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內容摘要:党的十九大结束后,笔者联系我国流通产业的实际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回顾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的这五年,分析了流通业取得的10个方面的成绩,探讨了我国流通业发展8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导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7个方面的原因,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产业发展道路的9个方面内容,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趋势,以及7个方面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流通业 新时期 转型升级 流通强国
过去五年是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时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减政放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见表1),各地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省份达到70%,全国减少各类“循环证明”、“奇葩证明”800余项(罗争光,2014)。同时我国消费市场日益活跃,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21.44万亿元,到2017年达到36.62万亿元,增长15.18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以超过48万亿元的目标。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6年超过城镇。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我国成为农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2015年粮食“十二连增”,2017年粮食“十四连丰”,中央多次一号文件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三连增”,2012-2017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6年高于城镇,由2.79万亿元上升为5.20万亿元。
我国餐饮业2017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餐饮业经历了“阵痛”-“转型”-“正常发展”的过程,餐饮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2.34万亿元升为2017年的3.9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0.81%,餐饮业实现稳步转型升级,同时2017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餐饮业第一大国。在经济增幅减小和中央“八项规定”的背景下,餐饮业2013年、2014年增速曾经为个位数,到2015年顺利实现转型,重回两位数增速。
新型业态、新方式、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是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交易额仅有8.1万亿元,到2017年达到29.17万亿元,增长速度11.7%,高于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我国已经成为电商大国,特别是网络零售2017年达到7.18万亿元,增长32.2%,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还不是电商强国。二是在流通业供给侧改革中,各种业态不断涌现,如无人店、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业态不断创新。三是经营方式多样,如现金交易、无现金交易、信用交易、租赁经营/共享经济、批零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货权交易等。2006-2017年,商务部颁发合格执照的直销企业达到91家,我国大陆直销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物流总费用达到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物流总额达到230万亿元,物流费用率由2012年18%下降到2017年的14.9%,社会物流效率进入快速提升期。2016年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额达到60.4万亿元,实际增幅较快。
我国生活服务业繁荣发展。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业、美容美发、沐浴沐足、洗染、修理、家政、快递等行业,这些年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快递业由2012年40万人增加到2016年230万人,业务量也由57亿件增加到2016年313.5亿件,同比增长51.7%,业务收入完成4005亿元,同比增长44.6%。这是我国快递业连续六年保持50%左右的高增长,我国已牢牢锁定“第一快递大国”的地位。2017年全社会快递业务量达到490亿件,业务收入达到5950亿元。
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多项可复制经验和流通网络格局出现新变化。2015年以来商务部等指导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义乌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试点,取得37项可复制经验和模式;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的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756个;商务部等部门的供应链示范在天津、上海、重庆、深圳、青岛等17个城市进行试点,到2020年要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商务部确定2017-2018年238家电商企业试点;农业部等部门开展信息化进村入户示范,以及“三区”、“三园”、“一体”、“四平台”建设示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网络监管与市场服务示范,先后在多地落地;国家住建部的美丽(电商)乡村建设示范200个特色小镇、2000个少数民族村寨等;国家邮政局已经选取了北京等8个省市和5家企业开展快递的绿色包装应用试点,商务部也选择了32个城市280多家重点企业和行业绿色物流试点;此外还有食品安全、智慧物流示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同时我国正在加快形成新的流通格局,如“三纵五横”、“八大市场集群”、重点节点城市(37个)、区域节点城市(66个)、“一带一路”六大通道、粮食八大通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形成一小时快速生活圈,初步形成我国新常态下的流通网络格局。
我国各类批发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外迁”。全国批发市场在加快转型升级外迁中数量逐步减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市场集群,如东北市场集群、京津冀市场集群、陕甘宁市场集群、中原市场集群、长三角市场集群、长江中游市场集群、成渝市场集群、珠三角市场集群。北京率先加快批发市场外迁、转型、升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加速,供应链示范城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重点商品可追溯体系示范建设等加快进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清理整顿中加快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步伐。
农业部、商务部加快了农产品公益性市场建设。据统计,农业部已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开展了40个田头试点示范,补足流通短板,探索解决农产品“最初一公里”流通难题。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总数771家,有200多家市场每日稳定报送农产品价格数据。农业部启动了洛川苹果、舟山水产、定西马铃薯、赣南脐橙等13个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带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作用凸显。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商务部在全国累计建设了253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291个零售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
保险+期货模式创新又有新进展。2015年大商所推动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首创了“保险+期货”模式,2016年,大商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安徽开展了1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在白糖、棉花品种开展了“保险+期货”试点,上海期货交易所2017年3月全面启动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投入资金3960万元,试点项目共23个,涉及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40万亩。201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进一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有32个项目获批立项,支持资金近7000万元。2017年12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鲜苹果期货,成为全球首例。
我国流通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及其原因
(一)流通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
1.城乡流通、区域流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网点布局城市较为密集、农村较为稀疏,互联网网络普及率城市较高、农村相对较低,物流配送城市较发达、农村相对薄弱,影响农产品上行。东部、中部、西部(含东北部)网点密集稀疏、竞争力强弱呈现梯度现象,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2.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还不充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还不充分,就流通產业总体而言,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信息功能、价格功能还不充分,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流通业组织化程度和组织结构层次较低。第一,流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松散。我国流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9%以上,企业规模呈现小、散、乱、弱的状态,企业扩大规模的方式主要是单体扩张,连锁经营的比例仍然较小,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产业集中度低。第二,流通企业之间关联性差,组织结构松散。发达国家的流通企业间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有权的集中度较高,大企业通过参股、控股乃至收购等手段,以资本为纽带,把大量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协作范围,以一个大公司为核心,组建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链。我国流通业不同的行业、企业、地域之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导致企业组织结构松散。第三,流通网点分布不合理,组织结构差异性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市、折扣店、大卖场等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东部沿海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使流通产业发展显得不均衡。
4.新的网络技术应用还有较大的空间。第一,流通产业的信息水平较低。在计算机和网络时代,我国许多流通企业的信息建设相对滞后,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装备不足,人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低等。第二,网络零售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尚未超过20%,网上交易与网下交易融合发展空间仍然较大,智能流通才刚刚起步。
5.业态和经营方式、观念落后。许多流通企业的体验性业态仍然不充分,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新消费者的需求,经营方式主要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许多先进的经营方式没有采用。如远期交易、期货交易、代理经营、信用交易、网上交易、租赁经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以及多种现代流通科技发展不足。许多流通企业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参与市场竞争、注重企业形象等经营理念。
6.参与国际化竞争及其规则制定不够充分。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较少,有些具有某种政府行为,因此效果并不很好,流通企业应按市场经济规律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合并后,许多国内贸易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渠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和规则制定。
7.对国民经济的“促快”作用尚待发挥。我国流通企业资金周转率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全国生产性库存量、流通性库存也较大。目前,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到2015年我国果蔬、肉业、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
8.离流通强国、贸易强国的距离较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贸易规模也较大,但竞争力较弱,目前还不是贸易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因为我国在利润丰厚的流通领域的竞争力较弱,只能拿到小部分利益,在国际交换中处于分工的低端。
(二)流通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
一是体制方面的障碍,商品流通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中央政府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流通,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税制管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协调运营,从而带来一系列的不统一、不协调问题,严重影响了流通效率的发挥。二是没有一个《商品流通法》,在“条块分割”前提下许多问题无法可依,随着市场经济完善,越来越要求依法行政、依法管市、依法对外开放,而其他领域的法律越来越多,从而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无法有效解决。三是现代商品概念的出现,如实物商品、服务商品、体验活动。当前由于流通滞后,导致实物商品在源头、在途中、在消费终端都存在不安全、不健康的问题,服务商品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体验活动更难以实现。从实物产品来说,社会不仅需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甚至需要高品质、品牌的农产品,而许多产品的源头就存在不健康、不安全的因素;从服务产品来说,需要增加产品的服务附加值,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而且也包括产品的服务,其中最大的服务就是物流配送快递服务,把安全、健康的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不受到二次污染、三次污染,从而保证安全、健康的产品,甚至在冷链过程中增加产品的口感;从产品体验活动来说,比如农产品的体验活动是新农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不同于农产品的服务是A对B提供的服务,而农产品体验是A、B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双方的交流与交融,在其中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才能得到更好享受。四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如农产品的盲目种植、盲目养殖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消费者也得不到所需要的产品、服务、体验,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定制、订货,从而使粗放经营变为精准的产销活动。在农产品的“五区一园四平台”建设中的同质化也相当严重。五是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2年以来我国营商环境有所改善,2017年(2018年度报告)在190多个国家中排名78位,但是经营性营商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六是许多商业模式不完善。一些流通企业和网站倒闭,除了外部原因,即营商环境不完善外,还有内部的原因,即商业模式创新不够。七是在食品安全及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合作经济组织4个层次的监管,监管的对象是商品,包括农产品实物、农产品服务、农产品的体验,在网络商品的交易、网络商品的支付与结算等监管方面,还没有实现由交易监管到实效监管的跨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流通。从“十七大”到“十八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流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流通,“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流通发展道路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完整的中国特色的流通业发展道路形成。“十七大报告”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作了解释,即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由此中国特色的流通发展道路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完善流通企业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十七大报告”在政治体制建设中,提出了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管理问题,在报告中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基本矛盾的判断,提出“必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流通企业员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现,减少流通企业的疲劳促销,保障员工的周末休假、“大年三十初一”休假或者加薪制度,保障流通企业员工身心健康和参与经营与管理活动等。
提高流通企业的人均经济效益。“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十九大报告”没有提GDP发展目标,而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发展目标。减少对流通企业层层增加“疲劳促销”销售指标的任务,提高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重视消费对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将消费放在第一拉动力的位置。“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流通产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包括“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的绿色低碳流通。“十七大报告”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低碳流通是“低碳+绿色流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多赢的绿色流通。低碳流通包括低碳绿色商流、低碳绿色物流、低碳绿色信息流、低碳绿色资金流(支付)、低碳绿色消费的一个有机整体。
注重发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作用。“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并且提出“贸易强国”的目标,这里贸易应包括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等内容。
用信息化带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十七大报告”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十八大报告”增加了“农业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主要表现为网上交易、O2O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转变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去讲经济增长,“十七大报告”讲“经济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是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强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网络强国”与电商相关,“交通强国”与物流配送相关,“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与智慧流通相关,“贸易强国”与内贸流通与国际流通相关。
十九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新提法比较见表2所示。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路径
(一)我国流通业进入新的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流通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流通发展道路的时期,也是流通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开始成为流通发展大国,未来30年将是我国流通业成为流通强国(贸易强国)的时期。我国流通业将在我国三个历史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全面实现小康的流通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要以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为主要任务,农村电商的精准电商扶贫,城市居民的新消费满足。二是在2035年初步实现流通强国的目标,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由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型升级,率先成为流通(贸易)强国。三是在2050年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也成为现代化流通(贸易)强国,并且在强国目标中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强国作用。
我国流通业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当前,我国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数量型满足的阶段已经过去,质量型的满足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即健康、安全、品质、品牌、服务、体验性的消费需求需要现代流通业发挥基础性和先导型的作用,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发挥更多作用。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农民可以按照订单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品种,并按照所需要的时间、数量精准地完成,同时各类无人店、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种无现金交易也在迅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甚至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我国流通业在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如“卖实物商品、卖服务商品、卖体验(理念)”,人们获得多元化的享受,这就需要现代流通产业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创新路径
1.按照全品类流通产业理念建设统一的流通体制。加快我国流通业行政体制改革,在2003年将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合并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流通业的行政管理集中,形成“大部制”的体制,将商品流通的监督管理机构合并“监管部门”,为我国重建开放的大流通体制奠定了基础。统一的流通产业政府职能部门有利于加强对流通产业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统一制定流通产业政策,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和制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并依法规制市场经济秩序,给予国内外各种所有制商人统一的国民待遇,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内外贸的统一不仅仅是内外贸行政管理的一体化,还包括企业经营的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等诸多内容。
2.迅速出台《商品流通法》及相关的管理规范。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消费国,但至今我国还没有《商品流通法》,从而导致流通业条块分割十分严重,需要迅速规范商品流通的政府管理职能、商品自由流通的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地方商品流通的管理,在《商品流通法》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商品流通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3.按照开放经济的要求优化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流通产业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规模结构、市场结构、业态结构等调整和创新,如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等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流、消费流的协调与统一,这些必然会反映到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上来。
4.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就必须确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先导地位和基础性地位,这种地位和作用应着眼于大流通产业如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着眼于如何加快整个社会商品流通速度,着眼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5.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加快流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借鉴香港冯氏集团、日韩综合商社的经验,按市场原则和規律,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销售额在2500亿元左右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国内外分销渠道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6.培养既懂内贸、又懂外贸的复合型流通产业大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长期分割形成内贸员工不懂外贸与投资而外贸员工不懂内贸,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些必须改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竞争已经国际化”,这就需要在整合资源时,加快培养既懂内贸又懂外贸还懂产业投资、现代流通科技等的复合型流通人才。如新员工持证上岗,在岗员工加强持续教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的流通人才队伍。
7.加强全品类流通理论研究。传统流通理论的研究局限于商贸流通领域,即商务部主管的业务范围,被称为“商贸流通”的研究,或者只研究商务部分管的商品流通领域,而商品流通涉及到农业农村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交通部等诸多部门,因此笔者提出要加强“全品类、全流程、全产业”的商品流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进行流通产业的顶层设计,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全品类、全流通、全产业的流通产业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作报告[Z].2017(10)
2.黄国雄,刘玉奇,王强.中国商贸流通业60年发展与瞻望[J].财贸经济,2009(9)
3.洪涛.中国流通产业60年轨迹、经验与问题[J].市场营销导刊,2009(5)
4.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新中国成立60年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N].http://www.sina.com.cn.中国商业联合会,2009
5.洪涛.流通基础产业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洪涛.中国改革开放与贸易发展道路[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