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模式、问题及创新机制

时间:2024-05-04

唐和 汪莉霞

内容摘要:农产品物流不仅是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枢纽,更是改善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战略性转型,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自营农产品物流、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及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是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三种主要模式,但都存在信息管理滞后、组织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从我国主流农产品物流模式入手,基于“二主体、三平台及四层面”的逻辑提出创新与升级方向,并提出具体优化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模式   流通企业   农超对接

引言

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管理方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欧洲、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将现代物流管理与农业发展结合,通过对农业事前生产、事中生产以及事后生产等环节所产生的各种信息流的管理,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是一个工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业大国。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物流意义重大,不仅与我国农业发展有关,同样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化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之后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农业发展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依托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以及市场等要素将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进而发展成涵盖经济、生态、文化、营销、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农业发展模式。物流产业的概念与内涵随着人们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物流产业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含义。20世纪50年代,物流产业指商品由生产到消费阶段的移动与转移活动;20世纪60年代,物流产业内涵有所拓展,除了商品的物理性转移以外,还包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物流产业服务对象有所拓展,除了商品以外,还包括原材料、半成品;而现代物流产业则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用现代化运输工具,进而实现商品、服务、信息等资源的高效流动所进行的一切组织、管理活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农产品物流还没有统一界定,普遍认为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按照一定技术要求以实现农产品价值的过程。农产品物流具体包括农产品运输、存储、装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传递与处理等环节。其中,对于某些特殊农产品而言,还需要特别的技术以保证发挥其最大价值,如冷链运输。从包含概念角度来看,农产品物流属于农业物流,是农业物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农产品物流组成要素包括:第一,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如:农业生产者、农村合作社、贩销户、农产品零售商及中间业务商;第二,农产品流通渠道,如:农户到城市集贸市场、农户到批发商到零售终端、农户到贩销商到批发商到零售终端、农户到加工企业到批发商到零售终端、农户到农村合作社到批发商到零售终端等;第三,农产品物流服务,如:存储、运输、装卸、流通、配送等。此外,与其它物流相比,农产品物流还具有以下特有性质:第一,不同地区农产品物流具有地域特性。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农产品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各地农产品种类不同。而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所采用的技术也存在差别;第二,农产品物流运输量大。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农产品产量巨大,因此单位农产品物流运输数量较多;第三,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对于需要保鲜的农产品而言,对物流运输的技术要求较高,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第四,农产品物流运输风险较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农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而大量分散的消费市场要求农产品物流运输需要完全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一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势必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模式

自营农产品物流模式。自营农产品物流模式指农业生产产业链主体依据自身经验所开展的农产品物流业务。根据农产品物流主体的不同,自营农产品物流模式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加工企业主导农产品物流模式、流通企业主导农产品物流模式及批发商主导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加工企业主导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根据组织程度又可以继续划分为“加工企业+独立农户”、“加工企业+协会+农户”、“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流通企业主导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按照流通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流通企业+农业生产者”、“流通企业+农资生产者”模式。在批发商主导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按照主导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农产品批发”以及“农资批发”模式。其中,农产品批发模式为我国主要自营农产品物流模式(见图2)。

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模式。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模式适用于小型且较为分散的农业生产者,通过合作组织中介的力量集中经营,从而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组织模式。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使农民具有市场议价能力,有助于农民获得更高经济收益。在该种模式下,农产品物流按照生产前、生产中与生产后三环节分别提供服务。其中,产前服务包括农资配送、农资存储;产中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农作物培育和保护等;产后服务包括产品包装、运输、装卸、配送及销售等。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主体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前两种农产品物流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更加专业。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中转与承接作用,是连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重要连接点,物流服务效率更高(见图3)。

(二)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逐渐重视,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形成多种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存的局面。然而从农产品物流发展整体角度来看,仍存在组织程度低、缺乏公益性、物流信息管理与传输的滞后性等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农产品物流服务主体体积较小、数量较多,对农产品流通时效性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普遍经营规模较小,组织程度较差,无市场定价能力,导致许多农业生产者为了快速贩卖农产品,只能被动接受较低价格,对其经济收益造成影响;第二,目前许多地方管理部门将农贸市场的摊位经营权进行拍卖,使得原有农贸市场的公益性特征逐渐减弱,而市场化运行的农贸市场必将提高摊位费,农产品成本提高,也会增加农产品物流流通环节“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第三,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许多地区农业生产还以人力耕作为主,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建设较为落后,因此农产品物流企业难以获得第一手农业生产信息,从而导致农产品物流在存储、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滞后,降低了农产品物流运转效率。而在市场端,由于物流企业技术能力水平限制,导致无法及时准确获得市场需求状况,无法合理分配农产品流向。而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类型农产品物流模式都存在若干缺陷,导致该模式无法大面积普及,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具体如表1所示。

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一)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优化原则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物流优化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有关物流优化理论较多,综合概括可以分为十部分,分别为:确定目标、建立模型、数据获取、数据传输、可操作性、优化算法、可快速计算、人才储备、持续性、可回报。具体而言:第一,物流优化目标可测量且可评估;第二,所建立的模型必须尽可能反映现实状况;第三,物流企业所获取的数据必须快速、准确且有效;第四,物流数据需要及时更新,对于复杂的物流服务需要集成式数据传输技术;第五,所优化的物流系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管理;第六,算法要尽可能达到最优,以物流企业最小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收益;第七,优化算法要在一定时间内算出,不可超过物流企业计算能力;第八,未来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存在产业交叉性,需要更多物流人才以保證物流企业发展;第九,物流企业优化方式具有持续性且所升级的物流系统需要具有自我持续改进能力;第十,物流优化需要考虑成本消耗,需要证实物流企业优化的投资回报。

根据我国主流农产品物流模式可知,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需要以农产品物流市场为核心,以农产品物流供需方为主体,以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及农业政策保障平台为媒介,在国家、区域、行业及企业四个层面分别对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改进、升级与优化,最终建立新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见图4)。

(二)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具体措施

农产品物流模式供需主体优化措施。农产品物流供给主体从服务提供角度来说,具体包括: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营物流、中介组织、配送中心及物流园区等。农产品物流需求主体从主体划分角度可以分为:企业、家庭、政府及非政府组织。要实现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需要加强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供需主体的培育,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及培育等方式不断壮大我国农产品物流供需主体。对于农产品物流供给主体而言,可以通过企业重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如: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农业产销一体化组织创新、发展物流联盟等。在农产品物流模式供给主体组织方面,应当改进物流企业物流组织形式,全面开展职能U型组织。通过职能分工方式,组建企业部门,将企业内部高层到基层的工作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对农产品物流相关业务进行管理。同时,加强物流企业信用建设,物流产业最为一种新兴服务产业,信用状况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建议物流企业要制定企业诚信建设计划,正确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约束企业员工行为。

农产品物流模式平台优化措施。农产品物流模式平台是连接农产品物流供需主体的主要媒介,具体包括: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及农业政策保障平台。第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是农产品物流运营的基础,具体包括综合性与专业性农产品物流园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如配套的道路、仓储设备以及物流技术等。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需要统筹大局,从整体出发,建设符合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优化配置资源,达到效应最大化。重点整合道路资源,防止相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地区要依照自身实际发展状况,根据本地农产品特征建设相配套基础设施,如存储仓库、存储技术以及道路等。从行业层面来看,重点布局我国农产品运输工具,实现海陆空立体式运输方式。对部分仓储仓库进行扩建,继续推广冷链运输技术。从企业层面来看,物流企业需要配足运输工具以及技术,尤其是冷链运输技术和冷藏仓库。第二,信息服务平台决定农产品物流效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承担着农产品物流信息发布、查询、交易以及传输等任务,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及模式运行的基础与保障。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应当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程,建立专门负责监管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组织,对农业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与管理。同时,制定农业信息服务标准,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地区要加快地区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程。尤其是在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农业服务信息标准的情况下,各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农业市场特征,出台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信息服务标准。从企业层面来看,需要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日常业务需要全面施行电子化办公,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力度。同时,各物流企业还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以适应农产品市场对物流服务的要求。第三,农业政策保障平台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制定的保障政策需要具有前瞻性,及时解决农产品物流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潜在损失降到最低。此外,由于农产品物流属于新兴产业,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应监管政策时不可太过严厉,以防止过度监管打击企业的创造性。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地政府对本地农业发展更为了解,在政策制定方面更符合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因此,建议各主要区域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多制定有关农产品价格以及需求方面的政策,为国家政策提供方向。从行业层面来看,需要行业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与准则,保证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从企业层面来看,物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业务合规性管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及国家相关监管法律培训,保证企业合规运营。同时,物流企业还应当制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为未来转型及创新做好准备,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精简”产业链模式的不断兴起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未来农产品物流将朝向“农超对接”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两方面发展。

“农超对接”指超级市场或者销售终端直接与农业生产者相连,以订单形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获得农产品。“农超对接”模式极大削减了农产品物流产业链中的中间商,消除了部分不必要的成本消耗,降低了整体物流成本,增强了农户议价能力。与农贸市场相比,超市更具有市场信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农超对接”模式更能精准获得市场供需信息,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农超对接”模式的优点表现为:第一,有助于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当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质量以及技术层次不齐,难以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然而在“农超对接”模式下,超级市场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和验收标准,有利于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第二,显著提升农产品安全。超级市场除了可以制定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外,还可以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入手,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及农药等,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第三,加强农业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在“农超对接”模式下,超级市场可以将闲散农户统一集中并组织共同生产符合要求的农产品,为农户提供销路。同时,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价格更加稳定,因此也会吸引更多农户参与该模式中,不断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超对接”将更能满足消费者对“精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依托互联网而逐渐兴起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其中信息数据是该模式的核心,贯穿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当前,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以及政府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及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将会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流模式。从现实发展条件及状况来看,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难以普及或繼续发展,其原因在于:第一,农民整体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为7.72亿人,其中农民占据2亿人,农村互联网用户与城市互联网用户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农民想要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渠道拓展农产品销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及维护问题亟需解决。第二,农村地区物流企业较为分散,采用农产品电子商务渠道拓展农产品销路成本较高。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较为分散且以小户和散户为主,分布极不平衡。再加上散户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物流企业每次运输都要增加成本,无论是对物流企业还是农民都造成了一定经济压力。如果等农产品积攒到一定数量时再运输,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难以保证农产品物流运输的及时性,降低了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技术不高,冷链运输技术及相关配套措施仍无法大面积普及。主要问题表现为:首先,高标库少,即许多冷库无法满足客户要求;其次,冷链运输发展不均衡,我国主要冷链技术运用和冷库建设都集中在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其它城市发展较差;最后,某些地区盲目建设,导致部分地区冷库过剩,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陈永平.基于资源拓展视角的农产品物流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J].当代财经,2014(4)

2.鲍尔索克斯,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出版社,2002

3.陈宝丹.广东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8)

4.潘福斌,宋达.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2)

5.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6.马士华,陈习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l(l)

7.范静.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6(8)

8.童红斌.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9.马林,张.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重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