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流通经济学理论下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浅析

时间:2024-05-04

张晓阳

内容摘要:商品贸易的流通市场既反映出国民物质生活水准,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市场消费能力,与此同时,还在拉动经济提升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流通经济学理论,立足于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借助流通经济学基本理论思想分析了流通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数学模型解析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指出了流通产业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特殊关系。

关键词:流通经济学 流通产业 经济增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迎来深化改革的新常态发展,商品贸易流通产业已经愈加凸显出强大的扩大内需功能。流通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值不断增加,更好地巩固了我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联结。当然,有些学者对流通产业的实际效果也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和期待。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成为业界学者关注的重点。

流通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拓展

流通经济学理论最早见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对流通的研究指出,流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晶,是社会商品生产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流通从产出最初直至现在,经历了从简单的实物交换到依靠货币行使媒介职能的等价交换的发展。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具有了區分明显的不同形态特征,完成了“商品-货币价值-商品”的循环发展链条。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所设计的商品流通体系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了资本这一重要手段在商品流通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必不可少,但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并不能直接将马克思的流通经济学思想全面套用,需要进行必要的中国化拓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型迈进。整个发展过程中,流通在我国经历了“消极对待-高度重视-趋于平缓”的不平凡之旅,流通经济学理论研究同样经历了相似的峰回路转。当前,流通经济学理论在很多学者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是国家重视市场经济发展、重视加强世界经济贸易的必然结果。有专家指出,只要在社会发展中存在分工制度,并保持社会范围的全面大生产,就会更多地产生以资本为主要媒介的流通。流通产业的成型离不开规模庞大的商品转运传输,其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组成之一。中国化的流通经济学理论认为,流通能够产生对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产业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刺激了消费。同时,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积极的正向关系,能够稳定提升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快创新机制改革,带动更多领域的产业升级。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与产业规模的合理膨胀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国内各种服务产业齐头并进,商品种类不断翻新扩充,零售批发等销售规模增势喜人,流通产业规模化已呈现持续壮大的格局。政府加大资金等资源扶持,夯实流通产业发展基础,因而产业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从流通产业近几年的规模纵览可知,国内流通产业年均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的水平线。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亦成为贸易交流的主要模式,流通产业所构建的不同市场势必迎来更加灿烂的发展态势。

(二)产业贡献程度

要讨论流通产业的中国本土现状,必然会涉及另一个重要指标,即产业贡献程度,可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是经济贡献,二是就业贡献。依《中国统计年鉴2015》看,2014年的流通产业对GDP贡献值达9.8%,同期增长超过20%,说明流通产业已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无法忽视的力量,经济贡献度潜能依然巨大。就就业贡献而言,主要强调产业发挥吸纳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功效程度。成功就业率与产业贡献度具有正比关系,产业能够促成的社会群体就业率越高,其贡献力就越大。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的就业贡献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但结合国内发展的纵向比较来看,流通产业已成为工程建筑、国民教育等行业之后的主要劳动力吸纳产业,留给民众的就业空间仍然巨大。

(三)产业发展模式

当前,国内流通产业的发展依然采取以内资本土企业为主的模式。从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看,2014年国内整个商品贸易流通产业的登记企业法人超过18.5万例,较之2013年同期增7.6个百分点。其中,内资本土企业占比超过96%,群体组成中私营中小企业约占57.7%,这样的发展模式离不开我国的实际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经济发展的模式影响,才不断扭转国有制在流通产业中的垄断性局面,各类私企、民企涌现,成为流通产业的重要力量,为繁荣商品经济、提升居民物质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成为WTO成员以后,流通产业基本实现开放升级,更多具有外来资本背景的企业入驻中国市场。可以预见,我国经济强势崛起后,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国内流通产业序列,强化发展的多态趋势。

(四)产业经营模式

当前世界处于不断优化的大数据信息时代,各种互联网技术让众多商品贸易的流通具有了线上虚拟性和线下实体性相结合的特征,我国流通产业经营模式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电子化、智能化、连锁化效应日益明显。凭借电子商务的成熟运作,国内商品贸易流通实现了级数化成长,2003-2014年,以亿元单位来统计,国内B2C、C2C、B2B的流通交易额分别从6、12、1390增长到3729、7938、72938。明显数据增势彰显了流通产业的超强前景,市场经济运作必将日趋稳定,经济增长前景喜人。

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解析

(一) 数学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Feder-Ram模型,对“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两命题关系进行数学探讨。简化模型中,国家经济系统按流通部门(A组)和非流通部门(B组)简单分类。系统生产过程可构建出如下的生产函数表述:

Y=C+N=C(KC,LC)+N(KN,LN,C)

(1)

L=LC+LN (2)

K=KC+KN (3)

上列关系式中,C指A组的贸易输出,N指B组的贸易输出,Y指国家经济系统全部贸易输出值。KC指A组的财力倾注,KN指B组的财力倾注。LC表示A组的吸纳劳动力能力,LN表示B组的吸纳劳动力能力。C1用来代表A组具有的对部门外的群体或社会产生的影响,L用来代表整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就业贡献,K用来代表整个社会的全部财力贡献。

如定义存在与A组与B组间的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差异为后,可知该差异具有不同取值可能,可以比较A组与B组之间的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值大小。由式(1)按时间T求导后,将A、B两组间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差异表达式代入后得到新的函数表达式,并在等号两边同除以Y,则得到:

(4)

式(4)的建立,将借可能取值来分析流通产业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当前,国内在生产力要素相对集中的物质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稳定运行,始终在A组和B组之间存在大量频繁的要素转化和传输,并且A组的活动在产生预期效果之外始终存在着对B组的外部溢出效应影响。

(二)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理论剖析

流通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优化分配,同时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的成果和规模。从经济学角度讲,无论是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应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平衡。加强供给侧改革中,流通产业可以通过加大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要素持续累积发力,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需求侧结构来看,流通产业在居民生活的增消费、提质量方面能够充分扩大内需,靠着自身的快速发展,迅速促成资本聚集、稳定供需平衡、帮助政府增加税收、积极提供就业机会、平稳调节国家进出口贸易,同样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流通产业的外部溢出效应产生积极影响。第一,调和作用。当前,我国流通產业已经成为众多行业领域的桥梁和纽带,能够稳定处理不同商品在贸易过程中所出现的价格、批次等多种矛盾。如作为流通手段的物流业,肩负着商品交易、货币与实物在时空约束下稳定交换的重任;而在差异化营销渠道方面的拓展,也能够很好地调和供销商、消费者等特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

第二,信息导向作用。流通产业包含传统服务产业,是我国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无法或缺的产业。流通过程中所接触的各种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地实现从源头传递到不同对象,给供需各方提供必要参考,市场信息的平等对称必然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迎合了各方利益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局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激励效果。

第三,增效作用。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内的商品可以更好地实现集中交易,集中程度越高,交易中间环节越少,流通时间缩短,交易成本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正是流通的短时效果,提高了社会资本的高速运行效率,降低了长周期下不利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效益才能进一步扩大。

结论

本文探讨了流通产业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我国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通过自身优化和对非流通产业的影响,形成综合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流通产业势必会成为我国经济腾飞、实现复兴梦想的主要力量。当然,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一,也给流通产业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正向影响的实际效果造成了地区差异。想要尽快保持同步,应该加强经济薄弱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提高可靠的软硬件技术服务。政府应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供给财政、福利、资源等扶助,推动流通产业助力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锦良.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2.冉净斐,文启湘.流通经济学:从概念到科学[J].中国流通经济,2004,18(5)

3.李丹丹.我国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3

4.葛彤.关于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品牌月刊,2015(9)

5.冉净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商业时代,2008(1)

6.冯鑫永.流通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率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31)

7.陈增明,余香.流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3(1)

8.朱翔.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与增长战略分析—基于扩展的Fede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4)

9.J Cao.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2011,35(35)

10.WD Lastrapes,S George.Banknotes And Economic Growth[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7,5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