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时间:2024-04-25

【摘 要】 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认为,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大一统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台湾统一方式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突破,特别是在当代,在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大一统;一国两制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未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未变。遥想当年国共于激烈对抗中不约而同联手、密切配合反对日本分裂中国的诡计,我们一方面对国共的第三次合作抱有一定的期待和厚望,另一方面也深感中国文化的伟大力量。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反对分裂,追求统一。虽然历史上的中国也曾四分五裂,古有春秋战国,近有军阀割据,但是合永远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一、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打开中国古代史,我们会发现,王朝废兴是一个历史常态。伴随王朝废兴的,往往是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从夏商周开始分裂为春秋各小国,到形成统一的秦国;从东汉逐渐分裂成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的统一;从清朝灭亡形成的军阀割据,到最终统一的和谐中国。正如古话所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证明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规律: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分裂势力,或者是两者的勾结,都改变不了中国的发展趋势——在分裂后必将走向统一,而且是更大更稳固的统一。统一为大势所趋,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人,是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中国人民大众。他们的追求和选择,即是历史的追求和选择。

早在春秋时期,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已经上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孔子的《春秋·公羊传》载:“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在他看来,统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国家不能分裂,地方不能割据,不能与中央对立;二是要尊重王位的世袭,保持着一种统一的秩序。孟子进而提出“天下归统一,就会安定有序”的理念。[2]荀子则强调:“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利物”,[3]意在说明统一能促使百姓齐心协力,大家齐心国家必有好的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一直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将相无不盼望着自己能够自由安乐的生活、无不盼望着国家的统一和顺。但是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大多数朝代都是以武力的方式,而不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迫使人们只有通过大量的体力劳动,不断的开采自然资源才能获得珍贵的粮食与绸布。但如果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消耗殆尽,那么这个区域的人民就只有用武力战争取代体力劳动,去直接掠夺其它区域的自然资源,抢夺别人的粮食和绸布。所以体力的强大、兵力的强势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强盛,武力也许是解决那个时候一切问题的最佳方式。

二、大一统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现,只有放眼世界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与统一。如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无不说明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生产方式的向往,期盼着与世界各国的融合,希望壮大国力以求得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两者相继失败,原因在于戊戌变法的改良道路无法让旧时代统治者放弃原有的统治和原有的安乐生活,因为孙中山主张与资本主义国家平等相处的道路无法让这些侵略者放弃掠取资源、扩充资本主义市场的野心。所以唯有武装斗争才能摆脱旧时代的统治,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胜利,将分裂近百年的中国再次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无不期待着国家的统一、世界的和平、自由的发展和过上安乐有序的生活。但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在战后极度膨胀,它视社会主义中国为眼中之钉,不断在中国周边发动战争,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先是与国民党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继而使用第七舰队来维护所谓的“台湾治安”。在本国人民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下,美国先后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与此同时,中国也采取积极措施准备解放台湾。和结束战争协定又解放了海南岛、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在此期间,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美蒋合作出现了矛盾。蒋介石坚决抵制美国想将台湾变为抵御中国大陆的航空母舰的设想,反对出卖国家主权。因此,在当时两岸处于严重的激烈对抗状态下,对于美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两岸领导人却达成了默契的配合,形成了无形的统一战线。这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高超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是蒋介石和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表现,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和全民族最高利益的表现。其次,国际形势缓和,世界和平成为世界主旋律。特别是1949年4月第一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72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文件,反战保和平、合作求发展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的同时,开始积极思考完成祖国统一的新举措。

三、台湾统一方式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台湾问题,中共领导人的态度是明确的,决心也是坚定的,即使用武力方式尽快解放台湾。但是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对统一的方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即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国共的第三次合作。1950年初,毛泽东就认为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极为重要,尚希刻意经营,借收成效”。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与美国政府进行多次会谈,目的就是让美国从台湾海峡撤掉军队,并承认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周总理曾在访问缅甸总理时说:“如果美军撤军,我们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若蒋介石接受,我们欢迎他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只要蒋介石同意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同意和平解放台湾,并且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我们相信即使蒋介石本人,中国人民也可以宽恕”。1955年4月,周总理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等原则,希望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并多次希望能达成第三次国共合作。1958年,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进一步申明“建议举行谈判,实现和平解决”的原则立场。1960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确定了对台工作的总方针:解放臺湾的任务不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来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

这些言论,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决定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台湾问题进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关于新的形势下的统一方式,最初的也是最具理论形态的就是毛泽东为领导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1、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2、如果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方针。从这个方针可以看出,中共不仅愿意放弃所享有的利益,让蒋介石继续发展军队,并且还给他扩充军队的经费。可见,为了实现统一大业,为了保证台湾同胞的安定生活,为了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让步,其方针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为了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展示了博大的胸怀,在海内外同胞、港澳台同胞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些国民党政要也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表达渴望和支持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也进行了接触。很遗憾,由于“文革”的爆发和其它诸多国内外原因,两岸交流冻结,台海危机加深。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统一台湾又重新提到党的议事日程上。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庄严的向世界宣告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大陆对台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同时,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具体阐述了中共关于台湾回归的基本政策,并提出九条对台方针,即“叶九条”,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最初描述。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至此,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1985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从“一纲四目”到“叶九条”,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领导的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在台湾问题上长期探索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符合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模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阮元校.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96.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

[3] 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85.

【作者简介】

董文文(1992-)女,甘肃天水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现代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