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4-04-25

宋承继?陈小健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概括出德国职业教育对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强调以具体岗位标准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处理好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实训条件强调体现区域行业优势。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双轨制;校企合作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视为职业教育的典范,[1]鉴于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合作,组织多位教师赴德国科技应用型大学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学习调研。本次学习调研主要参观访问了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该校位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该州经济、科技十分发达,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3个大型研究机构、11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2]有着丰富的企业环境和研究氛围。

本次学习主要以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题,围绕学科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展开,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关注角度,主要从学科建设、校企合作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况

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四大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完善和优越的教育教学体制和制度。围绕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德国高校联盟)、IH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和高校三方面协同完成。高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高校的专业审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批以及高校人事管理等管理事务;IHK主要负责职业岗位标准的制定、职业资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及岗位知识技能的研究推广;高校主要完成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完成教学过程的制定、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过程实施。三方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有效的将行政主管、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

二、德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

德国职业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彻底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依托区域内完善的企业优势,立足完善的岗位职业标准,强调综合职业技能知识,既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中长期发展,又兼顾企业行业人才的一线需求,真正做到职业教育面向具体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1、完善的学分互换机制,解决了校际之间课程融通

欧洲学分转移体系(ECTS),是实现校际之间课程融通的桥梁。ECTS建立在学生为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所必须付出的工作量之上。每学年正式全日制的学习可获得60个ECTS学分。大部分时间,学生每学年的学时数从1500到1800课时不等,因此,每学分相当于25到30学时,ECTS学分也可以给予完整的学习或某个学习课程,以及单个的学习单元(模块、学习事件、实践课程)。在正式的环境中,每个学习单元的学分数是根据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需投入的工作量决定的。ECTS学分在完成正式学习大纲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后给予单个的学生(全日制学习或非全日制学习),或者通过学习成果的评估给予单个学习单元。学分积累用以获得资格证书,证书由学院决定并签发。这样一方面有效的控制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任务,督促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效的解决了学校之间的课程壁垒,实现了学分互换。

2、“双轨制”的课程计划安排有效的解决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双规制,实现了理论学分和时间学分的有效互换;采用彻底的学分制,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相互冲突的矛盾。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为嵌入式系统开发与研究和空间技术研究与开发,二个研究领域。在教学进程安排中学生第一、二学期主要完成相同的课程,从第三、四、五学期开始将按照学生选报的研究领域进行课程安排,第六、七学期主要完成企业实践。在课程进度安排上企业实践和在校理论学习有时会穿插进行,完成企业实践学习也会有相应的等值学分。这种弹性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有效的解决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之间的矛盾,使学以致用,使得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化。

三、对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

德国教育体制有着完善社会环境。企业非常自愿和积极的参与高校教学工作。巴伐利亚州首府为慕尼黑,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3]通过对当地企业的参观访问,发现企业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帮助。

为企业具体岗位培养人才,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德国高校在设置专业前,事先必须进行深度的企业调研和社会因素分析,专业的从申报到审批整个过程,需要企业的全程支持。因此,每一个企业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情况非常熟悉。高校会及时汇总企业的实习接受情况,将汇总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采用企业导师负责制,学生的考核结果也是阿由导师客观的给出实习成绩。

高校在设定专业和研究领域时要求充分调研本地区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行业优势,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首要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紧缺人才。这样逐步在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良性循环,极大提供了学生的就业质量,节约了教育成本。

四、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深入分析和对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思路的深入分析,发现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陕西工业职院高等职业教育有着丰富的启示。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促进作用。

1、强调以具体岗位标准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淘汰率极低,为学生提供了可持续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弹性学期制,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实践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绝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具有明确的岗位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熟悉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运作机制,熟悉相关的同事,有的甚至在实习中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优化、改进,有的还申请了专利等,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上岗”。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也提出了“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开展“订单班”模式的职业教育。但“就业”与“岗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就业市场和企业环境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安心的主要原因。

2、处理好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

德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由IHK制定,学校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有效实现了教学内容紧跟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步伐,将现行企业岗位知识技能与学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效避免了学生毕业时发现所学的知识技能无法与现行企业岗位知识技能对接的现象,解决了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多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由于参与企业的数量受到限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加之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保障,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3、实训条件强调体现区域行业优势

德国高校的科技产业园区采用分布式布局。在创建时需要深入分析区域性行业特点,立足服务于区域,将产业园分布在主要的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甚至是企业内部,这样有效的避免了企业和产业园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利因素,又便利了产业园科研人员和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行业环境。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仍旧采用校内实训+校外认知生产实习的方式,过分强调学校自身实训条件的完备性,忽略了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的必要性,这极大淡化了职业教育的岗位实践性和目标性。

五、小结

通过德国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德国和中国在国情各方面有所不同,德国职业教育在办学思路、社会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和我国有较大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职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思路、科研产业发展的模式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想要积极的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只有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特征,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有效合作切实营造职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通过不断的科研创新,推动职业素质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能够与学校长期深度合作,才能为职业教育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 刘引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探析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

[3] 邓宁.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实例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

宋承继,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讲师,硕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