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 文章解析陶渊明《饮酒》组诗的象征意蕴。分析了意象“失群鸟”“孤松”等象征人生求索与心灵归宿;“青松”“风波”等象征人生寄托与生命境界;以及“一士”“一夫”等象征内心矛盾与人生反思。体现了诗人在体察世态与思索人生后,获得了精神的超脱和心灵的富足。
【关键词】 人生求索与心灵归宿;人生寄托与生命境界;内心矛盾与人生反思
陶渊明《飲酒》共二十首诗,诗人通过意象在诗中传情达意,表现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性和安贫守道的隐逸情趣,使诗中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蕴。诗人或以植物意象寄托卓尔不群的凛然风骨,或以人物意象表达矢志不渝的志趣,或以动物、植物等意象组合传达生命深层境界,这些意象寄托诗人对人世盛衰,祸福得失的领悟。
一、人生求索与心灵归宿
陶渊明通过“失群鸟”“日暮”“孤松”等意象组合表达彷徨失意的苦闷处境,以及人生不断求索后,找到心灵归宿的过程。在《饮酒》其四中写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1]诗中的“失群鸟”孤独且居无定所。“栖栖”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2]隐士微生亩不解孔子四处奔走,不得安定。这里将“失群鸟”拟人化,象征不同流俗,踌躇不安的失群者,也即是诗人自喻。“日暮”时间上表示一天快要终结,同时象征一个人到了暮年,这只“失群鸟” 到了日暮时分依旧独自飞翔,象征诗人到了暮年找不到心灵归宿。“失群鸟”徘徊不定,无所依傍,想要寻找一个清净避远的地方栖身,“去来”表达内心依依不舍的状态。象征诗人虽然孤独失意,独自徘徊,但依然不断地求索,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获得精神家园的安宁和清净。“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3]诗中的“孤松”孤高挺拔,独立不群,在疾风相摧之下,往日繁盛的众多草木都已经凋零,孤松独留一片绿意,苍翠如旧,茂盛不衰。象征着诗人一心向往清净恬淡的隐居之地,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耿介不屈的品性,以及自由超脱,淡泊明志的心灵归宿。诗中通过动物、时间、植物意象的组合,象征诗人经历了诸多困惑、挣扎、徘徊后,最终找到一个能够解脱束缚的心灵归宿。
二、人生寄托与生命境界
在《饮酒》组诗中,诗人通过别具一格的意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在意象中寄托隐士的高洁品性,反映诗人的道德情操,同时,诗人通过自然意象,传递隐居生活中所达到的生命境界。
1、寄托隐者品性
《饮酒》组诗以植物意象为主,通过“青松”与““幽兰”“萧艾”等众多意象的对比,象征诗人追求高洁脱俗的人生情怀。在《饮酒》其八中写到“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诗中的“青松”与“众草”形成了鲜明对比,四季长青的松树生长在东园之中,其卓异之姿掩藏在葱郁众草里,隐喻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贤者埋没,无人赏识。当树林茂盛之时,“青松”稀松平常,当“众草”凋零之时,“青松”方显与众不同。“青松”孤高不群,坚贞不屈,象征隐士超然独立,不同流俗的品性。同时也是诗人高标独步的人格映射。《陶渊明诗文汇评》中指出“此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盖抱奇姿而终于隐遁,时为之也。”[5]诗中的“青松”与志向高洁的诗人浑然为一。
在《饮酒》十七中“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6]诗中“幽兰”生长在前庭幽深不显的地方,表明其纯洁孤傲的品性。《荀子·宥坐》中“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7]兰花在幽冷深远,超尘脱世的环境暗自开放,它不因无人赏识,便不散发香气。“含蓄待清风”指兰花香气格外的淡雅清幽,这使“兰花”有别于气味不好“萧艾”,诗人借“兰花”与“萧艾”意象,表达不与宵小之辈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质,诗中“兰花”象征诗人追求隐士峻节高远,坚贞不渝的品性。
2、寄托人生志趣
在《饮酒》组诗中,诗人通过“道路”“风波”等意象表现时代的混乱,彰显隐逸决心,通过“田父”“颜生”“荣公”等人物意象,或反面规劝,或以此自喻,表达固守隐逸生活的坚定信念。
《饮酒》其十中写到“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8]诗中描写东海之路途漫长遥远,迂曲险阻,诗人意在诉说曾经的远游经历,但诗中“道路”也象征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仕途之路。诗中“风波”实指游历过程中自然界的大风大浪,同时也象征云诡波谲的时局。陶渊明生活的六十多年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厮杀,外族入侵,皇室摇摇欲坠。[9]正是因为当时政治环境异常险恶,诗人在仕途失意后,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在这首诗的最后“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中的息“驾”之举,象征诗人早年仕途蹭蹬,认为远游仕宦不是适宜之计,于是止步返归,体现诗人从现实迷途醒悟后,坚定了隐逸志趣。
在《饮酒》十二中“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10]诗中“长公”为汉朝张挚,《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11]诗中赞扬“长公”壮年不能取容于当世,于是闭门不出,终身不仕,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诗中的“仲理”为杨伦,《后汉书·儒林传》记载“杨伦字仲理,……伦前后三征,皆以直谏不合。既归,闭门讲授,自绝人事。”[12]《后汉书》中记述了杨伦在汉安帝和汉顺帝年间,几次仕宦和弃官的经历,叙述了杨伦在仕途中多次因获罪而遭到罢官的经历。陶渊明的这首《饮酒》诗提及杨伦在大泽中教授弟子的隐居生活,赞赏其高风亮节的隐士品性,同时又惋惜杨伦不能固守本心,一再出仕为官。“仲理”这一人物意象象征不能坚守志节的隐士。“长公”则象征高洁出尘、不同流污的隐士。在“长公”与“仲理”的对比中,彰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隐逸志趣。
3、传递生命境界
在《饮酒》组诗中,诗人通过意象组合传达生命融于自然,浑然忘我的境界。在《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3]诗中“菊”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性,“南山”不仅指现实的庐山,还象征一种精神依托。“飞鸟”是返归巢穴的鸟,它显得轻松欢快,因为不再对大千世界有所迷惑,以致四处漂泊,而是寻觅到了栖息之地,“飞鸟”象征诗人不再为外界时局烦忧,找到了自己精神的依附。诗人在东篱下采摘着清香之“菊”,在漫不经心间,随意地抬起头来,望着“南山”,寂静肃穆的“南山”无意间进入诗人目光中,“南山”高阔悠远,苍茫清旷,缥缈不定的“山气”缭绕着“南山”,体态轻盈的“飞鸟”在空中返归,刹那间,诗人眼里只有“南山”和周围的“山气”“飞鸟”,仿佛生命早已变成眼前自然的一部分,诗中借“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组合,传达出浑然忘我的生命境界。
在《饮酒》十四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14]诗人通过“松”和“酒”传达出放下世俗羁绊后的忘我境界。“松”象征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性,“酒”象征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诗中描写了父老与诗人在“松”下饮酒杂言的场景,饮“酒”之时,诗人的精神变得无拘无束,没有了外物与“我”的分别,将“我”放下,则世俗的利害得失都无足轻重,诗人因此浑觉无“我”,不知有“物”,
诗人通过“酒”和“松”的意象营造出浑然忘我的生命境界。
三、内心矛盾与人生反思
在《饮酒》十三,人物意象“一士”和“一夫”的不同取舍,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诗中“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發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15]诗中“一士”与“一夫”同住在一起,但是彼此的志趣截然不同,此处的“取舍”为仕宦与隐居的取舍。“一士”长久独自沉醉,“一夫”终年清醒,诗中的“醒”与“醉”不仅与饮酒与否相关,还指对待混乱社会的态度。“一士”的“醉”为韬光晦迹,“一夫”的醒却是为追求名利和富贵。“一士”和“一夫”之间充满了不解,沉醉的“一士”和清醒的“一夫”互相嘲笑,言语间不能互相领会,这象征了诗人内心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借着诗中指出“一夫”浅陋拘泥,坐地自划,整日营营役役,奔逐名利,“一士”不拘礼节,与世逶迤,却自得其乐,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此诗最后的寄言表现诗人对醉者避世全身的赞赏,在魏晋时期,有操守的士人常以“饮酒”避祸。《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16]名士阮籍便通过醉酒来逃避黑暗政治,从而得以坚守志节,保全自身,这首诗中,诗人传语“一士”应当夜以继日地秉烛而饮,即认同了“一士”不拘礼节,长久独醉的隐逸人生,隐喻自己经过一番挣扎后,认清人生的道路,从政治漩涡脱离出来,得以全身而退、显露志节。
【参考文献】
[1][3][4][6][8][10][13][14][15]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32+241+259+246+250+234+254+252.
[2]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14.
[5] 北京大学中文系等编.陶渊明诗文汇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1.179.
[7]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7.
[9] 唐雯雯.从陶渊明饮酒诗看其人生态度[J].文学教育上,2015(11)44.
[1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56.
[1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564.
[1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0.
【作者简介】
王滋颖(1994.0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