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陶静
內容摘要: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未能形成整体布局,各旅游要素亟需整合重构;强弱屏蔽效应明显,新兴因素不断出现;系统内部发展极不均衡,空间结构演变充满变数。文章认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需破解整体与部分的关联、强势与弱势的均衡、新兴与传统的融合三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旅游空间 旅游系统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旅游
区域旅游系统由旅游目的地对旅游活动产生影响的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具有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与功能系统。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对旅游系统的空间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表达。立足于空间结构审视区域旅游系统,对于区域旅游系统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其核心是基于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打破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旅游业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但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仍任重道远。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概述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组成要素包括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人口通道、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和客源地市场。具体而言,游客从客源地市场出发,通过入口通道进入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某个节点或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旅游区进行旅游活动,并逐步通过区内路径进入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其他节点或旅游区,在此过程中游客会对餐饮、住宿、娱乐、文化等由旅游产业服务体系所提供的综合性产品进行消费。本文依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组成要素的开发程度与相互关系,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个阶段。本文认为,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实质是由点—线—面—网逐渐递进。具体而言,点状模式以少数节点和初级阶段的入口通道及区内路径为特征,尚未出现规模化、标准化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放射模式则出现了多个节点、少数不成熟的旅游区及相对成熟的入口通道及区内路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步入初步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阶段;在凝聚模式则出现了相对成熟的旅游区及围绕其不断优化的入口通道、区内路径和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其节点和旅游区的数量、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其相互关系逐步深化;在最终阶段—扩展模式,以入口通道、区内路径和旅游产业服务体系相对最优的旅游区为主旅游区,并出现多个次旅游区和节点,区内路径不断综合化和层次化,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在规模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出个性化、品质化趋势。
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未能形成整体布局,旅游要素亟需整合重构。京津冀虽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但在推进协同发展进程中,区域旅游系统并未形成整体布局。具体而言,2016年,京津冀三地旅游局(委)发布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并未深度涉及空间布局。同年,京津冀三地17个县(市、区)公布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合作宣言》,仅涉及了三地交界区域部分区县的旅游发展合作与旅游空间布局。另外,京津冀三地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更多基于各地视角进行空间布局。可见,尽管京津冀三地从2014年便着手于建立旅游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工作机制,但对于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探讨更多停留于学术层面,政府政策和产业实践层面的空间布局并没有确立和落实。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迫切需要在整体化、系统化、合作化的前提下进行整合重构。
强弱屏蔽效应明显,系统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区域发展尤为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在旅游产业方面也有所体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或旅游业建立的相关空间布局结构模式,普遍以北京一地或者北京、天津两地为中心,而作为合作第三方的河北省却没有明确的核心城市参与其中。而立足于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从旅游产业基础、旅游服务品质、国内外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其旅游产业发展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分化局面。北京发展明显领先天津、河北,河北又相对落后于天津。河北旅游产业由于受京津地理分割、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发展明显被动。
新兴因素不断出现,空间结构演变充满变数。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新兴旅游系统相关因素不断出现,其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及对于空间结构的影响,成为梳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难点。如:2010年6月,中国北方第一个邮轮母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该母港可接待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豪华邮轮,这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入口通道,从而提升了天津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性;2013年,“中国北方最美蓝天”成为张家口新的名片。2014年,张家口又因草原天路—“中国的66号公路”进入人们视野;2015年,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其吸引力与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不仅促进了白洋淀等传统旅游节点的崛起,同时“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未来之城逐步成为新旅游节点;2019年10月将迎来第一批旅客、到2025年可满足72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的北京新机场,被***总书记称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该机场建成后将与首都机场共同构建以“双枢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这足以撬动包括京津冀区域在内的全国乃至全球航空运输市场。同时,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中,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乐亭、保定白石山、邯郸广府古城等都成为区域旅游系统新的旅游节点。另外,已经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津秦高速铁路、津保铁路、张承高速公路等与在建的京张高铁、京唐高铁、太行山高速公路,都将成为区域旅游系统新的入口通道。
问题剖析
根据上述现状,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需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整体与部分的关联,这是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基本问题。京津冀区域区域旅游系统由于受历史遗留、行政划分、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基础、交通、管理思维等原因影响,尚未在空间结构的整合上实现整体与部分的关联。这需要三地打破各自为政的思维定式,突出顶层设计,既要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京津冀协同化发展,又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各子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方面思考其特色化、互补化发展,突破以省市行政区为边界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思维模式,在更大尺度上统筹优化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特别注意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的三地交界处、资源相似区、业态相近区、文化同源区等关键部分,要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旅游协同发展新格局;第二,强势与弱势的均衡,这是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核心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本,旨在解决区域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其特别强调了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的内涵。发展不均衡成为影响区域旅游系统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和谐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要注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整体均衡,全方位进行旅游空间布局和重构基础上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河北各子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方面,也需注重三地内部的整体均衡,着眼于全域旅游和优质旅游发展目标,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形成多元特征、多种业态、多样模式的旅游产业改革与创新局面;第三,新兴与传统的融合,这是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补充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规模的影响下,区域旅游系统发展中的新现象、影响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新因素会逐渐增多,这需要不断立足于新形势、新问题,创新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发展新模式与空间结构新思维,注重新兴与传统的融合,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以更适合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为载体,促进京津冀旅游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关对策
(一)构建跨行政边界、辐射全区域的核心区,发挥引领作用
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中,要构建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保定所构成的区域旅游发展核心区,使其作为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中心,引领全区域旅游发展。构建上述核心区的主要依据包括:首先,该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优良、数量丰富,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如北京以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国内外影响力巨大;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天津古文化街古今交融、五大道和意式风情街中西融合;雄安新区成为白洋淀旅游发展的新契机;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清西陵、满城汉墓等人文旅游资源和野三坡、白石山等自然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首都国际机场、天津邮轮母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在建)等入口通道通畅,京津城际、津保铁路、京雄高铁(在建)、津雄高铁(规划)等区内路径便利,该区域处于京津冀交通格局的核心;最后,该区域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等内涵要求,做到了区域协同发展和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统一。
(二)明确多功能定位、支撑全方位的发展轴,形成骨干脉络
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中,要构建多个级别不同、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发展轴作为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脉络,支撑全区域旅游发展。具体而言:
1.重点发展轴。京张发展轴,即北京-张家口发展轴,该发展轴线会随着京张高铁的通车和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更为明确。轴线的北京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核心,张家口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核心,从而形成“避暑生态游+冰雪健身游”特色旅游项目,其内部功能实现了互补;燕山发展轴,该发展轴线由张家口局部、北京北部、天津西北部、承德中南部、唐山北部、秦皇岛南部连接,以自然旅游资源为载体,其人文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消除了由行政边界造成的开发思路不统一、发展方式不协调等问题,提升了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将旅游发展与城镇化、乡村振兴结合,如通过国家公园、旅游小镇、步道等旅游等开发举措,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中北部的旅游要素整合发展与旅游空间结构重构;津雄保发展轴,该发展轴线将滨海新区、雄安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连接,将天津、保定两座历史名城串联。其文化深厚、自然点缀,将主导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中部的旅游要素整合发展与旅游空间结构重构。
2.一般发展轴。海滨发展轴,该发展轴线将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串联起来。秦皇岛海滨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唐山以乐亭为代表的海滨旅游也逐步成型。天津滨海新区以主题公园、海洋文化、生态城市等为内涵的旅游产业也渐有起色。该发展轴通过海滨发展轴撬动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海滨旅游升级改革;太行山发展轴,该发展轴将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串联起来,伴随着太行山高速公路的建设逐步明确。该发展轴沿线自然与人文交融,需要创新理念、改革思路,以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中南部的旅游要素整合发展。
(三)规划新发展内涵、融合全产业的旅游圈,促进协同共进
规划新发展内涵、融合全产业的旅游圈需通过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要素的整合,形成互有联系、特色各异、全域发展的旅游圈。具体而言:
1.重点旅游圈。张承京北旅游圈:该旅游圈以绿色生态、养生度假、避暑休闲、冰雪健身等为发展内涵,与内蒙古、山西等旅游系统交汇,充分发挥生态本底、气候等优势条件,以京津冀及周边客源市场为基础,利用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京津廊雄旅游圈,以历史文化、商务会展、城市休闲、生态保护等为发展内涵,以北京为中心,以滨海新区和雄安新区为突破口,以天津其他地区和廊坊为支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旅游发展圈;承唐秦旅游圈,以海滨旅游、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为发展内涵,衔接东北地区旅游系统,以北方地区为主要国内客源市场,以俄罗斯、日本、韩国为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2.一般旅游圈。石邢邯旅游圈,以红色精神、太行风光、历史文化、城郊游憩等为发展内涵,以西柏坡、武安、广府三个重要旅游节点为突破口,西部与南部分别接山西和河南旅游系统,打造在华北、华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圈;雄沧衡旅游圈,以湿地观光、休闲度假、城郊游憩等为发展内涵,以雄安新区为中心,衔接山东等旅游系统,立足于华北市场,引领沧州、衡水两个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升级。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保持历史耐心,逐步由區域旅游系统的点—线—面—网的开发层次递进,尊重旅游发展与空间开发规律,合理把握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发展节奏。同时,要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把握文化空间概念。文化空间作为旅游空间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不能单纯的以行政边界、资源表象为主导进行旅游发展与空间开发,而要从文化传承、保护、交融、变迁、传播与创新的维度来审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
2.黄金川,林浩曦,漆潇潇.空间管治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类型区划[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
3.王凤娇.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6
4.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11)
5.徐虹,秦达郅.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35(1)
6.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