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部崛起科学城

时间:2024-04-23

王雪

5.4%,这是2022年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这个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的比率,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激起的“浪花”超乎想象——

科技创新发展速度肉眼可见: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约占全市25%,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增至327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超140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15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500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件、达到全市3倍以上。

科技创新成果接二连三:我国首款国产科学计算软件“北太天元”公开发布,自主开发全国首套完整的硅光工艺,“础光”智能汽车实时操作系统全面开源,全球首台自主知识产权智能荧光扫描分析系统研发量产,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实现国产自主可控……

一个个重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相继落地,一项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接续涌现,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速集聚……作为重庆高能级创新平台之一,西部(重庆)科学城自2020年全面启动建设以来,承载着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梦想,科技创新步伐越走越快、越迈越坚实。

7月10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强调,要建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引领的科创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西部(重庆)科学城正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总体目标,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集聚优质创新力量,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努力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引擎。”重庆市政府副市长、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重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安疆说。

放眼望去,一座科创之城正加速崛起。

聚焦优质创新力量,提升源头创新动力

三月,绿油油的青蒿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山野间茁壮生长。鲜有人知,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却占据着全球抗击疟疾特效药青蒿素优质原材料的八成产量,酉阳也因此享有“世界青蒿之乡”的美誉。

酉阳地处重庆偏远一隅,缘何在世界举足轻重?这与地处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而种质资源更是“芯片中的芯片,核心里的核心”。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都有自留种的优良传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源在产量、品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某些特殊种质资源更是消失在即。破解农业“芯片”中“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成为重中之重。

2021年初,聚焦生物育种战略、服务国家种业振兴的重要育种创新平台——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建,开启了种业科技的新篇章。2022年初,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正式运行,首期遴选了家蚕、杨树、青蒿三个种质创制团队入驻。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志华带领的青蒿种质创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揭示了干旱促进青蒿素生物合成及青蒿抗干旱的秘密,绘制了首个青蒿基因组精细图谱,鉴定了一系列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调节基因。”廖志华说,他们创制的青蒿新品种不仅更能适应重庆干旱酷热的天气,其青蒿素含量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目前,青蒿新品种已在酉阳推广种植达1万亩。”

不只是青蒿。2023年5月,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期种质创制团队正式入驻运行,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油菜、马铃薯、柑橘、茶树等种质创制关键的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至此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已入驻9个物种团队。凭借规模化、工程化的种质创制攻关,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已成为全国育种创新五大专业化平台之一。

布局类似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这样的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只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提升源头创新动力的步骤之一。

西部(重庆)科学城设立之前,我国已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源头创新动力,无一例外都是这些国家级创新中心屹立不倒的基石。西部(重庆)科学城,同样需要这样的基石。

“科”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灵魂和主题。要夯实基石,集聚优质创新力量尤为重要。

基于此,西部(重庆)科学城一方面以原始理论创新和“卡脖子”技术基础理论突破为首要目标,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市级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张江实验室重庆基地、广州实验室重庆基地、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等在科技创新界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另一方面,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力引育高端创新主体,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蔚来智驾重庆研发中心、中国联通数字创新基地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高端研发机构集聚于此,张平文院士、鄂维南院士、杨正林院士、卞修武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层次人才在此汇聚,创新发展动能越发强劲。

“目前,我们引进重大科创平台33个,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数学应用中心、全市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7个;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0个,其中国家级7个,孵化培育科创企业近2000家。”张安疆说。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增强产业生成能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引领型企业缺乏,创新生态有待优化,导致区域创新核心“引擎”——产业化动力不足。

怎么办?答案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增强产业生成能力。

2023年6月20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8英寸MEMS特色芯片IDM产业基地、斯达半导体重庆车规级模块生产基地、中国电信西部(重庆)科学城数字产业基地等10个项目破土动工。

从这10个项目,可以看出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的“双重”属性:科创+产业。

“产”是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西部(重庆)科学城始终把解决区域乃至全国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堵点,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彭世权说,西部(重庆)科学城紧扣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联想智算中心暨科技园、思拓凡生物药等重点企业建设达产,依托华润微电子、植恩生物、招商车研、赛迪信息等龙头企业,加快集聚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器件、软件信息、新型智能终端3个1000亿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有广袤的外延,并没有一把统一的尺子作为衡量它的标准,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让一技造福一产,一产带动一链,一链兴起一群,是科技创新最理想的状态。

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推动科技赋能产业“提质效”,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撬动产业发展的故事屡见不鲜: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已在全国300余所高校试用;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础光”基础操作系统全面开源、中间件与工具链产品实现商业试用;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的位移时栅传感器精度测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实现量产,等等。

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高新区直管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6.1亿元、同比增长5.9%,重点产业涉及新型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賽道。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新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院长朱樟明颇为感慨。他举了个例子:行走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属下的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如同穿越一段集成电路产业的科技长廊。这里集聚了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等集成电路产业头部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重庆集成电路产值总额的42%以上,且带动重庆多个区县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多个城市的产业配套……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有这样一句话:科技创新始于技术,却成于资本。对此,重庆燕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龙雨感触颇深。

燕牌线缆公司是一家集电线电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2022年,燕牌线缆公司有几款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大,订单猛增,研发投入预算随之调高。

这本是好事,龙雨却犯了难:钱从哪里来?

问题很快得到解决。2022年9月,重庆首笔企业创新积分贷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发放,燕牌线缆公司凭借企业创新积分,成功获得1000万元银行贷款。

这得益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推行的企业创新积分制。

作为重庆首个建设投用的企业积分制平台,企业创新积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各行政部门已掌握的企业数据,通过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科技活动等30项评价指标,对企业进行精准量化评价,形成企业创新积分,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有力支撑,进而让“潜力股”企业的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发展优势。

而这,只是西部(重庆)科学城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举措之一。

2022年2月,重庆印发《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西部(重庆)科学城提出了总体定位,即“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发展愿景,即“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由此,一揽子举措陆续出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汽车核心软件、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市区联合部署实施一批重大(重点)专项;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推进人才积分制改革试点,全方位、多维度、重实绩量化细化人才积分、精准匹配政策资源,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完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与政府性融资担保联动、银企银区融合对接服务“双机制”;在全市率先设立种子基金,以公益参股方式支持创业团队和创新型小微企业;打造“高新金服”金融线上平台。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持续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签发服务;会同四川发展、渝富基金共同发起成立“双城基金”;推动重庆高校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联合璧山、永川、荣昌国家高新区组建“1+3”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与成都高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动举办创新创业赛事。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成10平方公里金凤城市中心核心区,打造集科创、产业、金融、高端服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样板,营造宜居宜业、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系列举措下,“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加速成形。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曾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选择来到西部(重庆)科学城,创办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超级电容器。而今,这个重庆本土孵化出来的高科技企业,已拥有性能领先全球水平的超级电容产品及其全部知识产权,其生产出的3.2V纯动力EDLC超级电容为全球首款,未来可广泛运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个人和企业的快速成长都离不开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支持。”刘双翼坦言。

一流的创新生态产生的吸聚效应也加速显现:2022年,西部(重庆)科学城集聚院士23名、国家级人才超300名,研发人员达2.5万人,每年净流入实有人口超5万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5家。

科技创新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西部(重庆)科学城正成为重庆、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一张响当当的科创名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