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雷芳
【摘 要】 根据大学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科生可设导师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指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 导师制;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量的猛增及信息技术更新频率的提升,使得个人所获得知识存量的“保鲜期”日益缩短。倡导“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三大理念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全新教育思潮。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本文试图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视角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路径。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只有当个体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求相关联时,学习的愿望和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是认知主体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和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的过程。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探索、积极创造的思维品质。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齐默曼正式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他指出,如果学习者的动机是内在的或是自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学习效果及环境变化有随机应变的高度敏感性,他就是一个自主学习者。中国学者庞国维则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自主学习能力。横向维度包括自我驱动型的学习动机、自我选择的学习内容、自我调控的学习策略和自我评价的学习效果;纵向维度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进度、评估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综上所述,笔者将自主学习的内涵简要概括为学习主体在既往认知基础上,对探索新知具有完全自主设计、自主调试和控制能力,以期达自主性研究、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道路上“三观塑形”、夯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关键时期,加上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积淀和认知调控能力,自主学习应成为大学生自觉性的行为意识。然而,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亟待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标和理念不明确
对于刚经历过高考激烈竞争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下,学习压力意识松弛、自主学习目标淡漠。面对全新的专业知识他们往往感到晦涩深奥,不知道如何学,没有自主学习计划,更谈不上未来的职业规划。现在高校主要实行学分制,除了专业课、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等必修课之外,还有门类众多的选修课、实践课、社团组织,这些让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究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还是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判断选择?以哪一项标准为主?很多大学生是迷茫的,更多的是以哪门课容易得到学分为目标,随波逐流。结果荒废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教育资源,个人收获甚微,这又可能陷入学习动力后劲不足,学习效果令人堪忧的恶性循环之中。
2、学习方式和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模式惯性的影响,大学生仍延续着既往的被动接受教师课堂上的“满堂灌”,课堂记笔记、课下完成作业、考试过关等传统的学习方式。加之,当下大学教育基本上仍采用课堂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外又很少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得过且过。不懂得除了教科书之外,还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甚至不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及各类互联网收索引擎主动释疑。未能掌握“阅读、分析、归纳、思考、运用”科学的学习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做知识的搬运工,更不用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了。
3、学习意志和实践力薄弱
自主学习要求具备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的心理调节机制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精神。大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弹性增大,虽然很多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目标,但是执行力较差。例如,大学生成天沉溺于手机游戏、聊天、追剧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已成为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大隐患,导致学生投入自主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则大打折扣。课堂内外“低头族”随处可见,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畏手畏脚、止步不前,不愿主动咨询教师答疑或是自主查询资料分析求解,缺乏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恒心毅力,拖拉懈怠,而真正能投入实践操作环节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导师制框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普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导师制框架下,教师不仅能更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还能对其思想、情感、生活等多层面进行指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名高校一线教师,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导师最核心的职责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即一种基于兴趣、责任和意志基础上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根据大学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科生导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
大学是人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但是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而言,几乎都会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适应期。在这一阶段,导师首先应该做好大学生的启航教育和专业导读教育,及时疏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在初步了解学生专业志向选择、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重點应向学生指明在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上,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只是重点或最擅长的部分,不可能做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不能指望像中学老师那样成天叮嘱你;告诫学生要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要提纲挈领地做好笔记,课下要针对性的查阅资料,学会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寻求解惑。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校园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交友参社,他们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大学生活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2、指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大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养成及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需要导师的点拨指引,发挥导师制一对一交流、因材施教的优势。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必须以单元知识结构和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對此,导师要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以及大学生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成才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自身目标中的核心知识,哪些是辅助性知识,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做好阶段性学习目标规划。导师要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在学生自主评价学习效果的基础上给予知识点上的补漏和解惑。在学生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相对丰富扎实的基础上,导师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演法等原先将分散、零碎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凝练,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学会触类旁通,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框架。
3、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
在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导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创新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的潜能。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专业阅读入手,在开列出相关的经典书籍后,指导学生通过摘抄著作中的引文、撰写内容梗概或读书心得的形式,把握书中的核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特色;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就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述,让学生从中提出和发现问题,让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主批判性的学习意识。此外,导师还要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介绍给学生,并向学生教授一些基本的学术研究规范知识,从论题发现、资料检索、观点凝练、结构框架、文献注释等方面加以指导。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将来有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导师要为他们量身定制阶段性由浅入深的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从撰写文献综述开始尝试科研论文的写作,进而学会撰写学科小论文、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及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在此过程中,导师要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使学生在递进式的研究性学习中逐渐养成自主创新的思维品质。最后,导师还要将理论学习与各类实践性环节互动的教学相结合,尽量多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和实习考察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理论进行反馈调节,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庞国维.自主学习:教育学的理论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马仲玲.本科教育应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11(4).
【作者简介】
雷 芳(1977-)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