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行业红火背后的整合与挑战

时间:2024-04-25

鲁俊

“链”状的电影产业

从业务流程来看,中国电影产业分为电影制片、发行、院线、影院放映等流程。影视制作机构依托前端行业提供的各要素,投资、生产并提供国产电影片源,进口影片专营商则向境外电影制作、发行机构获取进口电影片源;电影发行机构获得片源后,向合作院线供片;院线对旗下连锁电影院进行统一排片;影院负责安排电影放映,最终为消费者提供观影服务。

从收入分配来看,我国目前仍是以票房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收入均为票房分账收入。其中,影院通过放映服务率先取得票房收入,之后,在扣除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及适用的流转税和附加后,定期或者按照单部影片,由影院开始按照产业链各业务环节由下至上进行票房分账。

在电影产业这个“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职能非常清晰。

制作公司:前期IP开发、创作、剧本、拍摄、及后期制作(特效、软件)等。

发行商:通过买断或分账的方式与制作公司合作,负责影片宣传,与所签约院线排片,协调。

院线:通过协议签约从发行商处获得放映权,与所签约的影院排片、协调。

影院:通过与院线资产结盟(例如万达院线在万达商业地产内自建影院进行放映)或者签约加盟(大地院线自身没有影院,通过和各地商业地产内的影院进行签约加盟,15-20年期)的方式进行电影放映。

行业整合趋势

近年来,无论是核心业务环节,还是在上下游产业链,电影业的行业整合显示出无限生机。

就电影制作放映本身而言,电影公司打通产业链,可对投拍影片、排片、院线品牌提升等产生综合性的把控力,增强电影公司的话语权。

如华谊兄弟联手腾讯,以1.3亿人民币投资韩国HB娱乐公司,通过收购获得了影视制作的上游资源,如技术、IP等。传统发行商收购新媒体票务公司,则是从中游进入,如光线传媒收购猫眼电影38.4%的股权,开始涉足新媒体发行领域。下游院线整合影院,通过院线渠道下沉,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扩大规模经营的目的,同时非票收入占比提升,盈利能力提升,业绩更稳定。

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整合,社会影响力更大。例如,万达院线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澳洲院线Hoyts集团、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 & UCI以及北欧电影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院线商,万达同时收购好莱坞电影娱乐整合营销公司Propaganda GEM等,买下了美国传奇影业公司。整合完成后,万达院线业务覆盖电影投拍、电影宣发、电影放映、影迷经济(游戏、衍生产品等)的全产业链业务。

衍生品市场的放大效应

电影带动衍生品,在美国好莱坞已经形成完整体系,其前端包括电影投资融资,后端包括旅游、玩具、服装、软件、音像等等。在一系列相關产业中,电影票房只占据其中不足20%的收入。

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且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电影衍生品将和游戏、动漫、VR、互联网等其他产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从面产生更多的投资机会。

电影衍生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电影相关音像制品、电影投融资的金融衍生品、以电影题材为拉动因素的主题旅游、主题公园、电影周边玩具等。

并购趋势与风险分析

自2016年1月起至2017年1月,中国在娱乐休闲领域的对外收购总额度达到了75.7亿美元,比起2015年同期的19.6亿美元翻了整整4倍。影视产业的收购额以63.9亿美元独占鳌头,相较2015年同期的4.13亿美元而言,增长将近13倍。这些海外投资并购的案例,主要分布在票房分账比例较高的上游制作和下游院线。

制片成本由浮动成本主导,如演员、导演等人力成本,后期制作成本等,所以一部电影的上映,上游的制片公司承担的风险最大。对于上游制片公司,IP仍然是市场成败的关键之一,拥有大量优质IP的制片公司更有希望杀出重围。近年来,魔幻、冒险类题材广受好评,此类IP争夺也更加激烈。

由于可同时上映多部电影,且可自主调节排片比例,因而影院的业绩受电影品质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较小。除票房收入外,影院的收入还包括周边产品的销售,如爆米花,饮料等。

以城市人口计算,我国每万人银幕数已达0.5块,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准。虽远低于北美的1.4块,但已赶上韩国的0.5块,超过日本的0.3块和香港的0.3块。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6484座影院总计31930块银幕,其中银幕增速已连续六年超过30%。预示着院线的增速将逐渐平稳。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