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资助育人基层工作问题探究

时间:2024-04-25

李琴

【摘 要】 该文以贵州某高校的基层学院资助学生工作为例,对高校资助育人环节中基层学院的学生资助工作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基层开展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推动高校资助育人的对策建议: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采取多种手段,促进贫困生认定精确化、合理化;打造专业化的基层资助工作队伍,增强工作合力。

【关键词】 资助育人;基层学院;贵州;问题

2017年是我国新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十周年之际,贵州省教育厅向贵州各高校传达了《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贵州省学生资助十周年工作成就总结的通知》。基层学院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中坚阵地,基于个案研究的视角,探讨贵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基层开展的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伴随高校扩招和教育收费改革等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适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重骤然增加,面对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我国于 2007 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机制。为数以亿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坚实保障,帮助众多寒门学子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本人及其家庭的命运,有效阻止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贵州省近年来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限于地理环境与交通运输的不便,一直处于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状态,导致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大学生仍然顶着祖辈父辈留下的“贫困帽子”。经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高校生源多以本省学生为主,而本省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重为60%左右,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贫困程度明显,贫困生规模较大。基层学院作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是联系高校与学生的重要纽带。贫困同学的管理与帮扶,成为了二级学院开展资助育人基层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二级学院学生資助工作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资助工作在基层开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从这一视角探讨高校资助育人问题学界较少论及,同时可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第一手经验资料,进一步推动贵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二、Y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含着奖助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等资助内容。X高校是一所省属本科大学,而Y学院则为其中在资助育人工作上具有明确代表性的基层学院。 基于对贵州X高校Y学院 的学生资助工作资料进行研究,主要缘于笔者自2012年以来一直作为该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负责教师的实际,便于笔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实地观察与分析。

自2012年以来,X高校引入并使用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学生认定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国家助学金评选、勤工助学等。系统中设定和构建了班级评议、年级评议、院级评议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评议(校级评议)四级评议体系,通过学生个人在系统提交申请,由四级评议小组的相应班主任和资助负责教师进行审核,这为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近五年来,Y学院贫困生认定和受助规模呈现扩大化、实效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贫困生认定人数从2012年的543人上升至2016年的995人,Y学院贫困生认定人数不断攀升,贫困学生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规模扩大的原因之一是这类群体对获得奖助贷补的资助项目需求明确。另一方面,Y学院2012至2016年的国家助学金名额分别为151、245、263、297、440人,国家助学金资助人数逐年递增,受助规模不断扩大,足见Y院贫困学子得到国家和学校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与此同时,资助项目由以往较为单一的国家奖助学金,演变为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其中针对一些家庭遭遇突发变故而致贫的同学和家庭经济情况特别困难的同学,学院也会积极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再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申请,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针对性帮扶。

三、资助育人工作在基层开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价值导向偏离,资助工作开展陷入困境

经调查发现,面对贵州高校贫困生规模较大的现实情况,学校、学院虽竭尽全力地为贫困学子提供帮扶,但限于学生资助相关制度的制定不够精准以及硬件设施的欠缺,导致资助工作开展往往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当下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由于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价值导向偏离,甚至部分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助学金评比中因名额有限,部分贫困学生缺乏大局观意识,往往只重视个人利益的得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当一些资助奖项通知发布后,二级学院中各班都会突然涌现一些自称家中遭遇突发事故而致贫的同学,虽然其中确有少部分经核实后确实是遭遇突发情况的同学,但“造假者”仍占多数。最终导致班主任评选过程中左右为难,班级内部矛盾滋生,进而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此类学生的行动选择正是缘于自身价值导向的偏离,甚至可谓严重扭曲,令人不禁感叹曾经的天之骄子为何变得如此世故。

2、贫困生认定依据不够充足,资助认定和评选存在阻碍

贫困学生认定依据尤显不足,俨然成为基层资助工作中班级、年级、院级认定和评选的主要障碍,而且这一问题已存在多年之久。对贫困学生进行认定和审核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关乎贫困学生的后续资助项目申请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就贵州高校资助系统工作而言,贫困生认定一般由贫困学生本人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进行认定申请,但据学生反馈,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内容填写部分是名不符实的,而且加盖公章过程中往往掺杂着人情世故,认定程序难言严谨。同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在家庭困难程度上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也只能是相对而言,毕竟任何高校中的班主任均无法亲赴各个家庭了解真实情况,只能依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信息反馈,再结合学生的在校实际消费表现进行评定。但这又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在校实际消费表现中,班主任无法时刻观察所有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仅凭同学的描述又怕陷入以讹传讹的困境,而这种带有主观性的评定无形中成为资助工作在基层开展的巨大阻碍。endprint

3、基层资助工作队伍沟通不畅,凝聚力有待加强

专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已然成为贵州高校学生工作的常态,并由其构成了基层资助工作队伍。一方面,虽然工作队伍人员比较明确,但限于兼职辅导员一般由专任教师担任的实际情况,在忙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内容较多的同时,加之少数兼职辅导员自身责任意识不足,导致部分兼职辅导员难以兼顾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未能及时通知和落实各类学生资助项目。而学生资助项目密切关系着贫困学生的切身利益,最终导致出现项目申报时间延误、学生未“应助尽助”等问题,不仅对学生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激化教师与学生、同学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办公与交流突显数字化趋势,在基层学院办公中发布通知和消息主要借助于QQ、微信等常用通讯软件进行落实,但社交软件的普适性仍难以在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中加以保障,很多年龄大的教师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在这些非正式办公软件中,频繁出现因聊天记录过多导致部分重要通知未能及时得到教师关注,最终阻碍学生资助工作在基层学院的顺利开展。总体而言,在人员配备和沟通交流的软硬件保障方面,基层学院资助工作队伍合力尤显不足。

四、从基层视角推动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性对策

1、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的共同体,纵向而言,自学校到基层学院、领导干部到一线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尤显重要。在学院层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警示教育、师生交流会等形式,借由互联网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将QQ、微信、微博等常用通讯软件合理利用,定期推送和发布一些宣扬正能量的美文,从基层角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文化宣传栏、专题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注重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摒弃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牢记心中,做一名具有正能量、敢担当的有为青年。

2、采取多种手段,促进贫困生认定精确化、合理化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贵州高校进行学生资助的必要前提,而这一重要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正是基层学院。因此,在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之前,班主任可以通过成立班级评议小组,并带领小组成员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进行逐一核实与分类。继而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和了解学生在校实际消费表现等手段,对申请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做以基本了解,并将贫困生认定纳入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之中,引导学生务必诚信为人、诚信于人。针对一些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孤儿、单亲、父母无劳动能力等家庭,可以通过提交家庭情况证明、精准扶贫登记情况、生源地调查核实等途径,完成对特殊情况的困难同学认定资料的准备和核查。总而言之,贫困生认定是关乎资助育人成效如何的头等大事,必须加强学校、教师与贫困学生及家庭的沟通联系,确保贫困认定不漏下一个贫困学生,但也不增加一名非贫困学生。

3、打造专业化的基层资助工作队伍,增强工作合力

资助工作队伍不仅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资助育人取得良好成效的可靠保障,而基层资助队伍则担负着资助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作用。通过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交流学习和培训,引导负责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资助实际工作之中,可采取评比、树先进等方式规范工作开展与管理。同时搭建座谈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平台,将学生资助问题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议题,提倡经验交流、问题商讨等方式,正面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基层学院资助工作队伍专业化、精细化建设,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贵臣.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2] 张艳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刍议[J].新西部,2015.9.

【作者简介】

李 琴(1988-)女,汉族,福建宁德人,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