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汽车产业政策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4-04-25

穆玉梅 李卫霞

【摘 要】 在建立适应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政府应扮演“适度政府”的角色,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优势在于把握全局,统筹规划,提供必要的研发导向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 汽车产业政策;政府行为;角色定位

一、政府制定汽车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政府的扶助。一国产业政策也对汽车行业具有深远影响。在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刻不容缓。合理的产业政策可以培育出一个健康的汽车产业,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有助于汽车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业政策如果制定的不合理,政策工具选择不当的话,就不能使市场和政府的管制达到一定的平衡,并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在中国转轨时期发展壮大的,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两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分析

1、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这一汽车产业政策的问世主要是解决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和规模效益问题。当时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来自于国有资本,在这一时期国家确定轿车工业的发展重点,采取果断的措施整治生产过乱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自主开发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政府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扶持却产生了垄断。这一缺陷与中国快速转轨的经济体制和汽车市场的快速发育不适应。

政策另一点不足是:市场准入政策僵硬,不符合公正要求。政策的主要覆盖面是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而且是其中比较大的企业),对民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实际上的进入壁垒。

2、200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2004年施行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修改了旧版产业政策中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和与WTO规则不协调的内容,目的在于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2004年政策明确指出,国内汽车业近年的政策是:中国汽车工业要在2010年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届时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产品满足大部分国内需求,并且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这表明了政府支持汽车行业发展的明显态度。

对比新老汽车产业政策,都强调了我国汽车产业缺乏规模经济、自主研发能力低下、缺乏自主品牌等问题,2004年的产业政策对于市场环境的改善、消费需求的扩大、市场准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等方面有新的详细的规定。

三、政府在汽车产业政策中的角色定位

1、政府角色的重要性

分析新旧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修订、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相一致的,也就是政府权力由小到大、从硬变软的过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失灵也是普遍存在的,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目前国内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如何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让汽车产业完全自由发展,让市场选择适合环境生存的汽车企业。这种观点忽略了政府的作用,完全孤立于政府的市场是不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如放任自流只会让我国的汽车产业走向偏离于正常发展的轨道上去。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竞争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要求对竞争进行协调,而这个“协调人”就应由政府来充当。汽车产业要想快步发展,与政府的支持作用是不可分开的,汽车产业要想飞速发展,首先要完善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而重中之重就是政府要正确定位。

2、“适度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角色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其行为可以无限扩张,需要清晰地界定政府职能。在建立适应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政府应扮演“适度政府”的角色,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优势在于把握全局,能透过局部的表现窥视整体状况,统筹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该管的管好”,但“不该管的绝不插手”。在本国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或未充分壮大之前,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策与措施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但这种保护不能过度并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本国汽车产业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促进本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对汽车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必须适度,把自身的职能界定在宏观调控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不能干预过多、过深,甚至越俎代庖。

四、改善政府行为的几点建议

2004年政府制定出台的《汽车工业发展政策》更为科学,政府转变了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政策的制定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局部性,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对政府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政府的研发导向作用

政府有责任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上更加理性化的政府行为,可以推动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取得更大创新。在提高汽车研发能力的过程中,政府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目前仅仅依靠引进外资和开办合资企业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汽车产业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认真解决自主开发问题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的方式来支持本国汽车企业,提高其研发能力。但政府的支持不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应对最具本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力量进行重点的支持。要发展汽车的自主品牌,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自主开发来开发新产品,为此政府要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组织全国的研发力量、科研单位的研发力量、高等院校的研发力量等来加快自主品牌的开发,提升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作为汽车产业的后起国家,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保持、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但目前汽车厂商过多、规模较小是已经存在的现实问题,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引导与调控,而不是去直接推动。一方面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调整的方案,使其既符合科学的规模经济和产业组织理论,又适应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要着力于零部件厂商与整车厂商关系,以及科研开发力量的各方整合。另一方面制定鼓励企业并购和重组的优惠政策,鼓励强强联合、强强重组,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联合兼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汽车产业的改造和重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此外,在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注重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规律,以此为前提,更好地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3、加快政府管制方式的改革

行政性管制方式对企业直接干预,束缚企业的活力、抑制竞争、权利寻租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暴露。新形势下行政性管制存在诸多不适应,必须实行改革。但改革并不是意味着要取消管制,而是在汽车工业的管理制度上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行政性管制转变为社会性管制;二是准入管制由“管住企业”转变到“管住政府,放开市场”,即是说,严禁财政资金投入到汽车生产领域,严禁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保护,同时对政府之外的其他资本放松准入限制。

【参考文献】

[1] 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喆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4] 刘南昌.强国产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M].2006.

[5] 孔祥利.焦点问题中的政府经济行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穆玉梅(1983-)女,回族,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制度.

李卫霞(1984-)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