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给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阐述了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意义,认为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实现党群互动;有利于掌握群众工作话语主导权;也有利于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针对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难点,提出了需要建立健全创新网络群众工作内容与形式的机制、形成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这一论断阐明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特征。在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客体对象、传播媒介以及话语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必须妥善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这既是新时代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政干部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一、价值厘定: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现实需要
1、密切党群关系、实现党群互动的内在要求
当前的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其快捷、方便、互动的特点,成为了我们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也成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接受群众监督的新渠道。据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1]网民来自群众,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在互联网中践行群众路线,才能最广泛地倾听群众的呼聲,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从而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
2、掌握群众工作话语主导权的现实要求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网上舆论工作。和现实空间一样,网络空间也需要我们党掌握群众工作话语权。但是相较于现实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群众能够更自如地表达思想,抒发情绪。因此,能否掌握群众工作话语主导权直接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这一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空间的舆论传播正能量,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是“杂乱无章”,就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开展网络群众工作,只有使正能量、主旋律适应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让互联网发挥出滋养人心,滋养社会的作用;才能让主旋律、正能量占领网络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和谐健康、崇德向善的网络空间。
3、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实现长期执政,迫切需要我们党要与时俱进,不断把握新时代的党建规律。相比于旧媒体,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更广、时效性更强、互动性更高的特点。它为党群干群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新平台,为服务群众拓展了新渠道,为收集民意提供了新方式,为把控社会风险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它还是“显微镜”、“透视镜”、“扩音器”,使得群众的政治参与更加便捷,诸如网络信访、网络问政、网络举报等。这不仅拓展了社会监督的渠道,也有助于我们党利用社会监督的外部力量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实践困境: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主要难点
1、社会语境出现复杂化趋势
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实现了跨时空的信息交换与沟通,互动开放的程度更高。这对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它会推动党员干部积极适应这种群众工作的新变化,广大群众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实践民主权利。另一方面,从党群互动视角看,互联网为各级党委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提高人民主体性,提供了便利。然而,目前在互联网环境中,党群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是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重要障碍。
2、群众观念转变及认同出现多元化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与广大网民群众对传统的主流话语的内在认同存在偏差。这一方面原因是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如何开展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来自于网上群众。网络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了重新分配,广大网民群众拥有了更多更自由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当前,互联网就是一个舆论磁场,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可以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发表见解,传统舆论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的控制力日渐式微。这对于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机制也构成了挑战。
3、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了负面化趋势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2]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够对网上群众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形成干扰,影响群众对事件真相的判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危害在于其使用一些群众易接受的网络语言来影响和改变网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从而使网民群众对事件的判断和认知偏离事物的本来面目。目前,党和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和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这也是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重大挑战。
三、路径设定: 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对策
1、建立健全创新网络群众工作内容与形式机制,增强群众的内在认同
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要解决好“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一是丰富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内容。要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新话语,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科学理论的大众化进程,使科学理论更接地气,让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要创新群众工作的表达方式。结合不同的受众特点,采用差别化的阐释方法,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表达、经典案例、日常话语等,把史理清,把理讲透。
2、形成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互联网是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主流意识形态占领不了这个阵地,其他意识形态就要去占领,就会利用互联网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思想。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应该把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一是必须坚定“四个自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领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社会主阵地。二是运用正确舆论导向引领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对互联网上的各种虚假言论、虚假思潮、虚假舆论进行清晰、准确的揭露和批评,引导群众积极在互联网上抵制错误思潮。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惩恶扬善。打击利用互联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不良行为,让人民群众监督,建立互联网发声负面清单机制,让互联网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家园。
3、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建设,增强互联网群眾工作实效
互联网时代各党和政府要按照互联网时代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遵循工作规律,通过健全机制开展互联网群众工作,切实增强群众工作的实效。一是完善政府网络舆情中心和联系服务群众的对话平台。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水平持续向好。“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5143个;微信城市服务累计用户数达6.2亿;百度移动端政务服务搜索量为94.4亿次;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到13.9万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81168个,较2018年底增加2988个。”[3]二是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网络渠道。要改堵为疏,不断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及时有效地发出党和政府的正确声音,以正视听,让人民群众在分辨信息对错中统一思想,从而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或早期阶段。三是要重视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互联网知识的教育培训,把互联网知识、技能等内容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中,使广大干部能够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
总之,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时空发生了重大转换。不断推进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做不好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一定意义上就无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就无法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因此,这是实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重大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 [3]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08-30.
[2]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31.
【作者简介】
陈海涛(1985.0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