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沈佳君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在校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的主要形式,阐述了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期间暴露出的问题并进行了反思。认为,针对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问题,要加强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用英语表达交流。针对不尊重受访国家的文化、风俗问题,要加强行前思想教育,让学生切实引起重视。而对爱耍小聪明的问题,要加强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使之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关键词】 高校;短期访学;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今天,一般从五个方面来评价一个高校国际化程度。即:学生流动性、教师流动性、课程设置国际化、国际合作与海外分支或远程教育。[1]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一直在高校国际化教育中比较重要,特别是在校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程度成为高校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教育学院研究人员对中国26所大学国际化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后提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是高校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将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2]
近年来,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不断增多、参与人数不断攀升,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本人长期在高校外事部门工作,曾多次作为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赴外参加各种访学交流。本文就个人在带队期间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见解。
二、在校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的主要形式
1、假期项目
假期项目,一般主要是在暑假、寒假期间,一些国外高校、各类培训机构、民间教育组织等利用在校学生的长假期间举行的一系列学习交流和文化体验项目,也包括大学日常举办的假期节目,如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暑期学校项目,该暑期学校每年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超过600门不同专业的课程。[3]假期项目也包括一些基层教育单位和旅馆共同举行的文化体验、游学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组织和主题相关的参观访学活动,也会游览当地人文景观,如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组织的暑期项目。假期项目的特点是时间不长,根据假期的长短一般为半个月到2个月不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内容,时间上比较紧张,有讲座,课程学习,文化参观;这种项目的特点就是在于文化体验、视野拓展、有利于外语语言水平提高。当然,也有些项目通过和国内高校合作,某些课程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为国内高校学分。
2、国际会议、短期文化或学术交流项目
目前,学术会议早就走出国界,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也是层出不断,在校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也是越来越普遍,还有很多高等学校奖励并支持学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不但可以得到和国外前沿学术交流的机会,而且也可以增加国内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国际会议一般是传统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承办高校是国外高等院校,也有国内高校承办的国际会议。其他短期交流或学术交流项目,有国内高校自己組织活动、主动与国外院校联系的项目,也有国外院校组织、邀请高校学生参加的项目(如斯坦福大学中美学生交流论坛)。这种项目时间比较短,一般不超过2星期,项目信息量比较大、安排比较紧张,学校大力支持,学生踊跃参加。
三、在校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的意义
国内外高校之间在科研、教学和文化等领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这是双赢互利的活动,对于教育事业、学术研究和大学生本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
1、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薄弱环节还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国内的教育体制是特别重要原因。国内高校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大学生一般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里学习和生活,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机会还是不够。大学生参加访学活动,则可以学习国外不同风格的课程、领略国外名家的讲座、参与国外前沿课题研究,与国外导师、同学交流探讨,实现学术思想的摩擦和碰撞。学生通过国外访学,可以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研究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增强创新能力。
2、开拓国际化视野,领略异国文化
在中国社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际化视野已经是当前年轻人中的热门话题。而当代大学生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在当前的学习生活,也抛向了更远的未来可能的国际化工作,国际化社会。而领略异国文化风情,则符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因此一些文化体验、游学相结合项目特别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3、体验国外高校生活,为留学预热
当下,国内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比率越来越高,对于这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访学交流就是出国前的一次很好的“预热”,可以提前感受留学生活,为留学打基础。一种新兴的访学方式“微留学”也因“留学预热”而逐渐兴起。
四、在校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期间暴露出的问题及思考
1、学习方式的问题
主要是语言表达和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国内从小学到大学多采用满堂灌的学习方式,而在国外的学校课堂上会经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以表现自我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中国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5]在带队访学期间,发现每当各个国家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发言不积极,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应该加强对出国交流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本人所在大学又是国内一流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却往往不善与人沟通,自我意识较强,尤其是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较差。因此,在对出国交流学生的行前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表达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用英语和对方交换意见,摆脱不必要的腼腆。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这种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说”,而且“敢说”!
2、不尊重受访国家的文化、风俗问题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都应受到尊重。中、西方人在思想内容,价值观念,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也存在特别大的差异。如果出国交流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很容易无意地伤害到他人,别人会感到伤心。本人在带团期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知之甚少,因此在当地学生看来,是不尊重他们的表现。而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受到提醒后仍然我行我素,做出一些不尊重当地文化的行为。因此,每次访学前,都应对访学学生进行行前教育,向学生介绍当地的本土文化、风俗习惯,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方面,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让他们重视这个问题。
3、“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问题
在带团期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喜欢耍小聪明。在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上,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喜欢投机取巧,例如,钻规则的漏洞,采取一些舞弊行为,看似赢得了某个项目的成功,实际却失去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交流学生走出国门,所言所行均代表着中国年青人的形象。因此,出国交流学生要加强自律性,把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觉追求,成为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在对出国交流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诚信教育。诚信,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没有诚信,耍小聪明,采取作弊、钻规则的漏洞等不端行为,反而得不偿失。
五、结语
随着国际经济日益发展与合作,国内各高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在校大学生短期访学交流作为高校国际化中最要用的途径之一,必将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与毕业生出国留学相比,在校大学生短期訪学交流对高校外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责任。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外事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引导。
【注 释】
[1] 王长顺等.简谈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本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2012.09.89-89.
[2] 陈昌贵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4.116-135.
[3] 周曼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高校辅导员,2013.4.52-54.
[4] 袁文霞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18-19.
[5] 李哲淼.简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所遇到的问题.理论界,2010.06.199-2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