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由“路怒症”引发的关于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4-04-25

于文梅

【摘要】“路怒”事件频现,不仅与公众文明素质、心理素质有关,更与当下社会中弥漫的不良社会心态氛围有关。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表达和展示。当前社会心态的总体形势良好,但仍存在多样化问题。

【关键词】路怒症;社会心态;社会变迁

“路怒症”,由“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引爆的话题,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路怒症”是指个体在驾(乘)车过程中因心理上遭遇压力与挫折感而引发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冲动,其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文明用语与行为以及涉事双方间发生肢体冲突等等。“路怒症”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事故发生背后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路怒症”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涉事双方对各自执行规则的实际情况据理力争。但是,其真正反映出来的是个体对自我生存空间和行动空间受到外力“侵袭”之后所表现出的一种焦虑和恐惧。“路怒”事件频现,与当下社会中弥漫的不良社会心态氛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社会心态变化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表达与展示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一种心境状态、情绪基调,以及公众对真善美、假恶丑相近或近乎一致的看法,包括所坚持的价值观取向,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变迁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历程,不仅表现为公众所熟知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历史性变革,也包括社会心态方面的变化。当社会稳定发展时,社会心态可以表现为社会的一种精神气质。比如,在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这句经典的数字化口号作为公众价值观取向的一种表现,在很長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公众精神风貌和社会气质的一种典型代表;当社会急剧变迁时,社会心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影响到个体的心理感受和行为选择。

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表达与展示。通过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比如,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作为公众社会心态价值观层次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社会从贫穷发展到富裕阶段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它在发展成为个体行为内部动力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中出现对物质财富过度追求的现象。所以,当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国内开始萌芽的时候,我们没有慌张,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和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我们通过社会心态一个层次的改变看到了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且对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了预期的心理准备。

二、当前社会心态形势总体良好但仍存在多样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态总体发展形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改革开放开始至2000年左右。在经济发展占主导的社会形势之下,公众忙于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社会发展的后果和差异、阶层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缺乏一种直观的感受。所以,该阶段社会心态总体表现的比较平和。90年代是一个过渡阶段。伴随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力的凸显,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逐渐成为形成和判断一个人地位和声望的主要指标。因此,后期社会心态开始出现一种消极发展的倾向;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2年。我们国家前后几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受益程度差距越来越大,并且这种差距开始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社会中因此出现了众多不良社会心态,比如像弱势心态、不公平心态以及仇富仇官心态,等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十八大以来,社会心态的总体基调呈现出一种积极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之后,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作出了有力的调整和努力,使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切工作都对社会心态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社会心态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对剥夺和不公平的心理使部分公众的阶层认同出现一种底层化的现象,弱势心态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中。当个体拿自己的处境和某种参照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和不公平的心理,并进而使一部分人降低了自我主观的社会定位,出现自我认同偏低的现象,弱势心态发展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中;第二,社会性焦虑心理弥漫,公众出现一种不耐烦的情绪倾向。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处境相对优越的社会群体,都普遍性的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而焦虑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公众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社会性焦虑心理的外化表现就是部分公众开始出现不耐烦的情绪倾向,对自己、对周围他人以及整个社会开始失去耐心;第三,群体性怨恨情绪暴露,“仇富仇官”心态呈现出泛化的现象。近几年,网络的发展在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加快了社会情绪的传递。短时间内,个人针对一件事情所产生的个体不满情绪很快会发展成群体的不满。公众的怨恨情绪主要指向权力和资本这两种因素。而现在公众的这种“仇富仇官”心态开始呈现出泛化的现象,一部分人出现了一种“官员贪腐”、“富人贪富”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第四,“法不责众”的传统观念作祟,诱发公众出现侥幸心态。法不责众是指当一种行为具有群体性或者普遍性时,即使其中间包含很多不合法或不合理的因素,法律也很难对其做出惩罚。这种观念对公众行为的影响力非常大,像闯红灯现象、腐败现象、制假现象,背后其实都有“法不责众”的观念在发挥作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抱着一种“钻空子”的侥幸心态,丧失了廉耻之心和责任心,无视法律法规而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结语

社会心态主要体现的是公众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感受或者心理反应。也就是说,它实际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折射。反过来,只有社会问题解决了,社会心态才会逐渐趋向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庄子·说剑》中提到“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意即对上效法于天,对下取法于地,居中则顺和民意以安定四方。只有符合民意,顺应民心,一个社会才有安定和谐的可能。而社会心态它作为对社会民意的一种直接反映,承载着以人为本的基本诉求,它在任何时候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稳定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意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当前改善社会心态需要达到的一种最理想、最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下大力气做好基本的民生工作,塑造出这样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良性社会心态,我们国家才能稳定地走好接下来的改革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