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风险结构实证分析

时间:2024-05-04

李惠青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小型微型企业为例,以该类企业间接融资风险为研究目标,从间接融资提供方展开该类企业融资风险研究。整个研究首先通过宏观分析,确定了近年来小型微型企业间接融资的结构性特征。其次结合logistic计量模型,通过实证统计分析,确定了以审批是否合规、企业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影响小型微型企业间接融资的八大风险因子及其作用系数。由此不仅明确了导致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风险的具体因子,而且细化了其作用方式与作用路径。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从设定融资阀值、审计的全生命周期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控风险对策。

关键词:小型微型企业 间接融资 logistic模型 风险结构 防控

背景和意义

本文就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尤其是间接融资难问题展开研究,尝试通过系统性研究确定哪些因素具体导致小微型企业间接融资风险较高,从而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小微型企业进行融资。为了深入分析该问题,在研究之初参阅了学者雷曜等(2013)、梁剑(2008)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全球小微型企业融资的特征与趋势有了深入了解,明确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对小微型企业的帮扶作用。同时,借助于我国与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研究,明确了我国在对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帮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方面。随后,通过对学者李强等(2012)研究成果的探究,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对小微型企业融资存在的实际瓶颈,由此初步梳理出一条对我国小微型企业破解融资困境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以融资提供方为分析视角,参考了学者朱广其(2014)、史达等(2014)分析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挖掘,明晰了我国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较少提供金融支撑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上述成果的分析,逐步厘清了小微型企业在我国融资难、融资具有风险的宏观原因。但是这些分析结果基本都是从宏观层面与理论层面进行的分析,缺乏有效数据支撑,且分析结果不具有定量指导意义。基于此,在此次研究中,尝试通过定量分析给出具有高置信度的分析结果,并基于该分析结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指导性的降低风险、防控风险的具体对策。下文就基于上述思路而具体展开。

我国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特征宏观分析

我国对企业进行划分,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种类型,划分的依据为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划分的具体依据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对包含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为主的16类行业进行了具体而又明确的划分。对于这种划分规则下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统称为小微企业。此次研究中,如不特殊声明,所有的小微企业均是指此种标准下的企业。

对于小微型企业,之前的公报和年报中均未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已有的相关统计报表中均未以此分类进行明确统计与分析。自2012年以来,随着新一届政府对民生的更加关注,小微企业作为关注民生的一个重点着力点推出。部分银行金融类机构均逐步推出关注小微企业的公报类数据,这其中以招商银行为代表。截止到目前,全金融行业的宽口径统计公报仍然无法提供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此次分析只能以一家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相关数据作为宏观分析的数据来源,即招商银行。选定招商银行作为分析数据来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团队与招商银行总行数据中心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可以较为便利地获取该行小微企业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基于上述多种因素限制,最终选定的数据来源为招商银行。

通过连续五年多的跟踪调研,在获取了小微企业间接融资(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发展数据之后,进行宏观分析。主要是以贷款总额占比与不良贷款占比为主要方向进行分析,得到了其近期历史发展轨迹数据,将其转换为轨迹图,具体见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近五年基本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未出现重大变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小微企业贷款总额基本维持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同时,从不良贷款占比来看,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不良贷款占比从2012年年底的0.6%迅速提升,截止2015年年底不良贷款占比达到1.53%。通过现象看本质,小微企业贷款总额在近五年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倾向性,造成商业银行响应政策,积极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主要是体现在国家对更多支持小微企业间接融资机构的政策扶持,商业银行为了得到该项扶持,力争在金融风险可防、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更大力度的小微企业扶持。二是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发生率显著高于大型及超大型企业。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间接融资时,更倾向于向有资产抵押与信用保证的大型及超大型企业。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商业银行尤其是招商银行在向小微型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特征。与此同时,从图1中的不良贷款发生率来看,也更进一步验证了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的较高风险特征。

上述分析是针对小微型企业进行间接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宏观特征,对于这些宏观特征,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在下面的logistic模型分析中,将从小微企业结构特征、管理特质等方面给予深入分析。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我国小微企业间接融资风险结构研究

前述通过基于招商银行总行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历史数据宏观分析,确定了小微型企业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所体现出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些宏观特征,具体是如何形成的,继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对于这一疑问,采用对小微型企业间接融资相关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分析,由此确定导致这些宏观特征的具体因素。通过对进行间接融资对象的整体特征分析——主要是从贷款对象企业结构特征以及贷款过程的流程性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9大类潜在风险因子。需要明确的是,这9大类指标是适用于所有小微型研究对象(通过招商银行进行贷款的小微型企业均适用)。同時,也确定了风险结果这一唯一指标。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二元值特性,对于具有不良贷款性质的贷款,其取值为1;对于不具有不良贷款性质的贷款,取值为0(之所以选定logistic模型,是基于logistic模型对二元特性问题分析的超强识别性,以及三篇相关文献的分析基础上得到的:学者张明莉等(2014);王晓磊等(2014);佟金萍(2015))。同理,对于潜在风险因子,采取类似的二元值处理方式,将其值予以确定。这样就明确了风险结构潜在因子(具体见表1)及其实现形式。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研究过程中,从宏观层级将分析指标分为两级,依次为风险结果指标与潜在风险因子指标,对于这两类指标均采用二元值(0或1)进行表述。在风险结果指标中,以是否为不良贷款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潜在风险因子指标中,选取了以“股权结构清晰”等为代表的9类指标。完成指标确定之后,对所有小微型企业间接融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将所有研究对象数据进行转换,得到了符合表1要求的指标集数据。

对上述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构建,通过反复论证,最终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之前选定的潜在风险因子并不是都是具有高置信度的风险因子,9个潜在的风险因子中只有8个因子符合条件成为具有高置信度的风险因子。这说明,“董事会制度”这一潜在风险因子选取或者是设置不合理,不具有高置信度,因此将其剔除。同时,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主要是从三项关键统计量结果来看,logistic模型的成立是具备高置信度的,这也再次验证了剔除“董事会制度”的正确性。最后,从表2的风险结构因子作用系数来看,作用系数有大有小,有正有负。其中正向作用因子中,“贷款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股权结构清晰”三项,具有最高的作用系数,依次为58.1085、29.9115和29.3974。负向作用因子只有一项,为“预期投资回报率”,作用系数为-0.2116。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造成小微型企业通过银行间接融资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不仅有内部原因,而且有外部原因。银行内部监管不严是导致形成此类不良贷款的主因;申请贷款的小微型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与不完善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内部首因。与此同时,通过上述结果也发现,预期投资回报率是唯一的负向指标,这说明,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预期投资回报率越高,间接融资变为不良贷款的机率就越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小微型企业为了博得银行间接融资的可能性,存在人为故意或者是蓄意夸大项目前景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当下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时普遍存在,值得关注。考虑到影响小微型企业融资风险的因素较多,在此不再过多地一一论述,下面将结合对策分析,对影响融资风险的因素及其作用以及解决路径给予深入探究。

降低小微型企业融资风险的解决对策

(一)设定银行对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的最低阀值

从前文的分析中已经明确,小微型企业贷款总额占据招商银行贷款总额比例低于14%(这一点从图1中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招商银行属于对小微型企业扶持力度较大的商业银行,由此可见国内商业银行对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是低于14%的,这也就是多数商业银行不愿意公开小微型企业贷款数据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国内企业的发展历史数据来看,小微型企业大量吸纳人才就业,造成潜在的社会价值,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作用越来越大。以国内高科技公司为例,腾讯、阿里、百度作为国内互联网产业的三大巨头,其在最初发展阶段都是从小微型企业开始的,由于缺乏国内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支持,只得求助于国际资本,造就了今天其庞大的成功红利被外国投资者享有,国内资本甚少享有该项红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著名公司——谷歌、脸谱,其在创业阶段受到其所在国的大力扶持(通过所在国的直接融资支持),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现今公司规模红利与利润红利反向回馈其所在国国内资本,形成了一种全封闭的良性回馈。这两种巨大对比,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国内融资方式过多依赖于间接融资,另一方面说明我国间接融资的艰难。在科技创新的当下,尤其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后危机时代,如何有效扶持小微型企业茁壮成长是行政监管层与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团队认为,在我国直接融资渠道并不健全与不完善的当下,扩展间接融资渠道,大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是当务之急。对于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时,应设定间接融资下限。这里所说的间接融资下限是指商业银行对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总额占比所有融资总额的比例必须大于下限值。对于未达到下限值的企业,可以在次年度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存贷款比例等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其修正其行为。对于这一下限设置,建议以小微型企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以及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人群数量作为参照。

(二)严把银行信贷审核关

从前文的分析中已经明确,“贷款审批流程是否合规”不仅是影响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潜在风险,而且是影响小微型企业融资的实质风险。在所有的实质风险因子中,“贷款审批流程是否合规”作用系数最大,达到58,显著高于其它因子的作用系数。这说明,如果不能够严把银行信贷审核关,势必会造成贷款变成不良贷款,无法回收。银行作为一级实体,其发展的本质是谋取利益。为了银行业的长久发展,必须严把信贷审核关。所有不符合信贷基本要求的信贷,一律不能办理。尤其是对那些材料造假、业绩造假的小微型企业,必须将其纳入黑名单系统,在全銀行系统共享该信息。由此形成信贷不能造假、不敢造假、无法造假的社会新氛围。

(三)建立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制度

对于银行信贷,要实现严把信贷关,一条可行的实施办法是建立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制度。具体而言,对于商业银行的每一笔针对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直接经手人在贷款未全部偿还完毕前,其所承担的责任必须随时跟随,绝不能以贷款审批结束作为经手人责任清零的时刻。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尽可能建立双轨审批制度,也就是事前审批制度。杜绝因为个人关系、金钱关系形成特殊审批渠道和快速审批通道。对于所有的小微型企业融资申请,以一条明线审批为主,以一条暗线审批为辅。明线审批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实施,暗线审批以系统随机抽取责任人暗线跟踪。通过明线与暗线的同时推进,确保在事前审批中不出现人情融资与关系融资。一旦事前审批通过,即进入事中审批过程,在该过程中,建立一支审计队伍和财务队伍,对所有发放的贷款是否合规进行跟踪。如果确定审批不合规,采取紧急措施终止该笔融资;如果确定审批合规,但是融资对象融资风险显著提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继续扩大。整个事中审计以融资实际发生为起,以融资实际终止为止(包括主动终止和被动终止)。对于事后审计,其接续于事中审计。无论是主动终止还是被动终止,融资的合规性与还款的及时性都要纳入审计,以确保银行系统的金融安全性。无论是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还是事后审计,一旦发现违规、违约行为发生,银行负责该项目的责任人必须依据违规造成的结果承担对应的责任,这样才有可能确保任何一笔针对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都在制度框架和制度约束下依法、依规完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