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江逸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调整,消费市场不断完善,但是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城乡消费不均衡、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不完善等問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扩大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应从科学规划的角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建设模式、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等,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以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与完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小城镇建设 农村消费
自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亟需刺激我国消费的增长,释放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的消费市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市场和农村居民消费市场,二者在消费人数上相差不大,但是消费水平却差异明显。
我国农村消费的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的提质增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释放农民购买力的政策,农民实现了增收,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的消费市场不断完善,农民消费规模逐渐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主要表现为农村消费品零售额逐年增加,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百分比不断提高,其百分比主要在13%-14%之间,而这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随之不断增加,实现了翻倍增长,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知,我国农村消费不断扩大,2011-2016年期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从24367亿元增长至46503亿元,扩大近2倍之多,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百分比从13.2%扩大至14.0%,提升了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5221元增长至10130元,实现了翻倍增长,2011年、2012年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6.7%、14.5%, 2012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352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百分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2011年增长了13.2%;2013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突破30000亿元,达到31952亿元,增长了14.6%,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百分比为1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大幅度增长,为7485元,比2012年增长了1577元,增长率实现了历年最高,为26.7%;2014年,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扩大,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36027亿元,增长率有所收窄,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百分比继续稳步增长,提高了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897元,增长率为11.9%;2015年,201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0000亿元,增长率继续回落,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百分比为13.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继续增加,达到9223元,增长率收窄,比2014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6503亿元,同比增长了10.9%,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百分比达到了14.0%,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继续提高,突破万元,达到10130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907亿元。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消费市场,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有的地区,农村消费市场仍然存在着城乡消费不均衡、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不完善等问题,阻碍农村消费市场潜力的开发和完善。
(一)城乡消费不均衡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居民收入、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不平衡,农村消费市场虽然不断的扩大,但是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消费结构依然与城镇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在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增长率等方面都远落后于城镇居民(见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二者的消费差异。2011-2016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19912元增长至2016年的27210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6187元增长至9679元,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这种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接近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的1/3。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13725元,相差了2.9倍,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加大,扩大至14825元,2013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增长了1011元,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16713元,2015年,这种差距达到历年最高,接近于20000万元,2016年,这种差距变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12949元,比2015年减少了4582元,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有很多,阻碍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
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衡量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30%为富足的标准,如果恩格尔系数较大,说明食品等生活基本必需品支出占消费比重较大,则说明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30%-40%以内,比例较大,消费层次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
如图2所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占比例较大。2011-2016年,虽然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但是与城镇相比,仍占较大比例,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而同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2013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 %,比城镇高出3.1个百分点,201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3.6个百分点,201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比城镇高出2.3个百分点,2016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农村居民恩格尔高出2.9个百分点,达到32.2%,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三)消费市场落后
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但是,有的地区由于交通、经济等发展水平的限制,市场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的活跃性较低,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多是分散性的集市形式,以私营个体小店为主,规模小而分散,服务功能不足,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
在农村消费市场上提供的商品多是农资、农业生产资料、衣服、食品等基础生活必需品,只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而家电产品、服务产品、耐用消费品等高档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受到一定的限制,品类、质量等与城镇消费市场差距較大,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策略
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县级市(县城)、建制镇和集镇,相比于城市和农村,小城镇比城市低一级,比农村高一级,小城镇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但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从地域上看,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处在城乡交汇点;从人口上看,其主体是由一批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走向非农产业的人口组成的;从经济上看,是一个经济区域,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向城镇延伸的一个缓冲。
小城镇的发展主要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概况决定的,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在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协调,无法一蹴而就实现城市化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过渡性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可以在较短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推动农村消费、城乡链接,为未来城市化发展起到良好过渡作用,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成为平衡城乡差异的有力举措。
2016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之年,国家启动了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试点范围至2个省246个城市(镇),约1600万人进城落户,带动了约1500多亿元消费需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根据增长极理论,小城镇作为增长极具有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可以有效带动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小城镇接收到的城市化发展向农村辐射比城市直接影响农村更加方便、快捷,在其引导、带动作用下,可以通过小城镇向农村地区引入资金、技术、人才、物资、信息等,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扩大农村消费。
经济新常态下小城镇建设对农村消费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农民收入、市场内需、消费市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据统计,城市化对居民消费会产生“累积效应”,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会吸纳100万-120万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拉动消费增长1.6%左右。2016年,我国的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以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扩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以扩大内需
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刺激消费扩大的一个有效途径,小城镇在建设中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移更多的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效转移,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和报酬性收入,同时,也将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这一部分收入的增长。据统计,小城镇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为44%,城镇化导致关键性生产要素的价格可以有效提升,如土地价格、建筑相关行业的产业价格、房地产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等,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消费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改变农民的消费方式,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从而不断扩大内需,农村居民流转到小城镇后,生活必需品的自给率不断降低,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对农产品、工业制品、服务等的消费需求不断上涨。据测算,年度内城市化人口增量达到农业人口的1%,在当年将增加居民消费需求351亿元,从而缓解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问题,不断扩大内需,促使农村消费的扩大和提升。
(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完善
小城镇建设可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扩大的有效途径,建立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可以发挥其纽带作用,有效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因其具有一定的聚合辐射功能,在区域内可以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将各种生产、经营要素聚集起来,发展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流通、经营、销售等,将农村地区的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完善地区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条件。
小城镇的建设还拉动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餐饮、服务业、流通业市场等,通过小城镇建设,农民进城落户对住房的需求增大,加上小城镇衣食住行的发展,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进一步扩大,同时,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中间过渡带,进入门槛较低、进城成本小,可以有效刺激市场消费和投资,带动小城镇人才、物质和资金流的聚集,产生集聚效应,推动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小城镇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人口和产业聚集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小城镇中的居民,会逐渐脱离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逐步向城镇化的方向靠近,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会不断发生转变,从而促使消费内容、消费结构都随之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小城镇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不同层面改变着社会消费心理,农业人口进城后,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随之发生变化,居民自身的消费心理开始不断向城市靠拢或趋同,需求质量和需求内容也会不断调整,消费结构开始调整,从而拉动市场需求不断扩张,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
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小城镇建设以扩大农村消费的策略
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结束了近20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逐步小幅度回落,经济增长率从2012年的7.9%下降至2016年的6.7%,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内需是有效手段和途径,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促进消费,我国的消费市场分城镇消费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较大,拉动农村市场的消费,可以有效刺激我国内需的扩大与增长,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内需增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扩大农村消费的途径和措施中,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转变和完善,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应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科学规划,各地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的需要,结合城市规划、乡村建设、区域经济开发等,进行合理布局,适当调整区域内的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打通城乡,提高小城镇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增加、覆盖范围的增加,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关联优势,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更好的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规划中,要提高设镇标准,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大、数量多等“大而全”的发展方式,要注重规模适度,注重实效,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要集中各地区的优势产业,通过规划,发展相应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镇,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完备,发挥当地优势,引导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新的区域聚集中心,为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
(二)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小城镇建设模式
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周围地区是经济互动关系,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各地区的实际,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我国的各地区乡镇发展差距较大,不是所有地区都适用“撤并村组、乡镇居住”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理念、思路、路径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寻求发展途径。
小城镇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发展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區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城镇,有的地区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小城镇建设,有的地区依托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有的地区利用工业资源发展工业,催生小城镇的建设,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重点,在小城镇模式的选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防止重复建设,不固守一种模式,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要突出特色性,因地制宜地构建小城镇体系。
(三)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完善
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发展小城镇建设中,要依托小城镇带动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在发展中,主要是连接城乡的一个枢纽,农村由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消费市场活跃性较低,部分产品不需要在市场流通、交换,对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量较小,阻碍市场消费的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消费的需求增长,因此,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促进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活跃,对于消费市场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密切相关。据统计,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8,说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高,消费市场越完善,从而有效带动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完善。
而针对第一、第二产业的调整,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种植业结构、养殖业品种等,加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第二产业调整中,要依据市场规律,注重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制造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房地产相关的建材等行业的发展,通过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小城镇的产业经济均衡发展,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喜才.新常态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2.吴丽丽.我国城市化对农村消费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3. 姚星,杜艳,周茂.中国城镇化、配套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拉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4)
4.邓颖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消费及其促进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25)
5.袁清.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