导致自暴自弃,产生逃课、厌学现象,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了质疑和无望。
3、人际交往适应方面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首要面对的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性格、语言、风俗和习惯都不相同的同学,在师生关系相对淡化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与室友乃至同学的关系至关重要。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不同地方、陌生的同学会产生自闭现象,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同时,大学新生缺乏有效、合理的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关心他人和换位思考意识,这些都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障碍。
4、自我思想意识
在初入大学时面临的思想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已经构思好大学的形象和状况以及自己的规划,在进入大学后发现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的有差距,诸多不适,进而产生厌学、逃课现象,自暴自弃。二是对自我的评价过低,面对比家庭条件好、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会产生各种自卑心理,同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关注过于敏感,会产生迷茫、孤独、失落等情绪,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
二、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和理论支撑
1、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而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则是研究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途径和方面。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一方面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并辅以活动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环境、解决各种不适应问题、建立自信心、发掘潜能等,促进大学新生在大学这个新环境里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校做好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挖掘学校解决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的新途径、新模式,进而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2、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
(1)人际交往理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大学生在初入大学后,面临陌生的新环境,会产生迷茫、困惑、孤独等,在人际交往中,迫切需要得到友情、安全感、归属感以及受人尊敬等。通过开展小组和个案,让他们锻炼自身的交往技巧,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融入大学这个大家庭中。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它有两种不同的过程: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會学习理论着重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通过开展个案辅导,促使案主汲取经验,提升自己适应大学新环境的能力。
三、个案工作介入
1、案列介绍
案主张某,是西北政法大学大一新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来到大学后,经常看到周围同学比自己的家庭条件好,产生严重自卑心理,同时对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担心,因为不能帮助家庭减轻一些负担而比较内疚,在参加过破冰训练小组后,虽然也开始与人交流,但仍然比较自卑、迷茫、内疚,经常逃课,厌学。
2、接案和建立关系
在辅导员和同学的鼓励下,案主找到了学校社工李老师。在办公室里面,李老师的热情地接待了略显紧张的案主,并通过摄入性的谈话,初步了解了案主面临的困境。最后,李老师表示会尽力帮助案主解决目前所处的困境,同时约定好下次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3、收集资料与诊断
为了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案主的状况及困境,李老师在与案主进行一次面谈后,还与辅导员老师和破冰训练小组组员进行了面谈。通过这三次面谈,李老师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状况和在学校里面临的不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状况。案主张某家是农村的,平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父亲外地打工所得,收入不多,而且母亲身体不好,需要看病,同时案主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妹妹,父亲一个人在外辛苦打工挣钱养家。总之,案主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严重。
(2)学校情况。首先,案主面临经济问题,学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无法支持案主大学生活;其次,案主性格比较内向,来到大学后,面临和同学们经济上差距较大现象,产生严重自卑心理,同时也因为自己不能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而经常比较内疚,最后自暴自弃,产生厌学现象;最后,案主由于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产生各种矛盾,与室友关系比较紧张。
4、确定目标与制定计划
在初步掌握了案主面临的家庭状况和学校的不适应问题后,李老师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服务目标和工作计划。
(1)问题分析。首先,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案主在大学学习和生活都比较困难,在面对其他同学的情况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内疚心理;其次,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在遇到困难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经常产生矛盾,同学关系紧张;最后,由于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不好,经常自暴自弃,产生厌学现象。
(2)目标。首先,帮助案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其次,引导他改变内向心理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主动与同学交流,改变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最后,帮助案主找准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服务实施
案主在进入大学时,面临严峻的经济状况,在辅导员老师和破冰小组其他组员的鼓励下找到了社工李老师寻求帮助。李老师在了解和掌握了案主的的情况后,协助案主在详细了解学校的助学贷款的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后,向学校申请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同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求助,请学校给案主安排一些兼职,解决生活所需费用。
在解决案主遇到的经济问题后,社工建立更信任的关系,同时在与案主第二次面谈中,主动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也很想与同学交流,只是不知道该怎么交流,一看到同学,就感觉自己不敢和他们交流;自己也很担心家里情况,也担心里大学里应该怎么学习和生活,同学们也不会理我,自己感觉很无助,很迷茫。在与案主、辅导员老师和案主室友的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的一些想法。另外,有什么问题或矛盾,总是一意孤行,而且经常逃课。
在与案主的第三次面谈中,社工把同学以及老师的一些看法意见和案主进行了交流,同时鼓励案主在开班会是大胆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班级其他同学,同时在开班会时社工和班级其他同学都给予案主鼓励和肯定,增强案主的自信心。
在与案主的第四次交谈中,发现案主已经改变了许多,已经可以和人很好的交流了,也参加了不少学院和班级的活动,比以前更加自信了,社工也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对案主的改变给予充分的赞美和肯定,并鼓励案主继续保持下去。
6、评估和结案
服务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案主已经获得了学校的助学贷款和兼职,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同时,案主也渐渐改变了自己内向和自卑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思想认知,积极参与学院和班级举办的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流,找准了自己的目标,养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总之,这些都表明案主已经完成了转变,适应了大学的生活。
7、经验总结
在开展个案时,要注意发挥“同理心”的作用,要把自己融入案主所处的情景中,站在案主的角度去思考案主的困境和需求,这样才能在与案主的沟通交流中产生共鸣和同感,让案主逐渐接受社工,与案主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同时,要从案主的优势方面入手,调动案主自身及周围的可用资源,通过举办集體活动改变案主思想固化,一起帮助案主增强自信心,推动案主的积极改变。
四、总结
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介入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大背景通过个案辅导帮助大一新生解决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的各种不适应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个案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效果有限,但是作者作为一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未来也将在此次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的专业方法和模式,为以后其它高校学校在解决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徐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1.
[2] 周志荣,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2.
[3] 黄兆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2008.5.24.
[4] 宋清萍、张春磊,“90后”高校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科技资讯,2013.14.
[5] 安桂玲、张辉、张毅明,试论大学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8.8(24).
[6] 李宜轩、陈琨、姚翔、王奕,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1.7.
[7] 宋希武,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12(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