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徐娜?王瑞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提出了在广播电视工作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要求及措施。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把握网络语言传播的层次性,采用多元化策略;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 网络语言;广播电视媒体;规范使用;措施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脑、电视以及手机网络化的普及,网络环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交际互动的过程中,在我们日常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新兴的语言,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形式。一类指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宽带、域名、鼠标、病毒、浏览器”等。另一类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上的交际用语。狭义的理解主要指后者。本文的网络语言取狭义的理解。网络语言的出现,让我们欢喜让我们忧。网络语言的鲜明形象、诙谐幽默为我们的语言交际表达提供了便利,但是大量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语言的滥用给我们的语言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甚至影响我们规范使用普通话。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人们最信任依赖的信息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产生,符合语言与社会发展共变的规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网络语言浅显易懂、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截至2013年12月,据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尤其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网民不仅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还可以自由书写,从而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网络上有论坛、聊天室、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网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递信息,如果传播信息中的词语或句子得到了共鸣,就会被广泛传播出去,网络的传播速度是异常惊人的。因此,成千上万的凝结众多网民智慧的网络用语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网民在网络平台上经常应用的网络语言自然而然也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使用。广播电视的传播者和受众绝大多数也是网民,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熟悉的网络用语,会使受众感觉亲切。而且,网络词语鲜明形象的概括性,是日常用语无法替代的。如名词学霸、女神、萝莉、玉米控等,动词晒、秀、刷、秒杀、人肉等,这些在网络语境中形成的词语,很难用其他词语来形容。广播电视媒体是大众的媒体,应该了解大众,从而满足大众的要求。
2、网络语言具有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等时代特点
网络语言是在现代汉语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时代的产物。广播电视节目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会使广播电视语言简洁明了,更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支持。如“APEC蓝”等简洁积极的词语。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人们排斥那些单调枯燥、拖沓冗长的广播电视节目,他们喜欢用轻松活泼、简洁明了的语言主持的节目,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信息,而网络语言恰好能满足受众的要求,因此颇受欢迎。网络语言为广播电视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新鲜的血液,合理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可以更好地丰富节目的内容,提高节目的质量,从而吸引受众,满足受众。
此外,网络词语还有更新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传播效果好等特点。
三、如何在广播电视工作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1、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广播电视语言对于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广播电视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使用的语言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模仿学习的标准,具有示范作用。所以,广播电视语言在遣词造句、传情达意方面都要准确规范。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严格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也是普通的基础方言,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可以积极采纳吸收一些民众乐于接受的词语。
2、把握网络语言传播的层次性,采用多元化政策
广播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体,所使用的广播电视语言是现代汉语中的表率,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作用,因此对网路语言的使用要合理有度。針对网络语言,不同的媒体平台,要使用相应的对策。对政治和法制性节目,要慎之又慎,禁止使用一些词汇不稳定、词义多变的网络词语。对于一些生活、娱乐节目,可以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通过的网络用语,对于一些粗俗不雅、容易造成误解的网络用语要禁用。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厦门市语言学会会长李无未教授认为,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是刻板的,而是灵活的、更新的,广电总局应该规范主流媒体和节目,如央视、各地方台新闻节目等,而对于娱乐节目则应该放宽标准,不应该这么严格苛刻,那并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也会压制网民的创造力。
3、提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
广播电视节目从业人员素养的提高是广播电视节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广播电视节目的从业人员要自觉学习、自觉提高,对网络语言的应用不要盲目跟风,要培养规范语言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识到广播电视媒体属于公众平台,自己代表着公众形象,担负着引领和示范的重任。大众传播媒介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而很多流行网络用语粗俗、轻佻,破坏了语言的严谨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热词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若不顾及传播语境和传统语言规范,盲目将其应用于广告、影视节目等传媒公共产品,则会对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从业人员要多学习,在一定的语境和平台中,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热词,遵循法制规范的约束,坚守社会责任、恪守道德底线,发挥好阵地和喉舌作用。
网络语言是植根于现代汉语母体上的语言变体,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语言新形态。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经不起推敲、生搬硬造的词语随着产生的情景消失逐渐被人们淡忘;另一种是有些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网络词语也有可能被人们广泛使用,最后被接受,从而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固定成员。广播电视节目应该使用成熟的、积极的网络词语,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树立权威的标杆。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郭龙生.广播电视媒体要做规范应用汉语言的主力军(访谈录).本刊记者.刘逸帆.中国广播,2008.11.
[2] 姚喜双,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 汪磊主编.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4] 姚喜双,李 桃.试析网络视频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12.2.
[5] 何力.浅谈报刊如何用好网络语言[J].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刘海贵,庹继光.传统媒体的网络语言借用探析[J].新闻传播,201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