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龚 艳副教授(1、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2、河海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1100)
江苏旅游业效率发展类型及演化模式
龚艳1、2副教授
(1、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2、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1100)
江苏省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江苏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要求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所以对旅游效率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演化机理等研究成为目前进一步探讨的重点。文章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江苏省旅游业发展效率,在此基础上总结旅游效率的发展类型和演化模式。研究显示:江苏省旅游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旅游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得到提升改进,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联;旅游效率可分为双高、高低、低高、双低四种发展类型和往复、稳定及渐进三种演化模式,并提出了促进旅游发展效率提升的相关改进建议。
旅游业效率SE-DEA MI发展类型演化模式
江苏省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江苏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旅游业以年均19.52%的速度增长,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态势。作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省2015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050.1亿元,增长11.1%,约占全国1/5;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223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约占全国1/6。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江苏要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就必须重视旅游业发展效率。效率是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能确定资源利用能力和效用的大小。区域旅游效率的研究能识别旅游要素投入的贡献,从而实现产出效益和利益相关者剩余的最大化。
在旅游业效率的研究方面,国内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包括微观旅游企业层面、中观区域旅游层面和宏观国家层面,侧重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和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研究内容,从旅游效率的简单测算、分布特征,逐步向形成过程、演化机理等转变;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有增长核算法、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及改进DEA;四是研究指标,在数据可得性原则下,旅游从业人数、固定资本存量、旅游资源数量以及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数分别成为重要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五是研究学科,呈现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态势,如旅游管理效率、旅游经济效率、旅游环境效率、旅游生态效率等。
综上所述,旅游业效率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地指导和借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要求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所以对旅游效率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演化机理等研究成为目前进一步探讨的重点。因此,文章在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旅游效率的基础上,探究旅游效率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并且总结区域旅游效率的发展类型和演化模式。
(一)研究模型
1.超效率DEA模型。1978年,运筹学家Charnes等首次运用DEA模型来测算技术效率问题,成为生产分析中的一种重要非参数统计方法。DEA由于具有规避主观因素、解决多投入和多产出决策单元、测算指标的优化目标值等优点,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但传统DEA模型进行效率测度时,会出现多个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导致无法比较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Anderson & Petersen(1993)建立了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EA,SE-DEA)模型,允许效率值超过1,用来比较效率值均为1的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高低。
该模型为:
式(1)中决策单元数量为n ,输入和输出变量数分别为m 和s , 松弛变量为和,分别表示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决策单元的效率值为θ,其值越大,说明综合效率越高。
2.Malmquist指数模型。DEA模型测算出来的效率值,只能反映同一时期评价单元与其他决策单元比较的相对效率,为掌握不同时期决策单元效率的变化情况,文章引入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 Index,MI)模型来测度效率的跨期变化情况。MI模型最初由斯登·曼奎斯特(Sten Malmquist,1953)提出,此后学者(Caves等,1982;Fare等,1997)将其变成实证指数运用于生产部门的效率测评。该模型可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其表达式为:
式(2)中(xt,yt) 和(xt+1,yt+1)表示前后两期的投入和产出要素,dtc和dt+1c则为前后两期的距离函数。MI及其平均值大于1,说明效率较上期有所改进,小于1表示出现倒退,而等于1则没有变化。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指标选取首先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在科学性、合理性的指导下,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实现。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投入要素,结合旅游业自身的特殊性,选择旅游景区数、旅游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则选用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来进行分析。研究期间选定2009~2014年,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及各市统计年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及年度报告。
表1 2009~2014年江苏省各市旅游业效率变化情况
(一)江苏旅游业效率分析
本文利用EMS1.3软件和DEAP2.1软件对江苏旅游业进行超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得到2009~2014年江苏13地级市旅游业效率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的超效率值(SE-DEA)来看,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旅游业正成为江苏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政策支持下,加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事件给江苏旅游带来的机遇,除2013年外,全省旅游业效率均值呈逐年递增态势,2009~2014年6年间综合效率平均增长率为5.72%。省内13个市的旅游效率地区差距明显且逐步缩小,其中旅游业效率均值最高为苏州(1.058),最低为宿迁(0.309)。旅游效率均值超过0.90为高效率地区,包括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及扬州;效率均值低于0.90超过0.60为中效率地区,有常州、南通;其余地区效率均值低于0.60则为低效率地区。根据江苏省的划分,低效率地区除泰州外,其余为苏北五市,即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及淮安,由此可见,旅游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从表1的全要素生产率值(MI)来看,各市均值皆大于1,年均增长率达到9.5%,表明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得到提升改进,这与技术进步和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2012年5月,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和镇江等7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后,科技对旅游效率提升作用明显。从时间维度看,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先升后降的过程,2011年达到最高为1.147,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为1.039。从空间维度看,13市中提升改进大于10%的地区为镇江、盐城、宿迁及淮安,增长低于5%为泰州、徐州,此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联。受宏观经济形势、旅游市场及企业层面等因素的影响,常州、扬州、泰州、徐州、连云港、盐城等地有部分年份出现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这说明旅游效率发展既具有时序持续性,同时也存在截面特殊性。
(二)发展类型及演化模式分析
借助管理学的四象限分析法,本文将超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旅游业效率发展类型的分析依据,以超效率为横轴,全要素生产率为纵轴,组成一个坐标系,再以全省各年平均值作为四象限的划分标准,形成双高、高低、低高、双低四种发展类型。
以2014年为例,双高型即效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值皆高于全省均值,有无锡、镇江、南通,这些地区注重科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在固定投入下,得到高于全省平均的产出,同时发展也较前一年有大幅提升;高低型即效率值高于全省均值,而全要素生产率值低于全省均值,有南京、苏州、常州、扬州,以上地区因为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期效率值居于全省前列,但由于要素配置和科技利用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足,导致效率发展较前一年低于全省平均;低高型即效率值低于全省均值,而全要素生产率值高于全省均值,有连云港、盐城,这两个地区因为较弱的经济基础,出现效率值较低的情形,但由于宏观环境及政策支持,导致效率发展较前一年高于全省平均;双低型即效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值皆低于全省均值,有泰州、徐州、宿迁、淮安,这些地区的发展既受累于较差的经济基础,又不能将科技充分和合理的运用到旅游业中,导致在一定投入下产出低于全省平均,效率发展较前一年低于全省平均。
根据旅游业效率的发展类型,可以推算2009~2014年江苏各市效率的演化进程,在借鉴梁明珠等(2013)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13市的演化模式,分别为往复式、稳定式及渐进式。
往复式指旅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在相邻象限之间来回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旅游效率高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平均水平上下之间反复,即在双高型和高低型之间往复,属于这种模式的有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扬州,以上地区在研究期间旅游效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历年效率的发展由于内部要素的调整和外部因素的变动而导致一定的波动。
二是旅游效率低于全省平均,且全要素生产率在平均水平上下之间反复,即在双低型和低高型之间往复,它们分别是徐州、连云港,这两个地区的旅游效率一直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效率发展亦呈现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复波动。
稳定式指旅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基本稳定在某一象限内,在江苏出现三种情形:一是基本稳定在高低型的常州,该地区虽然旅游效率高于全省平均,但效率发展却一直低于全省平均;二是基本稳定在双低型的泰州,该地区的旅游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导致效率水平和发展持续低于全省平均;三是基本稳定在低高型的宿迁、淮安,以上两个地区旅游效率低于全省平均,但由于资源配置较为科学,导致效率发展一直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渐进式指旅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较为规律,两个方面皆呈现由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向之上的渐进趋势,属于这种演化模式有南通、盐城,以上地区要素投入和科技应用相对合理,导致旅游产出逐渐增长。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江苏旅游业效率整体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各市的旅游效率地区差距明显且逐步缩小,其中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及扬州为高效率地区,常州、南通为中效率地区,泰州、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及淮安为低效率地区,旅游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各市旅游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得到提升改进,全要素生产率均值皆大于1,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过程。提升改进大于10%的地区为镇江、盐城、宿迁及淮安,增长低于5%为泰州、徐州,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联。
根据旅游效率的双高、高低、低高、双低四种发展类型,得出6年间江苏各市效率发展的三种演化模式,即往复式、稳定式及渐进式。往复式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之间及双低型、低高型之间来回反复。稳定式出现基本稳定在高低型、双低型及低高型三个象限。渐进式的地区呈现旅游效率及其发展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渐进趋势。
依据江苏各市旅游效率的不同发展类型和演化模式,应采用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发展建议,才能促进旅游发展效率的提升。具体建议如下:
(一)双高型地区
要进一步推进全域联动提升旅游效率。一方面,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提升产业投入要素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强调旅游特色产品和新产品的研发及开拓,更有效地整合资源,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投资新热点。
(二)高低型地区
对于高低型地区强调科技运用提升旅游效率。以科技为支撑,形成旅游科技吸引物,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以技术进步发展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增强信息化对公共服务、旅游消费、企业经营、产业运营支撑保障作用,开展“云旅游”、020模式的旅游服务,为使用者提供移动“四导”及支付服务,力争重获竞争优势,实现效率的较高增长。
(三)低高型地区
对于低高型地区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旅游效率。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理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以PPP模式进入旅游业,吸引国外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股权众筹、小微金融信贷进行融资。通过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提升旅游效率。
(四)双低型地区
对于双低型地区则侧重区域合作提升旅游效率。该类地区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握与高效率地区的旅游合作,发挥区域内及区域间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实现旅游资源优化组合,为旅游业发展注入资源互补、产品互依、客源互送、形象互推、市场共赢的活力,通过空间扩张和形象塑造提升区域旅游效率。
江苏各市在旅游效率发展类型基础上形成的三种演化模式,可以结合以上发展建议,并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组合发展策略,如属于双高型和高低型之间往复式的地区,可以将全域联动和科技运用结合起来促进旅游效率的提升,而属于双低型和低高型之间往复式的地区,则可以侧重于选择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区域合作。总之,旅游效率的提升既要关注同一时期的效率发展情况,又要兼顾多个时期的效率演化进程,通过两者结合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才能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提升路径。
1.马晓龙. 国内外旅游效率研究进展与趋势综述[J]. 人文地理,2012,125(3)
2.Charnes A., Cooper W.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6)
3.Andersen P, 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
4.Malmquist S., 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J].Trabajos de Estadistica,1953, 4(2)
5.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E..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1982,50(6)
6.Fa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epl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 (5)
7.曹芳东,黄震方,吴江等.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 2012, 31(8)
8.李瑞,吴殿廷,殷红梅等.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大沿海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2014,33(5)
9.梁明珠,易婷婷,Bin Li.基于DEA-MI模型的城市旅游效率演进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5)
10.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 OL]. 2016-02-08. http://www.cnta.gov.cn/ ztwz/zghy/hydt/201602/t20160208_760166. shtml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项目资助;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4SJB720)
F592.3
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