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碎片化阅读”产生背景的分析

时间:2024-05-04

宋雨辰/天津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

对“碎片化阅读”产生背景的分析

宋雨辰/天津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

“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信息化社会密切相连的新兴阅读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业已形成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还反映了现代读者在阅读方法与理念上的变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对“碎片化阅读”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和耐心梳理,以便于明确脉络、加深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碎片化阅读的巨大潜力,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

碎片化;碎片化阅读;信息超载

碎片化一词早先出现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当中,后来被引入新闻传媒领域。“碎片化阅读”正是传媒界针对当下大众阅读中存在的零碎化、片面化的趋势而提出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碎片化阅读”尚无统一定义,但普遍认为其应该包含三个主要特征,即阅读内容的碎片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阅读媒介的科技化。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碎片化阅读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以及读者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碎片化阅读的社会生活背景

(一)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

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在极大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以极高的效率生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公众日益强烈的信息需求,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更加便捷的阅读条件。但各种信息的不断积聚,也引发了严重的信息超载。信息的传播出现了同质化、泡沫化和混乱化倾向,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以往由传统媒介提供的逻辑清晰、主旨分明、格式规范的信息内容,逐渐被体系松散、良莠不齐的碎片化内容所取代。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公众只能被动接受,疲于应对源源不断的各色信息。

(二)阅读时间的灵活安排

人们在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有限的时间被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活动所分割,产生了大量的碎片时间。人们每天很难抽出整段时间专门用来阅读,索性将等待、乘车、排队、就餐、休闲等零散化时间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各种移动终端接收设备开展阅读活动,借以达到消磨零碎时间和及时获取信息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既没有严格的阅读任务要求,也没有明确的阅读范畴限制,人们可以根据时间长短和个人喜好随意选择阅读内容和调节阅读进程。阅读时间的支离破碎和阅读状态的随心所欲,势必将所阅读的内容被动地分割成为若干无规律可循的碎片信息。

(三)阅读媒介的更新换代

阅读媒介所能够承载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时至今日,阅读媒介的发展日益呈现出数字化与科技化的特点。一方面,互联网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优势。海量信息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眼前。另一方面,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终端将体积小巧、容量巨大、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集于一身,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搜索资讯、发表观点,还可以在阅读终端上随意切换阅读内容,广泛培养阅读兴趣,拥有更高的阅读自由度。阅读媒介的日新月异为碎片化阅读的实现与普及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媒体自身的推波助澜

当前,传统意义上以纸质书籍为媒介的阅读方式已经逐渐被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所取代。阅读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微博、微信、QQ等信息渠道的建立,为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提供了广阔平台。媒体从业者在竞争压力和商业利益的双重驱使下,深入研究读者心理,尽可能迎合不同读者的口味,所发布的信息结构短小精悍,内容通俗易懂,注重感官刺激,版面更加精美,便于读者快速点击浏览。但这种刻意的迎合,也造成了媒体行业职业道德缺失,媒体业缺乏自我约束意识,甚至为博人眼球、吸引注意而故意炒作,所传播的信息趋于肤浅化、娱乐化和媚俗化,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二、碎片化阅读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碎片化阅读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印记

碎片化阅读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6]它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结构零散随意,主张反对权威,具有平民气息,强调雅俗共赏,因此为大众所接受。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带着一种轻松自由的心态,将各种文本信息随意截取,任意拼接,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二)读者角色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在信息时代,读者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信息接收者,还是信息的掌控者和传播者;信息由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渐向双向传播转变。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及时发布观点和看法,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力,草根文化日益繁盛。从组成结构上看,信息读者往往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结构、兴趣爱好,因此体现出分散性、异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化、小众化,可以将所阅读到的各类信息进行重新筛选和编排,并将整理后的碎片信息通过自媒体对外发布,在广大范围内实现交流与互动。读者既是碎片化信息的消费者,也是碎片化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三、读者倾向于碎片化阅读

(一)对个人阅读需求与动机的满足

读者往往以自身的阅读需求与动机为出发点来选择可供阅读的内容。他们的阅读动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修养型阅读,即希望通过阅读,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第二种是研究型阅读,即阅读的对象以专业书籍、科研资料为主;第三种是功利型阅读,即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付考试等目的;第四种是休闲型阅读,即以休闲娱乐、调节生活节奏为目标。以此看来,除了功利型和研究型阅读之外,其他两种类型都不需要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而只要通过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就可以达到目的。

(二)读者心态日渐浮躁与焦虑

在信息爆炸的趋势下,读者的阅读心态呈现浮躁化、焦虑化的特点。从阅读习惯上看,读者在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往往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如无必要,则不会轻易触碰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的信息。从网络媒体的发展角度出发,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深陷信息漩涡,缺乏安全感。以上两方面所引发的焦虑浮躁的心态促使人们选择了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读者只是抱着轻松、随意的态度开展阅读活动,更加倾向于接受简单、直观、形象化的传播符号,而不再愿意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和深入研究。阅读的过程经常是浮光掠影,流于表面。人们虽然接收信息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和对信息背后逻辑关系的分析能力却不断弱化。

(三)读者主动对所阅读信息内容进行切割

面对大量信息,读者往往依据信息价值进行筛选,还会依据主观意见和需求主动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切割,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阅读某一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当读者已经获取到了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根本无法获得有价值的内容时,当前所阅读的文本就变得毫无意义,已经没有继续阅读的必要;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其阅读兴趣被其他文本转移,进而中断目前的阅读进程,转而将注意力投入到新内容当中;三是,读者在长期阅读实践过程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和自主选择力,在通过对不同文本信息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一旦发现更有价值的文本之后,读者必然会优先拿来阅读。

[1]梁希妹. 泛媒时代的浅阅读现象研究[D]. 辽宁大学,2012.

[2]王波岚. 碎片化阅读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的影响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3]来艺博. 微传播碎片化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4]王睿, 陈选华. “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 亚太教育,2016(19):257-257.

[5]赵树海. 大学生碎片化网络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6(22).

[6]伊格尓顿, Eagleton, Terry, 华明.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 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