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时间:2024-04-25

邓玉琦

摘要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影响至深。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从法律层面、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和监管科学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努力改善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生态条件。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9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提出

早在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借鉴生物学理论。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张。它是对金融理论的一次创新,是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高度概括。什么是金融生态环境呢?概括地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了经济、法治、信用、社会制度及历史文化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生活。打造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金融风险,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金融概念。重温起来。更显意义之重大。

二、当前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曾有一份调查显示:虽然由于计划和行政干预造成的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占比较大,其中也有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金融部门外部环境方方面面长期影响而逐步形成带来的。因此。改善金融业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

一是有利于资金的吸收和运用。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的流动在“洼地”效应的作用下,将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信用环境和融资吸引力。也就是金融生态环境。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则金融主管部门对该地区的信用评级就会比较高,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区域;同时,在银行信贷资金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也会有更多的国内外资金转向这个区域投资,融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

二是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供求平衡。如果银行都能够自主经营、贷款自主决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各级政府都能够做到依法行政。社会诚信环境和诚信制度比较完善。市场竞争充分有效,那么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利润目标引导下,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从而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地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三是有利于提高金融竞争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银行业因不良资产多、盈利能力偏低等问题而发展缓慢,还要面对诸多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加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运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辖内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强内资银行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实现协调发展。

四是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和推动金融业监管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实现质量、效益的稳步发展,这在当前是最重要和最必须的,是我们理解金融生态建设在现阶段的核心意义所在。

三、当前进一步改善金融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强现阶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议应考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关注宏观经济及国家政策导向。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个地区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重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并和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结合起来,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和吸收投资者增加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基础。

第二、进一步加大企业综合改革,促进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求企业自觉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制度。按照真实、合规、有效的要求,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第三、积极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宣传、司法和金融机构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配合,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在处理企业改革、破产或履行信贷合约方面。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严厉打击和制裁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第四,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快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体系。应鼓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担保机构等专业化中介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规范发展,提高审计、会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要加大对依附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带有垄断中介机构的改革,按市场化统一规范运作,增强机构服务功能。

第五,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共赢,推动可持续发展。银企双方的合作应以市场化为基础,加强信息沟通,在公平、守信的前提下实现共赢,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产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间接融资的形势下。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融资能力将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相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政策条件。规范行政服务收费,取消重复设置项目,适度降低抵押、评估费率,协助银行化解不良资产,促进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金融产业的贡献度和服务能力。

第六,总结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切实化强创新管理制度建设。从“美国次贷危机”到“雷曼兄弟”再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看,可获得两点警示: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不能迫于政治现实,让市场资金过于宽松,维持“金融稳定”是央行的首要任务。二是金融监管机关在核准任何新产品新工具上市时,必须检查现行法规有无合理的规范与监管措施。否则应迅即研订新的规范与监管办法后,方准推出。因此,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制度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确保金融体系稳步、健康发展,在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延伸金融服务领域的基础上,更要建立起市场适应能力强,有严格内控管理制度,有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能力的监管队伍、监管原则和监管思路。本文认为。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思路和监管方式尤为重要。监管思路方面应该做到五个转变:一是应由原来单纯重视金融监管,转变为金融监管与监测宏观经济形势并重。二是应加强对各商业银行推出的新的金融工具实行科学评估、审核的机制建设,确保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能力的实现,由原则性审查变实质性审查。三是应从原来单纯监测不良贷款指标的监管方式,转变为不良贷款指标与资本金充足率指标并重,切实关注市场风险。实现业内内在科学抑制信贷扩张的机制。四是应从原来重视对贷款总量的监测,转变为加强对贷款总量监测与对专项类和关联类企业放贷情况监测并重。以控制贷款集中度风险和关联交易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行际间信息不畅等问题,警惕风险集中、多头骗贷和恶意逃废债务等风险。五是应由重金融监管结果向同时重视监管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在风险监管中,信息收集分析是风险监管是否有效的基础环节。

当然,金融监管工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金融监管可以减少金融系统的风险,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定,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监管不当,或者监管过度,将加大监管成本,降低金融市场效率,阻碍金融业的发展。因此,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制度有效的必要条件,但也要求我们的金融监管本身必须是有效的。所以,我们的金融监管工作只有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才能使我们金融监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同时也还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措施的有效性方面下功夫。加强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则要求根据监管效果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在采取大量新举措的同时,淘汰一些被实践证明效果不佳的或已经过时的旧措施,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良性互动,实现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发展的目标。从而保持社会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