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恩格斯道德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4-04-25

【摘 要】 文章叙述了恩格斯道德观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恩格斯道德观的主要内容:道德的阶级性问题,道德的历史性问题,道德的功利性问题,道德的腐败性问题。探讨恩格斯道德观对当代的启示:把握恩格斯对道德的正确认识,有利于解决我国现存道德问题,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 恩格斯道德观;经济;当代启示

一、恩格斯道德观的产生与发展

1、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意志莱茵省的工业城市巴门。他的父亲经营着纺织厂,他的妈妈心地善良,恩格斯的家庭既富有又温馨。在恩格斯出生的那一时期,德国的发展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并且尚未统一。恩格斯在他的家乡接受了基础教育。在父亲的期望下,恩格斯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梦想,进入企业,准备接替家族企业。1842 年,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曼彻斯特是当时英国纺织业发展最发达的城市,在那里,恩格斯与工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也正是这一经历,使恩格斯了解了当时英国工人的真实状况,看到了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社会矛盾,工业变革带来的道德弊端,开始了对工人道德状况的思考。这是恩格斯第一次站在经济的角度上思考社会的道德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理论。恩格斯在1845年发表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第一次以经济为视角提出的道德理论。

2、1878年《反杜林论》

在1875年,杜林陆续出版了《哲学教程》《政治经济学教程》《科学社会主义教程 》等著作。在出版的著作中,杜林宣扬永恒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是纯粹的,不依附于人物载体而永恒存在的。同时,杜林还反对马克思及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有关理论观点。面对杜林宣扬的道德理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抨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鼓励下,于1876-1878年间撰写了《反杜林论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道德观点进行了有力地回击,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杜林论》一共包括五个部分,包括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部分的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中,恩格斯抨击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道德观。恩格斯认为,杜林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恩格斯指出,经济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社会公约,也可以成为道德。因此,道德随着经济关系不断变化,杜林所认为的永恒的道德公理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加深入地提出了道德跟经济之间的关系。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相比,《反杜林论》是恩格斯道德观更加成熟的体现。

3、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瑞士出版。在这一著作中,恩格斯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在此过程中,恩格斯对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两性平等与妇女解放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阐释。由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经典之作。

4、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在这一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观,认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善恶观和幸福观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恩格斯指出,抽象的人性论是费尔巴哈道德观的理论基础,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仅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研究道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恩格斯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善恶观和幸福观,以及费尔巴哈道德思想的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为他的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这种道德理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部分道德的范畴。

二、恩格斯道德观探索的问题

1、道德的阶级性问题

恩格斯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实践活动,会随着经济变化而变化,这就说明,经济决定道德,而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将必然在道德上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企图用自己宣传的道德来统治被统治者,以达到自己的统治领导地位,确立自己的主导统治。同时,在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道德,作为社会整体道德观的只能是占統治地位的阶级。所以,不能脱离阶级谈道德,这就是说,只要存在着阶级对立,就会有对立的阶级的道德。

2、道德的历史性问题

恩格斯认为道德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是经济关系的产物,通过道德来反映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所以,离开社会关系,离开具体的,条件谈道德都是片面的;任何道德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离开了历史条件谈道德都是抽象的,不切合实际的。恩格斯反对杜林的永恒道德观,他认为杜林超历史的道德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的环境去谈道德。恩格斯以《圣经》中的“切勿偷盗”这条永恒的道德戒律为例,进一步指出道德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他说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私有制出现,这个私有制存在的社会就形成了一种约定道德理念:切勿偷盗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必须遵守这个道德准则,因为尽管私有制出现,但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层次,物质匮乏,所以这个社会把切勿偷盗作为道德准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提高,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与积累,切勿偷盗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永恒的道德理念去约束人们,或者说,这个社会的偷盗行为已经不是主要罪恶,我们不能用之前旧的道德理念去要求当下的社会继续遵守,它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道德不是永恒的,道德都是适应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条件。我们反对把道德当作永恒,一成不变的思想。

3、道德的功利性问题

恩格斯看到了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他提出道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肯定了道德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在探索道德理论的过程中,恩格斯还发掘了道德在功利性方面的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他提出道德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辩证统一,这一说法既丰富了道德功利性问题的研究,也使自己在经济层面对道德理论的研究更为清晰。

恩格斯认为,道德具有功利性,也具有超功利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恩格斯看到了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道德具有功利性特征。除此以外,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道德不是简单的依附经济,而是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道德又具有超功利性。恩格斯认为,面对道德,我们应当正确的发挥道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看到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双向关系,并且反对把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等同。对于任何一种道德来说,它都是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不存在只具有功利性而没有超功利性的道德,也不存在只有超功利性而没有功利性的道德。道德的發展要建立在经济的发展之上,但是也不能完全沦为经济的工具。我们要正确发挥道德对经济促进作用,看到道德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同时避免陷入利己主义之中,避免二者概念的混淆。

4、道德的腐败性问题

恩格斯在英国工厂的经历使他更加关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在1845年,恩格斯在德国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文章中,他提到英国工人阶级的道德问题,并用了“道德沦丧”、“道德败坏”等贬义词来描绘当时英国工人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工人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道德问题异常突出。在这里,恩格斯看到了道德的腐败性。这个腐败与我们现在说的腐败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说的腐败是在政治层面上的腐败,如:权力腐败、政府腐败等。但是,恩格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去谈道德的腐败,他看到了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经济环境的腐败带来了道德层面上的腐败,看到了道德腐败性特征的成因。

恩格斯指出,道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道德思想必然会发生改变。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世界必定会爆发经济危机,而且这种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周而复始,没有终结。经济的不稳定冲击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必将带来道德问题,只要这种制度存在,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不会消失,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恩格斯对道德腐败性问题的探索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健全道德规范体系,消灭社会出现道德弊端,必须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恩格斯道德观对当代的启示

恩格斯在观察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之后,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由此可见,我们要想用恩格斯的道德观解决我国现存道德问题,就必须了解我国究竟出现了哪些道德问题,以及造成问题背后的成因有哪些。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的身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在工作上,人们之前崇尚稳定的“铁饭碗”,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渐渐放弃了稳定但收入不高的工作,逐渐下海经商。在经商中,人们的金钱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之前对金钱的不敏感发展到金钱至上的理念,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挣钱可以漠视国家利益和个人良知。人们的道德思想已由之前的无私奉献逐渐转变为利己主义思想,人们的道德思想由金钱主宰着,并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抱着冷漠的态度去对待。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进一步加深,外来文化也传播到中国。但外来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大众面对外来文化辨别力不足,进而出现了公民道德滑坡的问题。我国出现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滑坡,而道德滑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道德绑架、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等。要想解决出现的这些道德问题,先厘清我国出现的道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出现的道德问题。

在当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随之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道德问题的出现,这就使我国社会对完善思想道德建设的愿望更加迫切。把握恩格斯对道德的正确认识,有利于解决我国现存道德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提出了加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增强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要发挥恩格斯道德理论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道德是经济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道德有时会超前或落后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面对更多的市场竞争时需要健全的思想道德意识,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道德观念,这就需要人们形成更先进的道德思想,社会引导一种更先进的道德风气,积极发挥道德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一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在我国社会中也一直积极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由此可见,要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就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弘扬平等、公正、合作的道德思想,在社会中弘扬诚信、友善、爱国的道德思想,在学校家庭中弘扬互助、团结等道德思想。所以,我们要坚持发挥道德思想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德思想,正确引导人们在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时遵守有序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天姿、沈萌,浅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中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J].经贸实践,2016(5).

[3] 张雷声,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4] 徐大建,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实质及其缺陷[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2).

[5] 孙姝,论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J].法制与社会,2008(20).

[6] 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彭华玢(1993—)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