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龙门商事”解民忧

时间:2024-04-23

郑友 陈旭

“有事,好商量”,在梁平区云龙镇龙溪河畔,这句话已成为当地居民的“口头禅”。

不论是产业发展的难事、村庄建设的实事,还是扶弱济困的急事、影响和谐的孬事,他们都习惯围坐在一起沟通协商。这种“摆龙门阵”式的聊天方式,被云龙镇总结为“龙门商事”制度,在建设善治和美乡村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此背景下,云龙镇依托“龙门商事”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统领赋能作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群众协商自治作用,推动基层干部“会商量”,搭建平台“多商量”,引导居民“好商量”,持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有事会商量

——推动村(社区)干部从“专能”变“全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

近段时间,云龙镇龙溪社区综合服务专干唐维炜时常想起前不久基层干部培训课上老师讲的这几句古语。越是咀嚼,他越是觉得这几句话是处理群众疑难问题的重要法宝。

时间回到去年7月,当时的唐维炜一度感到十分迷茫。

“怎么又让我去调处矛盾纠纷?”在一次前往调处居民纠纷的路上,唐维炜跟龙溪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友华道出了心中的困惑。

唐维炜认为,自己并非害怕多做事。他不理解的是,自己明明能很好地胜任综合服务方面的工作,却偏偏被安排去做不擅长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面对情绪略显激动的唐维炜,刘友华反而十分淡定从容。

原来,让唐维炜这样的干部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进行“多岗锻炼”,是云龙镇党委提升干部议事能力水平,推动村(社区)干部从“专能”向“全能”转变的举措之一。

在刘友华一番良苦用心的劝说下,唐维炜羞愧地低下了头。

接着,唐维炜干事的激情增长不少。如今,虽然进入社区工作才一年多时间,但他早已成为社区开展对内对外工作的一把好手,在调处矛盾纠纷方面颇显“老辣”。

唐维炜的转变,在云龙镇并非个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越来越多,对基层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云龙镇党委将“有事会商量”作为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大提升行动。

除采取多岗锻炼,云龙镇党委还打出师徒结对、定期培训、例会点评、跨村(社区)交流、上派学习等“组合拳”,积极推动村(社区)干部在村(社区)内部小循环、各村(社区)之间中循环、镇与村(社区)之间大循环。

此举不仅提升了全镇13个村(社区)70名专职干部能力素养,也增强了村(社区)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有事多商量

——搭建议事平台从“单一”变“多元”

4月,阳光煦暖、草长莺飞。

在总面积近300亩的梁平区现代科技林业展示园内,一棵棵苗木扎根园中,放眼望去,令人赏心悦目。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苗木分拣、齐根、装袋等工序。

可誰又能想到,为了打造这一园区,当地党委、政府曾遇到许多阻力。

“由于各种原因,该展示园之前被闲置多年。前些年,附近几个村(社区)的居民来这里种上了菜、栽上了树、堆起了建材,个别居民还在此做起生意来。尽管是国家征用的地块,但要让居民自愿、无偿腾退却并不容易。”云龙镇党委组织委员郑蓝说。

从去年8月下旬决定启动该项目,到9月中旬正式入场施工,不到1个月的时间,云龙镇党委便妥善解决了展示园附近28户居民无偿腾退土地的问题。

58岁的肖厚国,作为曾在展示园种菜、搭棚的居民,如今成为展示园内固定务工的50名员工之一。他表示:“只要把问题说透、把道理讲清,群众是能理解支持党委、政府的。我就是在‘龙溪议事堂’被几个党员干部给说服的。”

肖厚国口中的“龙溪议事堂”,正是云龙镇党委快速、高效处置展示园土地腾退问题的秘诀之一,也是云龙镇党委搭建基层治理平台、拓宽基层治理渠道的重要一环。

具体来说,“龙溪议事堂”是以村(社区)干部为主导,有关驻镇单位、镇内科室(办、所、中心),以及村(社区)党员和乡贤适时参与,重点议定村(居)民小组解决不了、但又上升不到镇级层面事项的平台。

像这样的议事平台,云龙镇还有“沙垭民生茶吧”“三清你来商量”等。

实际上,2021年以来,云龙镇党委就搭建起了多元化的议事平台体系——

“室内+室外”,即在党群服务中心内部设立议事堂、茶吧,在田间地头召开院坝会、田坎会,让辖区居民灵活选择议事场所;“上级+下级”,即镇政府召集专题会,村(社区)召开相关会议,畅通辖区居民议事通道;“线上+线下”,即通过网络(手机)沟通,在现场(当场)处置,让居民议事更加便捷。

议事平台体系的搭建,不仅解决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广度和深度不够的问题,更赢得了他们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有事好商量

——引导居民从“为己”变“为公”

最近几个月,云龙镇人民村保洁员刘禄胜发现,自己负责的路段,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许多,连田间地头常见的油纸、薄膜也基本不见踪影。

不只是刘禄胜觉察到这样的变化。在外务工多年的涂立军近日再次回到家乡,看到云龙镇的变化,他脱口而出“干净、整洁、有序”六个字。

变化,并非一蹴而就。“村(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基层治理离不开居民参与。”在云龙镇副镇长李连松看来,“这里面有党委、政府的持续引导与投入,但更离不开全镇3.8万余名居民共同参与和配合”。

加强基层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居民的共同参与配合,正是云龙镇人居环境实现蝶变的关键所在。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云龙镇党委书记李万祥说,“要先从解决居民日常问题入手,在每件小事的解决上让居民感受到党员干部的好态度,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居民才会愿意与党员干部‘好商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