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夏敏静/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中的实施
夏敏静/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显现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特点,能够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可以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发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保障措施;问题与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指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
确定“订单”合作企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合作意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预测人才需求的类型与数量,以及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训的条件等,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合作企业的信息平台。
在确定“订单”合作企业时,首先要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依据企业制定的中长期及远景发展规划、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与用人机制等,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企业,其次要考虑企业对“订单式”办学的积极性。“订单式”教育是三方的自愿行为,企业自愿和需求是合作的关键,只有企业自愿且对人才有需求,才能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要考察企业的信誉度。“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办学模式,是以契约的方式签订的人才培养协议,企业的诚信度高,“订单式”培养成功率就高,反之,则会影响“订单式”培养的实施效果。四要考虑企业的“订单”量。“订单”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学生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利于实施“订单式”教学,实现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签订“订单”协议。在确立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本着“相互需要,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互相参与”的原则,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协议包括校、企、学生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权义,订单学生的基本要求,企业接纳就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奖励与违约惩罚等内容。
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首先校企双方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广泛向学生宣传,让他们了解“订单”企业的基本情况,培养过程,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并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其次对报名学生进行了严格的笔试、面试,体检、综合考评,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甄选出符合要求的学生,组建“订单班”。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教材。订单协议签订后,校企双方执行层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理论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等,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合作开发统一的特色教材。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条件。首先,校企双方加大资金投入,新建和完善校内专业实训室,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其次,由企业提供实训条件、装备与合适的岗位,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在这些岗位上工作,使基地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的要求。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独立或合作处理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顶岗,充实到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去。
校企共建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人才质量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包括教学过程考核、课程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校企交流,保障订单的数量与质量。一方面,学校主动与企业沟通,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良策,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另一方面,订单企业不断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企业生产中的难点,保证定制培养学生的数量,共同解决生产难题。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创建淘汰与奖励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⑤从模式本身看,“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但难免有少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订单企业不满意等。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建立一套奖励和淘汰机制,对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校企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激励,对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差的学生,取消其“订单”资格。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材,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如订单量小、校企分割、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加以解决。
政府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少专业还处于校企分割的状态,“订单式”办学模式还未占主导地位。⑥虽然教育部明确提出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但若国家没有一系列强硬的行政与经济措施出台,只靠学校自身能力与企业自愿行为,那么要实现广泛的“订单式”培养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调节,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法规政策。
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教育与市场、教育与企业、教育与多元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学校必须认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角色,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着力夯实其就业顶岗的能力,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零距离;做到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设课程、依托对象定方法、依托创业育人才。
[1]李亚杰.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