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日家庭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

时间:2024-04-25

张亭亭 王 岩

【摘 要】 家庭教育是整个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儿童教育的基础。日本家庭十分重视“四重”教育,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则出现“三重三轻”现象。因此,借鉴日本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意志力、及人品素质,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核心;中国;日本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良好运转的载体。而家庭教育则是整个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儿童教育的基础。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尤其同为东方国度的日本的家庭教育经验更值得借鉴。

一、培养目标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将重点转入国家的经济建设,教育也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得到振兴,现在日本年轻的一代家长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数人主张“少生优育”。同时,日本是一个国土和资源都十分匮乏的国家,人口众多直接导致了生存压力增加,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因此,尽管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日本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的发展。

相比较而言,“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更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通通寄托在子女身上,对他们寄予过于殷切的希望,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只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二、教育核心及理念

1、日本

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家庭教育核心在于生活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好自己并且照顾好生活中需要照顾的人。

(1)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子女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子女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3)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通过这种方式,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4)重创造、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通过“四重”教育培养出来的日本孩子普遍知书达礼,吃苦能力、自力能力强,因而日本的国民素质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2、中国

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今天的中国家庭更是以孩子为轴心,并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智育。在施教过程中,许多家长的教育重点不知不觉地倾向于智力开发,出现“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养;重智力培养,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我国的家庭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无论是吃、穿、带、用、玩,只要孩子想要,家长总是千方百计满足要求,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家长不惜花高价给孩子报各种名目繁杂的辅导班、特长班,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呵护与钟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三、启示

第一,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第二,品德重于学问,细节决定命运。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与尊重。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第三,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第四,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

第五,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懂得沟通与欣赏;执着而自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协作能力。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一环节,我们在借鉴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每个家庭都应该清醒看到重智轻德的不良后果,认识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体,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高菲.浅谈中日现代家庭子女教育.商情,2008.6.

[2] 袁振国.朱永新.中日家庭教育调查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2007.10.

[3] 张勉.中日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6.2.

[4] 中日家庭教育内容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5] 王兴宇.浅谈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教育重点[J].吉林教育科学,1995.10.

【作者简介】

张亭亭(1983-)女,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辅导员.

王 岩(1981-)男,毕业于华北工学院,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机械分公司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