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孙朝辉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消费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针对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转型的研究,对理解我国社会消费空间的生产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城镇化背景对我国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转型进行探讨,首先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内容和主要历程,分析消费空间的生产及扩张路径,然后从三个层面分析我国消费空间现代化转型的表现,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消费空间现代化转型、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 消费空间 现代化转型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6年的57.35%,是一个质的飞跃。2016年,国务院将城乡一体化作为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强调要通过城乡一体化战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城乡的消费空间也在不断改变,相比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化”过程,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实情(机制、政策、组织及管理等)和基础条件。当前我国社会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转型必须深度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具体进程,便于为实际情况提供发展借鉴。因此,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消费空间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助于城镇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消费空间,拉动内需。
我国城镇化发展背景
城镇化转型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迁移、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动态的复杂过程。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从人口迁移到产业升级再到制度推进的过程,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人口迁移。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迁移人口是城镇化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迅猛发展。一方面,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工业用地大量扩张,造成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也为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提供了相对收入较高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加上国家迁移政策的推动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而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产业升级。城镇化转型的过程既是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如果能够相互匹配,共同升级,将有助于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我國,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郊区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原有产业大量迁往郊区为郊区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又促进了新的人口聚集,形成了更多的现代化的中心城区,并逐渐发展成为更大的城镇化区域。同时,人口的城镇化不仅仅依赖于各产业规模的绝对扩张,还依赖于产业结构质的改善。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行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量绿色、低碳、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崛起,城市自身的承载及扩张能力不断增强,再次掀起人口转移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高潮。
制度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政策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关键的一个制度变革,在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日益繁荣。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成果,从中央至地方都相应地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贸易和产权制度,这些制度又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随着时代的进步,财富的增长与公共秩序完善相统一和匹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建构与创新则越来越多地扮演着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角色。
基于城镇化发展的消费空间扩张路径
(一)消费空间量的扩张
城镇化进程下消费空间量的生产及扩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基层民众购买力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创造了更多消费可能性。根据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1978年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7元,而同年消费水平绝对数为184元;至2000年以后,我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开始显著增长,而消费水平绝对数也随之上升。表明在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得到提升。
其次,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农产品和工业品等消费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脚步不断加快,钢铁业、化工业、农副产品业都得到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化。另外,机械化、电气化等工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种植的效率,使农业向现代化发展。例如在解放初期,每亩地生产小麦约为250斤,到现在每亩地生产小麦约为1000斤,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从1980年之后,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越来越专业化,农作物的种类和数量更加丰富,这也使得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工业不断繁荣,工业产品越来越丰富。
(二)消费空间质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熊彼特对消费领域开展研究,他认为创新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创新不但能帮助提升企业生产产品及服务的水平,还能帮助企业生产新的品种,从而促使新的消费的产生,消费空间也会随之增大。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提出新的观点,指出新产品的产生会引发新的需求,为满足人们产生的新需求,在生产链条上又会引导新产品的研发与创造,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样一种产业创新链条体系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进而生产新的产品,在消费链的链式关系中相互互补,环环相扣,创造出新型的且延绵不断的消费空间。由此可认为,消费空间质的层面的扩展是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的。
在城镇化进程中,从质的层面来看,消费空间的生产及扩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城镇化进程中消费工具逐渐现代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是使用票据作为主要购物工具。到了市场经济时期,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场上的商品越加丰富和多样,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市场供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自给自足的方式慢慢被替代。随着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现代金融不断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工具逐渐变得现代化,从储蓄卡、工资卡、购物卡等消费工具逐渐升级为刷卡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甚至到今日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二是城镇化进程中消费文化空间多元化发展。传统时期,农村居民一直采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空间差呈现单一化的特点;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发展,一些农业耕地被征做城市用地,农耕用地逐渐减少,农业用地非农化,再加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转移到第三产业当中。因此,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逐渐转变为消费供给市场。第三产业的工作时间制度的现代化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时间,再加上职业性质的转变,让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城镇化进程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市场通过广告、营销等方式诱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再加上政府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而颁发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与市场一起营造了良好的消费氛围,让人们的消费文化走向多元化。
(三)消费空间社会关系的扩张
消费空间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结构之间的联系,也是消费空间生产及扩张路径须考虑的问题。工业化初期,机械化生产替代手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此时大规模生产是企业的选择。基于此背景,企业在量上只需要考虑批量性的商品需求,可以忽视个别差异化的需求,即使生产的品种单一也不会影响市场购买。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出现和市场细分的选择,消费者的地位逐步上升,单一化的产品生产已经不能稳定市场地位,企业只有采取差异化策略,根据市场差异化的需求来生产多元化产品,才能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伴随着差异化产品的日渐成熟,同一产品生产的竞争也相对更激烈,产业化阶段也由成熟开始走向衰退,该产品面临的消费空间的进一步扩张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因此传统的产业化生产格局面临着进一步改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加急切。为满足消费者无限制的消费需求或欲望,新的消费空间需要被纳入到消费的产品结构当中来。
(四)消費空间产品层面的扩张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逐渐转化成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断增多,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升级。从调查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源自于住房和饮食,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是因为农村居民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有很长的一段时期,消费观念与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从农村转入城镇的劳动力在收入水平得到提升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将消费观念转换为现代消费观念,从而转变消费习惯,促使消费结构发生改变,首先是城镇居民的消费产品结构发生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图1)发现,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产品结构以食品烟酒为主,占比30.1%,其次是居住,占比21.9%,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可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层面向更丰富、更高层的层面扩张,尤其是新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正越来越注重在文化、娱乐和教育方面的精神性消费,积极参与社会机构举办的培训组织,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各个消费领域的产品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基于城镇化发展的消费空间现代化转型
本文从消费的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三大方面的转变来对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转型进行分析。
(一)消费物质空间现代化转型:由内聚到分散的转变
传统的消费物质空间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消费品匮乏。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例,人们只能购买到维持生存的基本消费品如米、面、油等,而一些稀有或者奢侈消费品如红糖、自行车等更是需要通过特殊渠道或是特供关系才能购买到。第二是消费工具传统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不高,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不高,因此常采用以物换物的交易工具来进行消费,这样的消费方式原始简单,更无法促进消费规模和频率的提升。第三是消费空间单一且集中。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消费空间只能向一定区域集聚,形成集市、供销社等单一的消费场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消费空间逐步由传统消费空间过渡到现代消费空间,而现代消费物质空间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分散性。第一,从消费品来看,城镇化进程推动了消费品种类的丰富,为更多消费物质空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二,从消费工具来看,以物换物的传统消费工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现金消费、刷卡消费甚至是移动支付等现代化的消费工具,消费工具的便利性提升让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消费空间限制。第三,从消费场所来看,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消费场所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从社区便利店、超市、百货中心、一站式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等各种消费场所中进行消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消费空间。
(二)消费文化空间现代化转型: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转变
传统时期,由于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人们的消费文化也较为简单,以生存型消费文化为主流;同时由于消费物质空间有内聚性的特点,大多数都是以一定区域作为消费单位,闭塞的空间内消费文化的发展极少受到外部的影响,因此区域内部的群体都保持着节俭消费文化。可见,传统生产文化限制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消费文化空间较为局限,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非农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以及二、三产业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让人们从繁重的农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并在现代的工作制影响下,也有了足够的个人空间去进行消费活动。从社会层面看,城镇化促进了职业结构的改变,让个体养成了市场消费的习惯,且在分工逐步细化的社会环境下,消费成为身份体现的重要方式。因此,整个社会自下而上地逐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从市场层面看,个人的消费推动了市场的壮大,在市场逐步壮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以市场为主导到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转变,以市场为主导的阶段,市场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如投放大量广告来刺激着人们的消费。从政府层面看,政府推动城镇化发展,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而扩大内需是关键,为了扩大内需,政府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力求营造和谐的消费氛围,并提倡健康、现代的消费文化,这也是促进消费文化空间从单一到多元化转变的因素之一。
(三)消费心理空间现代化转型: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消费空间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息息相关,而消费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人们的消费心理会对消费空间产生影响。在城镇化进行中,消费物质空间与消费文化空间都发生了变化,消费心理空间无疑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在传统阶段,受到生产力低下与消费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希望通过少花钱、多攒钱等消费心理来过上温饱生活。而如果个别人的消费心理与周边的人存在差异,则会遭到排挤,因此为了求同,人们的消费心理受到了极大限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的边界逐渐模糊,信息与文化的交流也更频繁。从城市向农村方向来看,城市的经济发展优于农村地区,因此先进的生产力逐渐进入农村地区,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而城市的现代消费观念也得以传入到农村地区,让人们意识到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后应当要适度消费,同时城市农村市场的交流也愈发频繁,农村地区得以接收到市场传播的消费文化,消费心理也逐步改变。而城市本身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劳动分工细化与职业专业化为消费心理的开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消费心理空间由原先的封闭状态不断开放,外部信息接受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了开放的消费心理空间,进一步推动了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转型。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前文对消费空间的生产和扩张以及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轉型的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我国消费空间的生产和扩张主要体现在量、质、产品结构三个层面上,而量的层面的增长和扩张是质的层面和产品结构层面扩张的基础。量的层面的生产和扩张主要来自于基层民众购买力和政府购买力;质的层面的生产和扩张主要来自于创新和科技发展;产品结构层面的生产和扩张主要来自于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消费空间的现代化转型主要体现在消费物质空间、消费文化空间和消费心理空间三大空间转型上。物质空间由内聚向分散变化,文化空间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消费心理空间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空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虽然我国的消费空间正向现代化方向转型,但是高度的城镇化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加剧了农村地区空巢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但是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现代消费空间构建中。因此,在坚持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前提下,应当要考虑到实际发展情况,保证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合理把握消费空间现代化转型的节奏。
(二)建议
1.制度方面。无论是我国消费空间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农村地区传统消费空间转型,都有必要完善制度来进一步夯实基础。消费空间量的增长需要依靠基层民众的购买力。根据凯恩斯理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长逐渐下滑,所以中低收入者增加的部分消费倾向要远大于高收入者,因此尤其要增加中低层收入民众的购买力。同时,消费空间质的增长依靠的是技术创新,有关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政策以鼓励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当前惠农政策的基础之上增加对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的照顾,积极出台政策扶持低收入农民就业、创业,争取早日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脱贫;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农民灵活就业、兼业,如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三是在国家的号召下,各地要积极加大对有科技创新精神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限制。
2.消费环境方面。当前我国消费物质空间已经由内聚向分散变化,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物质空间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而消费物质空间的形式也将更丰富。因此,应当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为培育良好的消费文化空间提供机遇,也为消费物质空间长期发展提供动力。具体而言:一是在农村地区,要扩大消费物质空间的范围,将原先的农贸市场、集市等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专业农贸市场、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同时要完善配套服务,如完善相关的金融、物流行业与消费物质空间的对接。二是在城市地区要积极迎合当前现代的消费心理空间,从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建设具有文化性、娱乐性、消费性等内涵的消费物质空间。
3.消费观念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历很长一段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上勤俭节约的一些传统美德,遏制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也在不断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由于消费的“棘轮效应”,传统消费思维与习惯更倾向于诱导农民储蓄,而不是增加消费。国家应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农民消费。一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做好农民工、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思想引导工作,使他们尽快融入城镇社区;二要纠正农村地区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坚决遏制那些过度消费的陋习。
参考文献:
1.吴鸣然,马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消费空间的转向与再生产[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空分异与传导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8)
3.王文蝶,牛叔文,齐敬辉,丁永霞,李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活能源消费与收入的关联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7)
4.石凯,聂丽.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6)
5.曹景林,郭亚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习惯形成特征——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