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4

曹乃文 潘 阳/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曹乃文 潘 阳/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本文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及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出发,阐述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四方面的改革。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1.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先修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一门课程,既强调理论分析、又强调工程实践;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元器件的特性、基本电路的原理及分析方法,又要培养学生对元器件的识别和选取、电路参数的分析和测量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求学生对当前的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对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外技能的熟练应用。

2.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校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思路安排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其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学校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此外,在电子技术领域技术更新迅速的大背景下,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培养的学生也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学生的特点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普遍数理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加之当代的生活方式造成学生对书本、文字的专注力下降,他们更欢迎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二是教学内容、教学设备陈旧,不能及时跟上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学校教学与社会应用脱节,不满足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校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改善教学效果,切实达到教学目标,并使学生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符合社会需求。

3.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对学生特点的分析,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3.1 课程设置改革

广义上的电子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以这两门理论课程为核心开展的实践课程。通常的课程设置是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开设在第3、4学期,一般以理论学时搭配少量实验学时的方式进行,实践课程则在同一学期,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以集中实践的方式开展。

从应用型院校的定位、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综合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理论课程搭配的实验学时太少,少量的实验学时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中所介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分界明显,理论、实践截然分开且理论课程的学时多、任务重、教学周期长,实践课开课时,学生在学习理论时积压下来的问题已经对学习效果产生了重要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影响远远不是短时间的集中实践课能淡化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考虑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增加理论课程的实验学时,同时将集中实践课的部分学时与理论学习同步开展,将工程实践对理论学习的推动作用分散到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充分融合,及时解决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方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

3.2 教学内容改革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以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阎石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最为系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国内的高校也大多选择这两本书作为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时和专业进行删减。

作为两本经典教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对原理的理论分析,从内而外的分析过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同时,对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不多,很多内容都比较陈旧。这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显然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因此,必须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重新整理,剔除陈旧内容,添加新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

我们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并适当添加、删减,调整后教学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放大电路;功能电路;数字电路;电子电路系统设计。其中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元器件的特性及其识别,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等内容;基本放大电路主要涉及分别以三极管、场效应管、运放三种元器件为核心的基本放大电路的原理、基本组态、性能分析等内容;功能电路则涵盖了波形变换与振荡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及稳压电路等内容;数字电路包括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门电路(与、或、非门,异或门,传输门)、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译码器)、触发器(D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计数器)等内容;电子电路系统设计则是对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并进行系统设计。整理后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比较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学校定位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3.3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安排一般是根据课程设置,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分步展开。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教师通过黑板、多媒体课件讲授理论知识,介绍电路原理、元器件特性,并结合相关电路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及方法;实验、实践教学则在实验室进行,理论课程的实验是使用实验台,根据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接好电路,对理论进行验证,使学生将电路图与实际电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是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此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大课题的设计任务,教师的指导以集中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为辅。

传统的教学方法除存在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紧密结合以外,总体缺乏创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手段都过于陈旧。理论教学没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如何达到学习目标,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实验教学以整套实验台为平台开展的实验,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是完全脱离了实际电路,陷入了从书本上的电路图到实验台上的电路图的怪圈,学生仍然对实际电路及其元器件感到陌生,同时,实验指导书将步骤一一指明,反倒助长学生的惰性,使学生只求完成步骤而不知各步骤的真正目的;实践教学的集中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太理想,一是因为学生疑惑太多,教师难以对全部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二是因为集中实践的时间有限,难以涵盖电子技术课程各部分内容。总的来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地位,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我们本着“学生先学,教师后讲”的原则,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学习,互相帮助,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总结并补充,同时,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的部分内容合并,并将理论课和实践课都安排在实验室授课,使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就接触到实际电路和元器件,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实现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得以改善。

3.4 评价机制改革

合理的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般的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是按照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定理论课程成绩,按照任务的完成程度及答辩过程来评定实践课程的成绩。这样的评定方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当教学方式改革后,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也应进行相应改革。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的比重,则评价机制也改为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而这两项都不是一份试题就能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比重。教师需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拟定评价规则,从而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及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对该课程的改革应自上而下,全盘考虑。只有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配以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曹乃文(1982.5—),女,广西北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智能控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