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5-04

孙亚君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江蘇省ODI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编号2018SJA2085)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伴随着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加剧了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本文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对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新局面进行全面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化解国际贸易摩擦探索新思路。文章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国际贸易冲突机理分析展开,重点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冲突对中国的影响,发现对产能、就业及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发生负面影响;压缩中国就业的空间;形成国内国民经济通货紧缩压力;对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形成收缩性影响;形成较为紧张的财政收支格局;但同时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也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应对国际贸易冲突提出了加强外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价值链全面改造升级、优化外贸结构和外贸增长模式和企业提升国际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等措施。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前全球价值链和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研究,希望为解决中国化解国际贸易摩擦探索新思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国际贸易冲突

引言

伴随着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加剧了中外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从2017年8月开始,美国对中国实施“301调查”标志着中美新一轮的贸易摩擦拉开序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2018年6月,中美贸易又陷入新的摩擦争端:由于“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美国要求对向中国进口的500亿商品征收25%的海关税,其中征税商品涉及航空、通信、智能设备以及工业技术和汽车等;中国以相同策略对向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汽车以及资源能源产品加征关税(王孝松等,2017)。在这场中美贸易摩擦中,中美征税聚焦点让大众陷入“中国已步入工业强国”的误区,同时也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不断出现的国际贸易摩擦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金融危机从2008年以来对全球的经济和贸易造成重创,打破了以往形成的以“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循环格局,对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动态整合和调整的需求(张杰等,2013)。因此以大规模跨国投资驱动、高增长中间品贸易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在危机背景下也通过不断深化调整价值链结构,满足全球贸易新格局的发展需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体和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渐从全球价值链的代加工低端环节向研发和品牌拓展,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余振等,2018)。目前中国主要通过提升本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提高价值链的参与度来实现价值创造,一方面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推进,但也导致制造业行业成为全球贸易摩擦和争端的焦点。数据显示,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可能正在影响商业信心和投资决策。因此,本文有必要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对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新局面进行全面分析,为从根本上化解中国与其它国家贸易摩擦探索新思路。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国际贸易冲突机理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相对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低附加值产业以投资的形式转嫁至发展中国家,而自身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产业转移和投资的角色。但其由于“去工业化”行为逐渐造成了“工业空心化”困境,即发达国家或地区制造产业能力和水平不断下降,无法应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造业逐渐强大趋势。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已达19.8%,超越美国0.4%,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王直等,2015)。我国制造业从微笑曲线中的“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端转移,这也标志着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优化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变化造成中外贸易摩擦加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持自身价值链位置通过增加进口关税、为本国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等措施促进投资回流、制造业回归。基于此,中外贸易摩擦呈现出周期长且频率高的特点,而其摩擦的核心诱因是各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变化而造成的利益分配问题。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产生的贸易冲突

国际贸易起源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所形成的利益分配和冲突造成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邱雪超,2015)。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从而使各自在价值链条上的利益得以实现,由于每个国家都积极争取占据国际价值链中的高收益环节以避免被其他国家进行高级要素整合,从而使得这种国际分工具有天然的不平等属性。而这种天然的不平等属性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不断被放大和动态化延续,最终加剧并形成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价值链环节中的代工厂,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处于价值链环节中低利润的处境,发展中国家在不断积累生产经验,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制造向两端延伸,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从而改变全球价值链格局。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持续变化表明其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竞争者,逐渐威胁到原有掌握“研发、设计、采购、物流、营销和品牌”的发达国家的地位,而发达国家也通过经济和制度工具严格限制竞争者的出现和发展,从而维持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也采取一定的形式破解发展困境。实质上这种全球价值链环节的利益分配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控制和反控制策略的实施从而实现国际间的分工优化和国家间利益的重新调整,最终以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形式出现。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冲突都是基于国际分工下各个国家之间的争夺全球价值链制高点的矛盾表现。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升级途径

1.多元化贸易摩擦手段。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形式包括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等,发达国家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的方式,形成贸易壁垒以维护自身利益。关税壁垒能够在短期内限制其他国家的出口,扭转本国贸易逆差,现已成为国际间最主要的摩擦方式。在此基础上,其衍生出多种形式的贸易摩擦手段,如贸易摩擦已由传统的农产品领域转移至高新科技领域、由传统的产品转向服务,发达国家占据技术优势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专利限制等手段制约其他国家经济体的发展,故贸易摩擦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不断延伸(吕剑亮,2014)。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以及环境卫生壁垒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贸易摩擦对象的双向错位。在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技术优势并以此实现资源的循环积累,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加剧了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差距。虽然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但发展中国家也借此实现了资金积累使本国的产业升级转型,并通过出口形成贸易顺差,这反而造成了发达国家自身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并且,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会造成其国内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这不利于其社会的稳定,而发达国家想实现制造业和投资的回流也十分困难。因此,贸易摩擦的双向错位会导致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发展的两极分化。

3.贸易摩擦深度不断拓展。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已从传统的产品向服务、投资和其他的无形资产延伸,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掌握新兴技术并完善自身制度与文化,才能有效降低发达国家所造成的贸易争端影响。除了上述提及的技术壁垒外,以环境为焦点的绿色壁垒和以就业为出发点的蓝色壁垒代表着新兴贸易摩擦形式的出现,但其实质还是由国际间的贸易差额扩大而造成的。数据显示,美国自1982-2015年其贸易逆差额由55.3亿元累积至1134.5亿元,而我国的贸易顺差自1995年的16.2亿元累积至2014年的3825亿元。通过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已突破传统的边境贸易范围,其逐渐延伸至全球价值链的每一环节,该形势下其所覆盖的摩擦范围和国家更多,这也增加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化解的难度。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据上述表明,就国际贸易摩擦而言,发达国家认为由于我国吸引了其大量的制造业,转移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就业岗位,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从而造成了其經济低迷。因此,发达国家试图通过限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提高进口关税,并使制造业回流扩大本国出口,降低贸易逆差额度,这也为发达国家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其居民收入、扩大其居民消费,最终达到重振发达国家经济的目的。这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对产能、就业及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的影响

为应对发达国家向我国提高的进口关税,若我国相应地提高对发达国家出口关税,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从而造成关联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停工停产企业增多,国内产能更加过剩,这会迫使制造业企业向其他出口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出口的减少,除了造成生产出口品企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外,还会影响涉及相关原材料、设备、运输、信贷等一系列上下游和横向关联企业的工作岗位,使之就业机会减少。而财政税务部门实际上只有更多地加税,才能保持政府收入的稳定增长,以维持日常行政与公共服务等必要开支需要,然而这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关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压缩我国就业的空间

若进口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我国的就业空间。从宏观经济来讲,加大产品的进口数量会造成国内产品需求减少,从而造成产能过剩。以原油为例,发达国家的原油价格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如果我国大量进口原油,将会对国内原油市场形成冲击,使其本国生产的原油所占市场份额下降,从而影响石油及其关联产业的生产经营,最终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

(三)形成国内通货紧缩压力

若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将会形成国内通货紧缩压力。从宏观经济指标看,近年来居民消费品价格一直走低,2018年5月价格指数为1.8%,制造业生产者购进价上涨为4.3%,而消费品出厂价涨幅只有0.3%,这说明进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消费品出厂价低迷侵蚀了企业利润;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8.3%,比预期也低了0.2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4月更是降低了4.5个百分点(刘玉莹,2016)。长期的通货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四)对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形成收缩性影响

若进口增加,将对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形成收缩性影响。如进口国外相对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和能源,会有助于降低消费者支出,但同时也造成了农业和石油领域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降低。对进口农产品和石油的增加,除了直接影响农业和石油产业职工就业和收入外,其产能向发达国家的转移也会导致关联产业就业及收入的收缩。这种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减少,会造成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收缩,使国内消费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更加不平衡。

(五)形成较为紧张的财政收支格局

我国是间接税为主的国家,政府财政主要收入来自于企业。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导致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减少,将会造成国内企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少,企业生产的产品难以销售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下滑也会相对应的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如国内对农产品需求量是一定的,若农产品进口增加,将会造成国内农产品供给过剩、农产品价格降低,最终影响国内农业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利润下滑员工收入降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财政收入,最终导致财政收支陷入困境。

(六)带给我国的利好影响

一件事情总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便是贸易冲突也是如此。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贸易双方的博弈,可以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尽早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走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之路,下大力气吸纳优秀的技术人才,快速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在行业中强化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面对贸易冲突,国内外相关企业会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种类,满足国际贸易产品标准,这使得消费者从中得到实惠:在贸易冲突双方博弈的背景下,在理性的情况下,博弈双方有可能会选择双赢或者合作的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市场中现有的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而且在市场上产品丰富的同时,产品的价格就会有相应的降低,消费者的负担也会得到相应的降低。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冲突措施

(一)加强外贸产业转型升级

理论上来讲,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会伴随市场的开发得到提升,即市场化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活力。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自由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依赖的核心要素。在自由市场中,当经济发展形势处于较好的状态时将会降低市场主体对于市场结构的关注度,而一旦市场经济处于疲软状态时市场主体将缺失调整市场结构的能力。而我国的外贸市场处于一种半自由化状态,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外贸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时要居安思危,提前布局外贸市场结构调整战略以应对外贸市场的动态变化;在外贸市场逐渐出现恶化趋势时要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通过贸易政策以及积极的反倾销和壁垒策略维护本国外贸产业的稳定,同时外贸企业要积极响应政策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并形成技术专利来稳固市场地位。此外,在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贸易冲突时,我国的外贸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兴的出口市场,以缓解国际贸易摩擦造成的出口压力,同时为了应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限制,国内的企业需要聚焦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后,我国外贸产业的发展需要落实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提升国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利润空间,最终实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动权,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和冲突。

(二)促进价值链全面改造升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的发展方式一直是作为发达国家的产业承接地,以代加工的形式实现资金和技术的不断积累,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改造升级。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从农产品到目前的高科技产品服务说明我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得到优化。但是我国目前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在技术含量和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实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全面升级是当前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点。要实现价值链的全面升级需要集中我国的优势资源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同时优化外贸产业结构,提升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并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结构。我国之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贴牌生产,虽然能够提高出口份额形成外贸顺差,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价格弹性大,一旦面对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将不具备任何优势。而在面对国际贸易冲突的情形下,如果依然依赖这种出口模式将面临巨大的外贸危机。而发达国家当前希望通过增加海关关税和国内的政策优惠吸引制造业回流和国外的基础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国内的外资企业将会回流或者转向其他国家,而如果我国在尚未形成自身技术和产业优势的情况下將会降低本国的就业率,严重影响我国外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占据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位置至关重要,这需要国内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实现技术协作,以研发专利和发明技术的成果形式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同时,在关注技术研发之外,国内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品牌和营销,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

(三)优化外贸结构和外贸增长模式

当前我国的外贸产品和服务过于集中以及市场依存度过高增加了外贸产业发展的风险。而为了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我国需要重点优化外贸结构和外贸增长方式,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张雨等,2013)。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的类型虽然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高科技类型的产品还是被发达国家所占据;此外,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也是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直接原因,中美本次贸易摩擦中美国提出巨额关税来压制我国外贸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需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外贸结构优化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第一,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以实现出口地和出口产品的分散,除了美国之外还要在WTO的范围内保持与他国的贸易关系,这样就能避免因为单独的贸易终止所形成的贸易危机;第二,除了拓宽贸易主体,我国还需要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结构,除了现有的出口产品之外还需要提升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在外贸中的比例,以此来稳定我国外贸产品在国际贸易冲突中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国还需要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本轮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严格限制我国对其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要求增加基础产业的跨国投资,目的在于降低我国在美国的产业获利水平,希望通过基础产业投资带动美国的就业水平。因此,跨国投资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我国需要提前谋划实现投资结构优化以应对国际间的贸易冲突。

(四)提升国际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

为促进我国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自主研发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源,目的在于实现跨国技术共享合作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政策引导,提升企业对于高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出口实现全过程的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认证来应对发达国家所实施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具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我国企业可以采取技术转移等形式,通过对外投资和合资的形式将外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并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外贸企业的技术升级。当国内的企业实现了技术积累之后,拥有了技术资源从而转化为高科技产品便可以提升和维持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有利位置。当前我国在国际贸易摩擦中主要遭受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蓝色壁垒的限制,原因在于原先的技术水平下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进口要求,同时国内环境标准未能同国际接轨。因此,面对国内与国外的环境准入双重标准,我国需要引入国外较为完善的环境标准,并对国内的出口产品进行严格监督以达到国际标准从而降低国际贸易摩擦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国外的绿色壁垒,我国政府要积极扶持“绿色产业”,提升企业绿色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来应对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经济的严峻影响.财新http://opinion.caixin.com/2018-06-19/101272485.html

2.王孝松,吕越,赵春明.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以我国遭遇反倾销为例[J].我国社会科学,2017(1)

3.张杰,陈志远,刘元春.我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算与变化机制[J].经济研究,2013(10)

4.余振,周冰惠,谢旭斌等.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美贸易摩擦[J].我国工业经济,2018(7)

5.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我国社会科学,2015(9)

6.邱雪超.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外贸摩擦的影响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7.吕剑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升级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时代,2014(35)

8.柴非.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我国进口角度考察[J].金融经济,2007(22)

9.刘玉莹.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