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5-04

施 婧 / 中共安顺市委党校

试论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施婧 / 中共安顺市委党校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与军队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历史革命,在长达两年的长征途中,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军队一起历经千难万险迈过重重阻碍,最终迎来巨大胜利,让全国人民获得大解放,因此长征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重大的,本文主要研究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的几个问题,主要包括长征的历史必然性,长征中各主力之间的协同配合,长征中的三大斗争以及长征作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分析。

【关健词】长征;历史地位;作用;必然性;配合;转折点

长征在我国历史上和政治上都意义重大,是我国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共产党因长征的胜利而摆脱了当时的困境并逐渐发展壮大,到今天长征这个话题依然被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历史家们在争相研究,其研究的不仅是长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还包括长征的内在根源,这些都让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趋之若鹜,本文主要分析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长征的历史必然性

长征作为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是一项军事行动,更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主力军团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过程,其发生有很大的必然性,因此,在研究长征历史过程中要从整体上对长征进行内在的分析,继而认识长征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长征是在我国共产党党中央的领导下完成的,带领人民和军队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到达最终的革命根据地陕北,究其原因主要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以致于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现今来看,长征的发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结果,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向北方转移的历史必然;其次长征在初期是由于教条主义所犯的错误而引起的结果,同样也因为长征而破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路线,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地位的确立的必然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红军由于战术原因多次改变转移方向,但最终的目的依然是陕北,这也充分体现出长征的落脚点选在陕北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多次会议,这些会议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而且在党的政策路线上面,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夜,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的矛盾认识的成熟度直接关系着党制定的政策方针的及时转变,最终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

二、长征中各主力之间的协同配合

在我国近代史上,长征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更挽救了全中国人民,当时国民党在全力围剿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兵力,争取主动,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到了11月红二十五军也撤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了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同样也撤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而红二方面军也于同年的11月撤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四大主力军团分别踏上长征的征途,但为了长征的最终胜利,这几大主力军团在军事行动上互相配合支援,协同作战,有力地阻止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为最后的会师以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赢得了有力的时机。

在长征开始初期,也就是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各路红军配合中央红军进行战斗,在1933年11月到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反围攻战斗,并取得了胜利,给国民党川军以重创,最后致使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大,与此同时红二方面军在湘鄂川黔一带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有效牵制了敌人兵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到了1934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动,全军向湘西地区进发,同时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在川南以及黔北的行动,于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召开会议决定西渡嘉陵江,深入敌后以策应红一方面军的北进行动,到了2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吸引了国民党胡宗南部前来抵御,有效地缓解红一方面军的压力,为其进入川省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部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就开始整合物资对红一方面军军民进行补给,具体包括粮食,衣物等,同时在徐向前同志的指挥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还对红一方面军提供多种食物以及衣物等物资,为红一方面军的后续战斗提供了有效条件,1935年7月,红二十五方面军为了保证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顺利北上,主动率兵进行西征,有效的牵制与打击了敌军,为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北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到了1936年3月下旬,红军总部致电红二方面军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进行会师,而红四方面军则停在原地休整进行物资补充,总之长征时期各个主力军团之间互相协作,相互配合,不仅壮大了自身,同样也使各部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为后续的战争胜利奠定了有力基础。

三、长征中的三大斗争

红军长征中的三大斗争主要指的是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以及思想斗争。在长征的过程中,军事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同时具有很重要的决定意义,可以说是整个长征行动的主线,而其他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都是围绕军事斗争而展开的;在军事斗争过程中,军事领导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生死相连的关系,以红一方面军为例,整个长征行动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根据地的武装行动,其斗争过程惨烈而悲壮,而且长征行动的初期是在“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领导下而进行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到中途临时换将才使得整个红军的长征行动得以胜利告终。同时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地区基本都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这里的人民没有感受到共产党的善意,不了解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反而被国民党所蒙骗对路过红军一律采取抵制态度,在这些重重压力下,红军的长征行动可谓危险重重,险象环生,其军事斗争不可谓不激烈[3]。

而长征途中的政治斗争同样很复杂,在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共产党内派系盛行,再加上错误的军事指导,真正有能力的人没有得到重用,导致军事行动连连失败,致使党内的分歧与斗争越来越严重,比如红军的战略转移方向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有各种不同,而且关于红军的领导权也被各方抢夺,直接导致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政治斗争几乎从未停止过,这一时期被西方学者戏称为“担架上的阴谋”[3]。

同时长征途中的思想斗争也是一直伴随前行,最开始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思想,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连连失败,较为著名的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让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而这种“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思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实事求是,以王明为首等领导人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失败是必然的。后来经过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的领导集体的确定才将这种局面扭转过来。而且长征途中,走群众路线的革命思想也是毛泽东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最终革命的胜利也验证了走群众路线的革命思想是完全正确的。长征途中还有一些对红军抱有分裂思想的人存在,这些思想斗争在长征中是比比皆是,若是这些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长征行动就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长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红军的长征行动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付出惨重的代价,据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但结束时,仅剩下5.7万余人,再加上沿途扩招的补充兵员大约两万余人,整个长征行动实际的损失兵力达到了四分之三,另外南方各根据地或转为游击区,或完全丧失,这如此巨大的损失,长征行动只能用惨胜来形容,但长征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行动,它虽败犹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

首先从局部看,长征初期各主力军团的作战行动实际上都没有完成作战计划,可以说整个行动是失败的,但是,四路红军经过了两年的流动作战,与上百万国民党敌军进行殊死博杀,变被动到主动,最终于西北成功会师,在战略意义上不仅粉碎了蒋介石彻底“剿灭”红军的企图,而且也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计划,从这点来看红军长征最终的结果是胜利的;另外,红军长征对于当时国内的政治格局也起到深刻的影响,对于红军和共产党的发展也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其次长征行动纠正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领导思想,促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为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证,而且长征还实现了红军的集中统一指挥,为后期的革命战争培养锻炼并保存了有力的军事基础,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因此可以说长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中的相关问题,首先在长征的历史必然性上,主要探讨了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向北方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以毛泽东为首集团领导人地位的确立的历史必然性,长征的落脚点选在陕北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在长征途中各主力军团的协同配合上,主要探讨了红—,红二以及红四方面军在不同时期互相协同作战的历史事迹,在牵制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为己方的壮大发展创造了有效条件,再次探讨了长征途中的三大斗争,主要包括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以及思想斗争,最后探讨了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通过长征实现了红军的集中统一指挥,为后期的革命战争培养锻炼并保存了有力的军事基础,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研究长征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能起到相应的参考作用。

[1]马启民,高凤林.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2006,06:139-143.

[2]高凤林.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刘俊亚. 长征时期各路红军的协同配合[J]. 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