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汪莉霞
内容摘要:农村经济发展关乎国家繁荣稳定以及小康社会实现,被历届政府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更是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措施出现新变化,着重从供给端发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要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实际需求,改革以往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开发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资本匮乏以及农民储蓄不足、积累有限的现实状况下,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和产品需求,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宏观调控进入新阶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下,要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因此,正确认识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新机遇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研究部署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实现金融结构优化升级,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最终破解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从此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将迈进一个全新时代,在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应科学定位,查不足、找优势、求创新、抓机遇,更好服务于农村经济。
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加大金融服务发展创新力度。金融服务机构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消费需求,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对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消费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比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整合金融资源,加强银行、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合作;推广“互联网+”新型金融模式,发展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建立服务“三农”组织管理机制,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摒弃以往只重数量不求质量的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高科技农业企业。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理念,破解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应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实行特许经营机制,对授信、担保、保险(放心保)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有效满足重点农业产业中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要围绕落实重点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市场需求,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当增设产品研发中心,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现代化农业服务升级的机遇。供给侧改革下,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经营,以往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并不能满足新型现代化农业企业的需求,新型经营模式、新型科学技术以及一大批新型农业企业的涌现,必然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在融资、保险、风险管理以及财务顾问等方面创新发展,满足其需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其素质和服务水平,培养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人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努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农信社、农商行为主体,邮储银行、政策性银行为辅的基本农村金融服务框架(见表1),健全和完善了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银行通过全面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改革,不断利用“惠农通”增强农村金融服務能力和加强涉农信贷风险控制,不断利用其在ATM自主服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的优势将金融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撑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通过自身贴近农地的地缘优势,下沉服务网点,建立村级金融服务点等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网络,扩展服务覆盖面。邮储银行则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即覆盖面广、连接城乡,大力发展为农民办理小额贷款以及涉农零售的网络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积极推广国家对“三农”的具体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与提高农村基层服务质量,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石。
2.农村金融服务发展逐步向基层下沉,农业贷款占比不断攀升。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创新服务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国140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户均46万元,同比减少7万元,涉农贷款占村镇银行贷款比重为93%。表明村镇银行业务与目标客户逐步向农村下沉。改革开放以来,涉农贷款需求迅速增强,农业贷款比重不断提升,尤其资金和贷款能力得到极大增强,贷款总额由1978年的1851万元,以年均18%的发展速度不断增长,在 2013年达到756378万元。由于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总额也大幅增加,由1978年的116万元,凭借年均16.9%的增长速率在2015年达到32840万元,见表2所示。
3.支持农业保险发展,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和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有利于稳定生产和恢复灾后重建,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稳定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了快速发展,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保险性质看,主要是以商业性质保险为主,政府强制推行的农业保险为辅。从保险品种看,一是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作物保险、主要畜产品保险、重要“菜篮子”品种保险和森林保险;二是逐步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随着农业保险种类的增加与范围的扩大,其保费收入也在不断提升,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保费收入增长迅速,截至到2013年已超过300亿元,保险公司共付赔偿近200亿元,为增强农业抗击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效率和保证农村金融安全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金融内生于经济,我国金融体系同样存在“二元金融结构”。二元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不仅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对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造成城乡金融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目前城乡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的状况与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来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服务资源的利用率也不合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远低于城市(见表3)。
2.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缺乏多层次、多样性,服务方式缺乏创新性。目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以及服务方式的创新。但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单一,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仅在城市推出,对农村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早日进入小康社会。
3.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保险保障有待提高。当前,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较少,不能为农村提供证券、租赁、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资需求。虽然农业保险发展较快,但其涵盖农业范围较窄,并且农民对保险认识程度不高,因此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农村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位置,金融内生于经济且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又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地区农业经济越强,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更具有带动性,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程度越高,越能促进该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前行。根据表4的2014年我国部分省市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在发达地区的机构和人员数以及网络覆盖率要远高于落后地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建议
科学定位服务“三农”、助力小微,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应以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己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侧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应当摒弃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方式,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针,优化资源配置,力争使我国“三农”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利益相匹配,达到“三农”与农村金融服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定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供给者,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机构,成为这些年来国家试行试改的试验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业务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是改革还不彻底,业务办理过程中还存在繁琐、多余的流程,人为增加了办事成本,阻碍了农村金融发展。因此,应当彻底改革农村金融业务的办事程序,全面精简内部业务流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制定市场价格机制,促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达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与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和共赢局面。
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诚信档案和风险监管体系。诚信是农村金融服务健康运行的根本,直接决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质量,国家应尽快在农村建立诚信机制,并将农村金融机构纳入到信用体系建设中来,在日常经营中,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优势对信用等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信用系统。提升供给端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然要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强金融服务供给的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随着业务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必然会加剧金融风险。因此,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一是政府要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以及事后保障的全方位监管;二是政府应实行差别化监管, 针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金融产品的监管程度应区别对待;三是建立风险互助应急制度,政府应储备针对农业信贷风险发生的应急资金,在农业信贷出现危机时,能及时救助,度过难关。合理的解决与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发生,守住大规模金融风险危机的发生底线,确保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松开.供给侧改革中的农村金融新机遇[N].中华合作时报,2016-5-20
2.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9)
4.张宏斌.小议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升级[N].金融時报,2014-3-27
5.柴卫平.商业银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思路[J].新金融,2016(8)
6.张桂文.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J].当代经济研究,2008(9)
7.李乐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J].农业经济,2016(4)
8.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清华金融评论,2015(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