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03全国各省市产业竞争力评价

时间:2024-04-25

2003全国各省(市)产业竞争力评价(不含港澳台),通过选择反映产业规模相对优势和 产业发展水平的竞争力指标,揭示各省(市)优势产业、后进产业、潜力产业和明星产业。

评价目的

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领域的研究权威波特指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 ”

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是由其产业竞争力所组成的,因而全部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即为国家 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如果将发展的内涵分解开来,它应该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量的方面体 现为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质的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在质的方面的提升,体现 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因而,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趋势,则可以通过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 的竞争力来体现。

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的动态优势,而国家和地区需要有选择的发展优势产业以提升竞争 力。因此,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为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提升,提供指导意见。

产业竞争力评价在将全国各地区产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产业 ,有效配合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评价选择

评价产业选择: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我们选择评价10大产业。

同时,计划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在上述10大行业竞争力评价取得成果的基础 上,延伸开展其他行业评价。

评价指标选择:

产业的竞争力由多方面因素构成,产业的多种指标中,凡是呈现递增或递减趋势的指标 都可以应用竞争力值模式来评价。

以简御繁是评价的灵魂。因而我们首选最具有概括能力的总量指标开展产业竞争力评价 。为此,我们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经济第一指标——GDP入手,选用了 产业构成GDP的指标——产业增加值作为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指标。

对于产业,我们从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不同区域之间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对于区域内的不同产业的比较,采用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对于区域之间的同一产业比较 ,采用就业人均增加值。

我们选择地位指数评价产业,是受美国学者波特在分析国家竞争力时采用地位指数的启 发。

产业所在的地区、国家的经济规模差别非常大,经济规模直接影响产业的规模和产业与 规模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果不排除区域经济规模因素,它将掩盖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 指数是表达产业某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指标。为了在产业的评价分析中排除经济规模因素等 于产业评价的影响,因此设定地位指数。

地位指数就是将某产业占该省的比重和全国产业占全国的比重相互比较。它大于1,说 明该产业的该项指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1,说明该产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地位指数可以用以比较地区内各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波特以产业出口的地位指数分析 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根据其提出的钻石理论,分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波特选用出口额的定位指数,我们选用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然后以地位指数的竞争 力值表达产业竞争力。

我们以各产业的地位指数揭示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特点,以就业人均增加值揭示区域产业 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各产业的地位指数,其总和为1,区域各产业的地位指数之间是此消 彼长的竞争关系。对于就业人均增加值指标,区域各产业的值越高就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越好 ,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评价方法选择:

上述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和人均增加值指标都不能直接反映和评价产业的竞争力,需 要将它们转化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所谓竞争力就是对象在目标时间可能实现的能力。竞争力评价就是在目标时间对象可能 达到值的测度和比较。竞争力是在竞争中随竞争而变化的能力,因此必须设定一个目标时间 才能评价。测度的方法可以借用未来预测的方法。这种简单清晰、直截了当的方式评价竞争 力方式,称为竞争力值评价模式。

和世界经济论坛和洛商管理学院开创的传统模式不同,传统评价模式所评价的各国竞争 力每年都大起大落(世界经济论坛评价中国竞争力去年一年竟然下降11位),这不符合竞争力 应当是一个比如GDP等一般经济指标更稳定的实际。一般经济社会指标易受多种外在因素的 影响产生随机波动,而竞争力作为对象内在的能力,不易产生随机波动。

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和就业人均增加值可以衡量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产业增加值地位指 数的竞争力值和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值则可以衡量产业的竞争力,显示衡量产业的动态比较 优势。

举一个地位指数竞争值的通俗例子。比较两个经济规模相当的省的旅游产业,A省第一 年增加值为100亿元,年度增长5%。B省增加值为90亿元,年度增长20%。第一年A省的增加 值位次在B省之前,但由于B省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个省,使第二年B省的增加值(108亿元)将超 过A省(105亿元),位次也超过A省。我们可以说,虽然B省第一年的增加值不如A省,但以第 二年为目标时间的竞争力却超过A省。从第一年的静态比较优势看,A省超过B省。也就是从 目标时间为第二年的动态比较优势看,B省超过A省。

全国各省(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测算的基础是2000年、2001年和2002年3年的产业数据。

测算竞争力的方法我们从多种预测方法中选用了双指数平滑法。所谓“平滑”,就是预 测中对于趋势中波动因数的过滤。一次平滑的结果有滞后实际的不足,二次平滑可以弥补缩 小预测对于实际值的滞后。双指数平滑预测方式,可以反映长期性趋势和周期性趋势,并过 滤掉趋势中的随机波动。长期性和周期性趋势正是竞争力所具备的特点。随机性波动小也是 竞争力特点,需要在评价中加以过滤,以免和外界的随机波动相混淆。

双指数平滑法还具有“学习”的特点,可以在今后的评价中不断积累所掌握的数据,不 断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要更清晰显示产业结果演化的趋势,我们发布的时 间在2003年,但评价的目标时间设定在2008年,即我们测定的是2008年产业演化的可能结果 。

总之,本报的产业竞争力评价,首先选用产业增加值这一基础指标,根据产业评价的特 点,构建地位指数增加值和就业人均增加值这两个基本指标,然后运用竞争力值模式构建产 业的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这两个评价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来评价产业竞 争力,并将产业竞争力列入类型分析。

结果分析

我们选择人均GDP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这两项指标来评价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人均GDP的 发展趋势以人均GDP的竞争力值来体现。

中国以人均GDP所体现的产业发展环境最好的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 、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等9个省(市)。

上述9个省(市)全部集中在中国沿海。而且,除福建省以外的8个省(市)都属于长三角、 珠三角和渤海湾——3个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福建省比较特殊,它属于介于长三角、珠三 角和台湾之间的可以作为邻近3个制造中心的制造基地。

以人均GDP体现的经济环境整体竞争力很稳定,我们将目标时间锁定在2008年的人均GDP 测算的结果竞争力也很稳定。这和国际上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商管理学院开展的国家竞争 力评价结果,各国的竞争力每年的位次都大起大落形成鲜明的对照。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经 济整体竞争力上升的省份有:湖北(从14位上升到13位,以下数据含义同)、宁夏(25—23)。 竞争力上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环境竞争力下降的省份有:吉林(13—14)、安徽 (24—25)、江西(23—24)。经济环境竞争力的下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我们将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竞争力和产业就业人口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均居全国前列 的省(市)列为产业竞争力强的省(市)。工业竞争力的强省(市)包括:江苏(地位指数竞争力 第3,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第8,以下括号表示的数据含义同)天津(6,5)、广东(5,7)、 湖北(8,4)、辽宁(9,5)、黑龙江(1,3)。

工业竞争力揭示中国有3个全国性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它们 是实现“中国制造”战略的支撑。它们都有自己的制造基地省(市)。黑龙江省是中国重点能 源基地省。湖北是中国中部的以钢铁和汽车为重点的制造中心。辽宁原来是中国的老工业基 地,现在工业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已退居全国第11位。

有的省(市)工业的地位指数竞争力不高,说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比重不高,工业不是优 势产业;但工业的就业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高,说明工业发展的水平高。突出的省(市)有: 新疆(25,2)、辽宁(10,6)、云南(16,9)。新疆很高的人均增加值水平显然是高附加值的 石油产业带来的。但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规模及在经济中的比重决定的地位指数显然受到资 源开发的限制。云南由于烟草就业人均增加值特别高带动了工业就业人均增加值的提高。辽 宁工业的高就业人均增加值是振兴辽宁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我们将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在20位以后的省列位工业竞争力后进 省(市),包括:西藏(31,29)、海南(30,22)、江西(29,28)、贵州(24,31)、四川(23,2 0)、湖南(20,21)。工业竞争力后进省的分布不集中,分散在中国的沿海、东部、中部和西 部。对于贵州等省,我们在大三线建设中曾经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并没有取得工业在当地开 花结果的应有效果。

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的工业地位指数竞争力位次上升的省(市)有:辽宁(从第11位上升 到第10位,以下数字含义同)、江苏(4—3)、湖北(9—8)、重庆(22—21)。工业地位指数竞 争力下降的省(市)有:山西(3—4)、山东(8—9)、上海(10—11)、内蒙古(21—22)。

各省(市)建筑业竞争力:

从上表可见,建筑业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高的省(市)为:西藏(2 ,3)、青海(1,4)、新疆(3,2)。这一结果令我们感到惊愕。由于上述3省其他产业不发达 ,过去建筑又落后,凸显了建筑业在该省内各产业比较中的竞争力。由于国家的支持和投入 ,这3个省的建筑施工业的装备程度高,因而就业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也高。

建筑业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低的竞争力后进省有:湖北(27,21) ,河北(25,28),山东(24,23)、广西(22,26)、湖南(20,24)。这些省多数在沿海和中部 人口多经济又比较不太发达地区。

建筑业的地位指数不高但就业人均增加值高的省有:上海(30,1)、天津(31,6)、吉林 (13,5)、黑龙江(21,7)、海南(16,8)。这些省(市)多集中在中国沿海地区。

建筑业的竞争力表现了比其他产业更高的稳定性,这和建筑业主要依靠在本地的建筑企 业有关。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的竞争力上升的省有:河南(20—18)广东(27—26)、下降的省 有湖北(26—27)、湖南(18—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