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唐旭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语学院
翻译美学视角下泰国小说《画中情思》汉译本的语言特色
唐旭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语学院
本论文主要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以《画中情思》原本为参照,以《画中情思》中译本为主体进行美学分析鉴赏。按照刘宓庆先生《翻译美学理论》的原则,将小说译本内文本进行分析。其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大量叠音词以及部分连绵词的运用而产生的音韵美以及动词和成语俗语的使用而产生的美感;句子结构特色主要指译文句式整齐之美、整散交错之美,译文使用了各种句式,对长短句进行巧妙地处理,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句式,使译文尽量保持与原文的优美和淡雅。
画中情思;文学作品;翻译美学;语言特色
《画中情思》在泰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由泰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西乌拉帕撰写而成,该小说创作于20世纪三十年代。1982年由栾文华、邢慧如翻译成中文。《画中情思》写作风格是恬淡的、抒情的、散文式风格。所用语言生动、含蓄而又优雅。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凄婉动人,令人爱不忍释。这部作品之所以在艺术上相当完美,和语言的恰当运用不无关系。当这样优美而经典的作品被译成中文,笔者认为去研究其中译本的语言艺术、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画中情思》主要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悲剧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吉拉娣自幼生活在王公之家,却从小受封建礼仪的约束,没有人教她独立思考。时光易逝,当两个妹妹相继出嫁,她已经二十九岁,可是凭着优雅的气质,动人的容貌,她依然对爱情和幸福抱着希望。但除了等待,却无所作为。寂寞中她学会了打扮、美容和绘画,并以此度过自己大好的青春时光。三十五岁时,吉拉娣在无奈和失落中嫁给年过半百的绍坤作了续弦。在绍坤带她去日本度蜜月的时候,遇到了泰国留学生诺帕朋。诺帕朋被吉拉娣深深吸引,而吉拉娣也第一次燃起了爱的火焰。但是由于社会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吉拉娣也有意让诺帕朋安心学习,而独自忍受爱的煎熬,并多次回避了诺帕朋的爱。五年过去,诏坤病逝,诺帕朋对她的爱已消失不见,而痴情的吉拉娣依然深藏着这段难忘的感情。当得知诺帕朋准备与未婚妻举办婚礼时,身体不适的吉拉娣再也承受不住这一打击。临终前,向诺帕朋吐露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声:“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但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
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美,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翻译美学既关注审美感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又重视审美理解在翻译中的引导作用,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就是翻译美学的价值所在。所谓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对翻译美学 的定义没有那么明确,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认为就是翻译学的美学模式,旨在用审美理论描写翻译学的各项基本原理、操作原则和发展策略。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编辑、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都是翻译美学的范畴。总而言之,翻译美学是基于美学基础的研究,作为一门从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科,也与每个在翻译领域进行研究的人密切相关。
(一)大量叠音词的运用
汉语具有音乐美。众所周知,汉语是声调语言,由四个声调组成,抑扬顿挫,具有一定的音乐美,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叠音词较为丰富,让读者闻其音而感觉其美,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让文章生气勃勃,不致枯燥。此外,汉语还有连绵词,连绵词是双声叠韵,可以强化音韵美的构词方式。在《画中情思》中译本中体现如下。
这是我快乐的真正源泉。你大概看到刚刚过去的那两个孩子,他们圆鼓鼓的小脸红扑扑的,笑得那么开心,眼睛又是那么明亮!
“红扑扑”、“圆鼓鼓”这两个叠音词很好地表现了小孩子天真可爱的一面,使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形象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原文使用的是(直译:男孩那粉红色圆圆的脸蛋),虽然这样译也未尝不可,但会减少不少美感,而且体现不出汉语中的音韵美。译文用拟声叠音词描写孩子的脸蛋,既生动形象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另外,“源泉”这个词看似普通,其实是汉语连绵词,双声叠韵,起到加强音韵美的作用。
蒙拉差翁·吉拉娣神采奕奕地下了车,可是我的心却砰砰直跳。
她轻轻地问了我一句:“诺帕朋,准备好了吗?”
这是蒙拉差翁·吉拉娣与诺帕朋在山鹰一吻后,见昭坤前的一幕,将蒙拉差翁·吉拉娣和诺帕朋当时的神态进行对比,将译为神采奕奕十分贴切自然,衬托出蒙拉差翁·吉拉娣的镇定自若和大气十足。而砰砰直跳是个拟声叠词,为了衬托诺帕朋的忐忑不安。而原文用的是(心跳有点厉害),“砰砰直跳”这个拟声词让读者如闻其声,增添了几分音韵美。“她轻轻地问了我一句:“诺帕朋,准备好了吗?”“轻轻”这个叠音词表现出蒙拉差翁·吉拉娣也看出诺帕朋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尽量用温和的语气缓解诺帕朋内心的慌张,同时又富有美感,衬托出蒙拉差翁·吉拉娣的温柔善良,用得十分恰当。可见,这些叠音词和拟声词的使用都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
(二)用词特色
汉语是一门优美的语言,历经千锤百炼、饱含历史文化积淀的汉语词汇呈现出丰富而生动的美。《画中情思》中译本在词的选用上的使用可圈可点。其中在《画中情思》表现最明显的是四字成语以及动词的运用。它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动词的美主要在于它的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动词可以尽展“动态之美”,特别在刻画人物上,给读者形象、真实、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画中情思》中译本很好地运用了汉语中丰富的动词进行翻译,让语言更加优美形象。
2.1四字成语之美
那天夜里,我怀着成功的喜悦得意洋洋地回到住处,自己也觉得事情办得出人意料的好。
夫人真是妙语连珠,处处都显出了过人的聪明,我真是望尘莫及。
2.2动词之美
我是受之有愧的,夫人对我实在太好了。我说完之后笑了笑,没有顾忌到我的话是否会刺伤她的心。是以否定句式表达,(直译:“我怕
我凝视着她的身体,一种爱怜和眷恋的感情涌上心头,使我肝肠欲断。
译本运用了翻译中的“加法”,增加了“一种”,“涌上心头”等词。原文直译为“我充满爱怜地凝视她的身体,心都碎了。”译成“凝视”这个动词非常贴切,充满深情。同时,原文并没有使用“涌”这个动词,但译文使用“涌”这个动词后,让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将诺帕朋在知道真相后,对蒙拉差翁·吉拉娣那种爱怜和伤感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肝肠欲断”这个词也体现了用词美,表达出诺帕朋内心的懊悔和悲痛欲绝。这句话结合了动词和成语之美与一身,使译文更加出彩。
蒙拉差翁·吉拉娣尽管表面上那么温柔、文静,但谁也不难看出她的内心的欣喜和总是挂在脸上的淡淡红晕。
(三)句式特色
句式错落有致,语言灵动自然是语言有文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变化之美,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句式的选用上。句式特色,是《画中情思》这部小说最突出的地方。所以,才能作为泰语语文的必读书之一。句式美主要体现在译者根据叙述的需要和表达的要求和汉语的习惯表达,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将原文翻译成整句和散句、短句和长句,在句式的变换运用中.所选用的句式得当,会给译文带来渲染环境、突出了人物性格、丰满了人物形象等作用。句式的变换包括整散相间,长短相谐,错落有致。句式美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每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画中情思》的中译本中就有不少译的优美的句式。
在我眼里,夫人好似清晨的彩霞,虽然我不愿意把你比作黎明的曙光,你的容貌将会经久不衰。
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句式转换的手法。文中的是清晨的意思,在泰语中的词义比中文更广,象征着清晨的一切美好和有生机活力的事物。(直译:夫人的年轻的美貌还在清晨。)这样翻译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将这个句型变为比喻句式,用“清晨的彩霞”比喻将蒙拉差翁·吉拉娣的容颜。同时,(直译:“您美丽的容颜还能保持很长时间”。)直译平淡无味,译文用了“你的容貌将会经久不衰”,更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运用了成语,富有美感。可以看出,译者摆脱了原文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束缚,用优美的中文语句将原文准确地表达出来,显示了汉语的美感和魅力,体现译者审美意识之高。
蒙拉差翁·吉拉娣掰开我的双手,轻轻地推了我一把。我骤然变成了一直羔羊顺从地放开了她。她倚在树上喘息着,好像经过长途跋涉一样,显得十分疲乏,原本绯红的面颊一下子变得更红了,就好像被火热的太阳烧灼过一样。
句子是由词和短语所组成。词或短语用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句子和文章的和谐与优美。译文用了“轻轻”“骤然”“长途跋涉”等词语,都是在保持与原文意思一致的情况下选用的,既提升了语言的层次,也增添了句式美。直译是:
“我顺从了,立刻变成一只小羔羊。”这样翻译显得拖沓,不利落。译文则进行了合译,将两小句话变成完整的一句话,长短句错落有致,语言结构流畅自然。(快速、立刻) 译文将其翻成“骤然”更加贴切准确。译文中“被火热的太阳烧灼过一样”也译得十分出色。原文是,原文中省略了(阳光)这个词,因为在泰语里根据语境可以理解为火热的阳光灼烧。但中文不能省略,省略了句子将不完整,因此这句话在汉语翻译中加进了“火热的太阳”使句子优美完整。短短的一小段话就运用了两个比喻,可见《画中情思》这部作品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式。
我那颗一直在爱情的王国里游荡的心也就一点点收了回来。
译文运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和原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保持一致的。译者增加了“一直”、“一点点”这两个修饰词,为的是让汉语的表达更加优美、贴切。“一直”是为了表达诺帕朋对蒙拉差翁·吉拉娣思念和爱并不是虚假的,短暂的。“一点点”是一个程度词,表示诺帕朋的爱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的平静下来。另外,这句话译文的句式表达、句子结构与原文不一样。原文是是“让心(灵)回复原状”的意思。而译文是“心收了回来”。译文用了“收”这个动词,也是拟人的手法,增加了视角效果,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也是两种语言表达异样的一个例子,可见译者的审美意识高,对原文的理解和原语的转换较好。
“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
但是我感到满足,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
这句话是《画中情思》最经典而最富深意的。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会记得这一句话。译文也尽量按照原文的格式直译,这句话富含深深意蕴,给读者一种难以名状的忧伤和感动。前半句(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带有一些悲伤和自怜的语气,而后一句笔锋一转(但是我感到满足,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一个“但”和“满足”表现出也暗示蒙拉差翁·吉拉娣对诺帕朋的爱是成熟的、深沉的、无私而伟大的。蒙拉差翁·吉拉娣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诺帕朋的爱而感到憎恨、懊恼,相反,她的豁然大度让读者更加为其感动和怜悯,整个烘托出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不需要用文字做过多的渲染,这句话已经足以总结蒙拉差翁·吉拉娣的一生。在她看来的满足却成了世人的一声叹息,这句话立意新颖、语言表达朴实动人,意蕴深远。全文也因这句话而结束,原文和译文都用简练、工整和如诗一般的语言诠释这部小说的内涵。
笔者发现《画中情思》中译本运用各种句子结构所创作的美感是最多的,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在翻译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句式来达到译本的美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当然,译者也尽量保持原文的原貌,不做过多添加和诠释,通过提炼自己的语言,用最贴切的语言再现原文之美,尽量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和文化特色。此外,译者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达到汉语的语言美感,译者的使用不少翻译手法和技巧,在翻译美学中称为翻译中审美再现诸手段。即增词法、减词法、引申法、反面着笔法、分译法等手法,译者不受原文语法结构的限制,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原文语法关系的基础上摆脱原文语法结构的束缚,用地道的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
通过对《画中情思》中译本的分析研究后,笔者认为栾文华、邢慧如翻译的中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审美品质。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泰译中的优秀文学作品。由此可见译者的审美意识之高,翻译功底之深,译者在深入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用自认为最佳的译语将其表达出来,形成译文,是完整的、客观的对现实的反映,《画中情思》中译本也是后人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译作之一。
[1] 李健.西乌拉帕及其成名作《画中情思》 [J].外语教学.1985:84~86.
[2] 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2011: xxv: 29:100:111:119-120~124,339~357.
[3] 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7:10~13:42.
[4] Smyth David.(2000).Translation of Behind the Painting. Chiang Mai:Silkworm Books.
[5] 西乌拉帕,栾文华、邢慧如译.《画中情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6]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64.
本文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非通用语种项目资助的“翻译美学视角下泰国近现代文学作品汉译本研究——以《画中情思》和《四朝代》为例”项目(GWTP-FT-2014-14)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