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支撑引领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让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如何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与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相衔接,将是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的重点工作。
我们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先的科技成果及優质的创新资源,整合高校、政府及企业的优势资源,重点围绕数据通信、生态环境、生物医药、精密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完成一系列工业级高能量激光器、高效消毒杀菌设备、石墨烯介孔量子光催化材料等高新技术仪器装备和产品的产业化。与此同时,我们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精密光谱技术为核心,以超快光子学科研为主要目标,建设西部超快光子科学中心。以西部超快光子科学中心为平台,发展覆盖全波段的分子精密光谱与精密测量技术与装备,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原子钟精度的“分子指纹谱数据库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使之成为西部超快光子科学中心的标志性成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力量,全力助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 曾和平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全市上下在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创新战略需求,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协同攻关,切实融通从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业的创新链条,解决产学研合作链条衔接不紧密问题;要针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和“卡脖子”技术,广泛开展立足产学研、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国际模式比较,凝聚学界智慧,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向;要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评价体系,对技术、项目、产品、人才、效益、成果等各方关注的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有序共赢发展;要聚焦新兴交叉领域的跨界协作和集成创新,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打造具有聚集示范效应的品牌,以促进产学研无缝衔接为使命,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各方共识,推进产学研创新要素深度“聚合裂变”。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刘宴兵
科技工作者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不顺利、企业提出的需求与其研究所长不对口等问题。我建议,一是持续优化科技信息数据库服务,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技资源精准对接;二是着力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线上帮助企业发布科技需求,帮助科技工作者展示科技成果,开展线上精准对接,助推科技与经济融合;三是拓展工作思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产学研促进会、学会、行业协会中的专业人士帮助目标企业摸清需求,科协、科技局、人力社保局等单位搭建平台对接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做好全方位跟踪服务,多渠道解决科技创新中信息不对称这“最后一公里”问题。
——重庆市北碚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吕春燕
人才是第一资源,重庆地处我国西部地区,人才吸引力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加强贯彻落实人才战略尤为重要。一要加大引才力度,为外来人才创造良好稳定的发展平台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二要留住本土培养的创新领军人才,重视本土培养的优秀人才与团队,给予其与引进人才同等优厚的待遇与发展条件;三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制机制,探索“以才论薪”替代以往的人才编制束缚,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落实“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柔性人才管理模式。对于新医科背景下的人才队伍建设来说,要加强医学重点研究领域的科技攻关,推动重点学科的创新引领发展。以检验医学这一典型的交叉医学学科为例,应重点围绕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健康管理进行精准诊疗研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多方联动协同攻关,立足疾病的早诊早治,引导百姓从疾病管理到疾病预防的意识转变。打造国内知名单位联合组建的重点学科团队并展开联合科技攻关,为重大突发性传染病的早期预警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
——重庆大学医学院智慧检验与分子医学中心主任 罗阳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强调,要聚焦关键重点,明确科技创新主攻领域,创造更多科技供给,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要依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力度,简化成果转化流程,减少成果转化环节干扰,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利用知识产权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双碳”愿景下的科技创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可持续发展保障。二要依靠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打造城乡高品质生活。在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方面,紧密结合我市“山水之城”的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系统解决山地城市面临的滑坡、洪水、内涝等自然灾害问题;进一步加大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更新、流域水环境治理等针对性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场景应用。在打造乡村高品质生活方面,要以民生需求为着力点,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民生的系列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三要依靠科技创新与智慧环保,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跨区域山地河流(湖、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利用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解决中小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系列问题。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我市“山地智慧环保”技术及产品在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 雷晓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