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宁 静 张 蕾 闫 影/毫州职业技术学院
辅导员对中职生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研究
宁 静 张 蕾 闫 影/毫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生作为高职生源的补充也被社会越来越重视。辅导员管理工作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辅导员工作;中职生特点;激励机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高校在校生的主体结构已实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职业教育已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职学生的现在与未来也成为公众的焦点话题。近几年,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参加高考的学生数日益减少,而本科院校的扩招更是给高职教育的招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中职生群体,作为高职生源的补充力量,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既不同于本科生群体,又与高职生群体存在差异,中职生群体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是中学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文化课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普遍自信心不足,存在显著的不良个性;另一方面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学生年龄一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14~18岁之间,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适应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淡薄,叛逆心理强,人际关系紧张。此外,中职生在成长环境、求学目的、文化基础、生活背景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显著的差异。
中职生呈现出的独有特性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学院的中职生辅导员队伍存在这么一个现象,辅导员的流动性大,因为中职生难管,不听话,导致老师都不愿意接中职辅导员的工作,而有的老师在接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无法忍受,又辞去了中职辅导员的工作,再有新的老师接替新辅导员再不适应,又有新的来接替。这样的变换实际上很不利于中职生的管理,频繁的变换给中职生的心理也带来很大的伤害,也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中国古代就有激励理论的出现:孟子的“以德服人、民为贵、与民同乐、省刑罚”,孔子的“义利、惠民”,管子的“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等思想中都含有赏罚激励的概念。而司马迁“欲以激励应候”之说,意思就是通过激发而使人振作。这比西方的激励概念早了有几百年之久。
西方的激励理论比较有名的是下面几种。首先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阿德弗的ERG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为五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交需要、第四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耶鲁大学克雷顿· 阿德弗认为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分别是(E)生存需要、(R)相互关系需要以及(G)成长需要。其次,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姆在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通过外在目标来研究人的激励动机,动机与激励的过程是其着眼点。第三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讨论对人们工作积极性受报酬公平性的影响。第四个即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
西方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理论和指导思想较之中国相对发达相对发达。然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根据中西方的激励理论对我国高校在校生进行了一些研究。比如吕学军 ,王兵(2003)阐述了自己根据西方的激励教育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原则;安世遨(2008)对于西方著名的几种激励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还有一些学者对于本科生和高职生的激励机制的进行了研究,如王丹(2009)结合本科在校生的情况,分析了高校激励哦现状和问题,分析了完善的途径;邓欢琴(2009)分析了高职生的现状,提出对高职生进行激励和赏识教育。近些年对于中职生的研究有所增多,但对于中职生的激励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比较不系统,基本都是在中职生管理工作提到了要运用激励的手段。如孙玲张新辉(2009)在班级工作中的“战略法则”提到的善用激将法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张润林(2013)在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中也提到了激励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采用榜样激励的方法。
我院的中职生分为三年中专和五年大专的学生,他们的区别是五年的学生有分数限制,分数相对高,成绩相对好点;而三年的学生因为没有分数限制故分数相对较差,成绩相对不好。当然成绩也是素质的一种体现,总体来说,不得不说五年的学生比三年的学生要素质略高,更懂得遵守规则些,故三年的学生对辅导员的投入和管理要求更高些。然而,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类似,成绩相差也不太大,这种差别就显得比较小了。故而三年和五年的管理大同小异,而辅导员对其采用的激励机制归结如下。
1.辅导员自身的榜样激励。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再加上计划生育和物质丰富大环境的影响,在家受宠,还处于一个很不懂事的年纪,对什么事情都不上心。刚开始跟他们就念叨集体荣誉是件不切实际的事情。集体荣誉感的来源在于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因此,刚接任辅导员的第一个学期是辅导员最为需要投入最忙碌的一段时期。什么事情都需要辅导员带着学生,身先士卒的投入到班级建设中去,带领学生们参加一项又一项的活动,和学生们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帮助学生们在平时的一次次锻炼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来了,集体荣誉感随之也就产生了。当然这就需要辅导员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能忍受得了各种学生的不懂事的质疑,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2.班干部的榜样激励。
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管理工作能否开展好的关键点。好的班干部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的左膀右臂,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中职生群里由于其年龄原因和本群体的特殊性,任用的班干部很多没法起到带头作用。原因一是班干部不能服众,二是他们自己也懒散,较真,总想着自己的利益是否先被满足,也没法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班干部的榜样引导作用也需要中职辅导员花费精力和时间引导。辅导员要平时多找班干部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开导和引导,鼓励他们在所有班级事务中带头,争当榜样,从而引导其他同学的模仿。当然,对于班干部的付出辅导员也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他们的付出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作为榜样的兴趣和积极性。
3.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作用。
正向激励即奖励性的措施,而反向则是惩罚性的。上面提到的班干部的榜样引导就需要辅导员采取正向激励,给予班干部奖励性的举动。对于班里积极参加班级和院校活动的同学,为班级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辅导员一定要及时跟进,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对以后的表现更为积极。然而对于一些反面的典型,小到迟到、早退、旷课,大到打架斗殴,分裂班级,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辅导员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承接,引导他们今后慢慢远离错误的方向。
4.兴趣激励。
中职孩子很多除了对学习不敢兴趣,其他的爱好还是比较多的。看小说,打游戏,唱歌,跳舞,轮滑,绘画等等是这些孩子的特长。进校之初,辅导员就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加入学校的各种社团,引导他们把兴趣变成特长。当然,中职生虽然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但是行动力很差,怎么省事怎么来,如果没有辅导员的敦促,学生们可能也只是表现出一时的热度,稍遇挫折即想退缩,所以这就需要辅导员付出时间和精力适时了解他们的动向,进行持续的引导。
5.特长激励。
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就变成了各种特长。中职生虽然拥有了特长,但是大多却是不愿意积极发挥特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再次发挥其引导的特长了。辅导员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中,需了解每个人的兴趣特长,通过学院和系部举办的各种活动,鼓励有相应特长的学生参与进来。仅仅鼓励还不够,这还需要辅导员自己的参与,辅导员在这些活动中既要充当参与者,也要充当导演、编剧、策划、演员、后勤、协调者等等角色,帮助他们出色完成每一项活动,一旦他们取得了很大成功,自信心就来了,而通过大家的努力,成功经常有,那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自然产生了,辅导员今后的管理工作也就进行的非常顺利了,因为中职生的集体荣誉感较之高职生是很欠缺的,能培养出集体荣誉感需要辅导员付出很大努力。因此辅导员利用好特长鼓励。
6.对于特殊群体适当采用隐形激励。
虽然现在的孩子少,经济水平较之前有很大提升,但还是有相对贫困的学生。而在重视物质的社会风气下,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物质不缺乏,但是父母离异和单亲家庭的生活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狂放不羁,漠不关心只是他们逃避的一种方式。这些群体的学生是辅导员关注的重点人群,而对这些学生辅导员要进行隐形激励。对于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要与其沟通,看看他们有哪些方面的需要,辅导员可以根据国家丰富的助学政策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适当推荐相关勤工助学活动,并随时了解其心理动向,调整方式。对于单亲家庭孩子,则要用情感给予关怀,多与其父母沟通,辅导员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爱,疏散其心理郁结,帮助他们以更健康的方式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7.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90后孩子有着其区别于其他年代的特征,因此要根据其特殊性,不光要对其进行精神奖励,还要有相应的物质奖励。现在的中职生群体在参与各项活动或在为班级体做事的时候,能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会高兴,但是些许的物质奖励会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因此,学校根据这种情况,每周每个系部都会开展一次活动,鼓励学生的参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班级每学期也都有班费收支,对于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学生也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再加上辅导员的精神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日益丰富。
现在的中职生呈现出这个时代赋予它的独特特征,根据现状,辅导员对中职生的管理应采用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把中职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自身要起到榜样作用,鼓励班干部发挥班干带头作用,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并对特殊学生群体采取隐形激励,才能更好地做好中职辅导员附案例工作。当然每个时代每一届的中职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所采用的激励措施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大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 [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3-25.
[2]安世遨.大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 [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3-25.
[3]吕欣.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5):107-108
[4]王丹.大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 [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3-25.
[5]邓欢琴.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赏识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42-143
[6]孙玲,张新辉.班级工作中的战略法则[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148-149
[7]张润林.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创新和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3(10):42-43
项目编号:2015gxk117,jyxm532,BYK1407。
宁 静(1985—)女,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
张蕾,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
闫影,女,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