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银行卡“卡”在哪了

时间:2024-04-25

王富国

9月,记者从2004中国银行卡论坛上了解到,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卡产业体系。目前,围绕银行卡业务集聚了一大批银行、厂商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电子支付网络和电子支付产业链。对此,工商管理博士、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先生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依然不少,依然有一些瓶颈在制约着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2003,中国信用卡元年

据万建华总裁介绍,从1985年国内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我国银行卡市场经历了从封闭经营到联网通用,从分散经营到联合发展的过程。2002年,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的实现和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联合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在继续推进银行卡业务联合发展、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联网通用,银行卡受理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受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国684个城市已实现联网通用,特约商户已接近30万家,安装POS机47万多台,ATM6.2万台。同时,随着2004年1月在香港地区正式开通银联卡受理业务,银行卡网络已扩展到境外,目前在香港已有1100台ATM、13000台POS能够受理人民币卡,大大方便了境内持卡人在香港地区的旅游和商务活动。同时,我国银行卡业务不断创新,银行卡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两年来,银联通过与各商业银行合作,开发并大力推广了ATM跨行转账、网上支付和网上跨行转账、移动支付、公用事业缴费、税款征收等一系列银行卡支付新业务。与航空、物流业等领域的合作,也使银行卡应用的空间大大拓展。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业务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发卡量和交易量的增长大幅度加快。到目前,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已有110多家,发卡量7亿多张。2003年全年银行卡总交易额已达到18万亿元;跨行交易连续两年翻番,2003年达到12亿笔,交易金额达到3805亿元。

联合发展推动银行卡产业

万建华总裁告诉记者,在全面推进银行卡联网联合之前,受理市场建设长期延续着商业银行各自发展的模式,各商业银行分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建系统、自行开发商户、投入终端。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造成资源不能共享,限制了跨行业务的开展,重复投入导致银行卡业务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商户“一柜多机”,而中小商户无人问津,制约了业务规模的扩大。为了改善用卡环境,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倡导下,金卡工程于10年前开始实施,先后建成了18个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和银行卡交换总中心,开展银行卡跨行交换业务。其后,各商业银行又联合设立了中国银联,进一步推动了各行银行卡系统的联网和受理市场的业务联合,在短短两年间实现了银行卡在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联合发展是加快受理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这可以从最早建立银行卡中心的18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受理市场发展的明显差距中得到证明。18城市中大多数较早实现了受理市场的联合发展,商户“一柜多机”现象已基本消除,资源实现了合理利用,商户和终端机具数量迅速增长,带动银行卡交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的POS总量分别达到32000台、35000台和12000台,其中去年以来新增POS分别13000台、18000台和9600台;2004年上半年比2002年全年银行卡POS交易分别增长3.5倍、2.2倍、4.3倍。而在其他城市,由于受理市场发展仍然处于各银行自行发展的状态,受理市场建设明显滞后,银行卡交易的增长也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3年底,实现受理市场联合发展的14个省市,终端机具的布放量为其余17个省市的3倍多,这14个省市银行卡POS跨行交易的增长率更是达到其余17个省市的10倍以上。

发展中瓶颈和问题不少

谈到银行卡发展中的问题,万总指出,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银行卡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

衡量银行卡市场发展程度不仅要看发卡量和交易量,更主要地是看持卡消费比例、持卡人用卡频率、商户普及率等指标。我国银行卡市场尽管在近两年发展迅速,但是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从持卡消费的比例看,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3%、55%、27%和35%,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4.6%。其次,从持卡人用卡频率看,由于我国持卡人的用卡习惯还没有普遍形成,持卡人的用卡频率仅为美国的十五分之一、韩国的五分之一左右。第三,从商户普及率看,差距更为明显,发卡量虽与美国相近,但美国的商户普及率接近100%,而我国仅为2%左右。上述对比表明,我国银行卡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差距最大的还是受理市场方面。受理市场发展的滞后,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国银行卡市场总体发展水平低还表现在市场结构方面。一方面,我国银行卡产品比较单一,目前仍以借记卡为主,借记卡占到95%以上,贷记卡只占1%左右。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银行卡交易金额虽然达到18万亿元,但其中近80%以上的交易为存取款交易,刷卡消费金额只占2%。从产业的总体竞争力看,我国银行卡业务的经营主体比较单一,发卡和收单业务的开展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整个银行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发卡机构和高效率的大型专业化服务机构,整个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卡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利益机制正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随着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银行卡市场上利益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难以避免地会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和利益摩擦。目前银行卡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产业成本的持续降低,以及持卡人和商户支付习惯与观念的转变,这些问题和冲突将逐渐得到解决。

此外,我国银行卡产业政策和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我国目前与银行卡产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市场和业务的发展。1999年公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银行卡条例》还没有出台。现有政策法规对目前银行卡产业出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对于不同监管主体在银行卡业务监管方面的职能划分、业务准入条件和日常监管内容,对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商户及持卡人等银行卡业务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责任、义务的界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银行卡犯罪的认定和惩处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范。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法规方面的缺失日益凸现。

市场广阔有“狼”共舞

随着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银行卡产业将融入全球银行卡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银行卡市场变化趋势的影响。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银行卡产业的规模化、集中化趋势,促使国外机构更为积极地寻找机会进入中国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这将使国内银行卡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虽然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仍处于WTO过渡期,尚未完全开放,但是来自国外银行卡机构的竞争压力已先期显现。

一些银行卡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向中国市场渗透,国际主要银行卡支付品牌在中国的受理业务迅速扩展,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国外大型发卡机构通过参股国内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纷纷提前介入人民币卡发卡业务;国外占主导地位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也已涉足国内发卡机构的数据处理服务。

可以预见,一旦市场完全开放,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卡、收单、转接和专业化服务都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在发卡市场和专业化服务市场上,外资机构将利用其在产品和系统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管理、品牌资源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与国内机构展开全面竞争。应该看到,我国银行卡产业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会迎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全球最大的潜在持卡人群体,将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2008年北京举办“数字奥运”和2010上海举办世博会,还会使国外游客人数急剧增加,大批游客在境内持卡消费将进一步扩大我国银行卡市场空间。入世后的市场开放,国际上各类银行卡机构集聚中国,不仅将为我们更好地借鉴国际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也将通过服务和品牌的竞争,催化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成熟,促进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此外,新兴支付渠道的发展也给我国银行卡产业带来新的机遇,通过积极推进银行卡与新兴支付渠道的结合,可以迅速扩大我国银行卡使用范围,弥补传统的银行卡受理环境方面的不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