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雷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质量的关系密切,两者因受到地区发展差异与发展条件的不同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是工业建设与现代化生产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文明与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城镇化建设不仅为流通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资源与发展能量。而反过来,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够助推城镇化的进步。本文结合城镇化建设质量与流通产业的发展关系,对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 流通产业 发展水平 关系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不断加速,我国居民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地转到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但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发展流通产业,就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流通产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核心环节,也是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镇化质量,而城镇化的发展无疑也是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能否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可以说,既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也关系到流通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研究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的关系,在更好发展流通产业的同时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无疑是城镇化建设和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大课题。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理论关系
流通产业包含零售批发、仓储运输、餐饮住宿业,它是连接消费与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先导产业与关键环节,其发展水平关系着城镇化质量。流通产业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消费发展与流通直接相关。由此可见,流通产业对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多的体现为居民就业质量、服务消费力度、城乡协调能力、产业发展过程等方面。
(一)流通产业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服务质量
首先,消费领域、成本、形式受流通产业影响,同时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类型会受到流通形式与内容影响,而消费者在商品购买时花费的资金成本与时间也都会受到流通效率制约。从产业角度来看,根据商品流通反馈的信息,得到的消费资金可以转化成相关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要求。其次,消费过程中的能力与范围都受流通产业的结构、总量与潜在规模影响。流通业的密度、结构与规模,对扩充居民与流通产业的接触次数有很大关系,它能带动居民消费,一方面满足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改善消费能力。
流通产业利用改善密度、规模、健全网点布局等方式繁荣市场,发展成符合生活与生产需求的商业网点,其人口密度与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城镇化对城市人口的扩充要求将网点覆盖到城郊,在健全商贸流通网络结构的同时,结合商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以建成布局分明、层次合理、功能齐全、网链集聚的流通网络结构,具体如:科学规划社区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邮政、家政与快递服务等商业网点,以优化资源功能,方便居民消费。近几年,超级市场、百货商场、折扣店、便利店、卖场、仓储商场、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正以快速增长的趋势覆盖。另外,作为流通手段的连锁经营正在逐步壮大,成为企业热捧的经营领域,它们都为居民消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流通产业有助于改善就业水平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与基础产业,对减小就业压力发挥了较大作用。流通产业能否发展,直接关系着居民的就业水平和个人发展。从农民工的角度来看,他们由于学历不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人的城镇化”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推进。流通业对从业者的文化素养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所以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会从事餐饮、批发、零售与物流运输等行业,这些也逐渐成为农民工主流就业方式。当更多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不仅有助于加快城市建设,也为新型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设想,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能量。
(三)流通产业有助于推动三次产业发展创新
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它能有效控制经济成本、改善运作效率、推动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升级。流通产业并不是独立的产业,它和其他行业也有很多关联,作为先导行业它对其他行业具有引领与带动价值。所以,流通产业能否得到较好的发展关系着第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比如,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让虚拟店铺的销售模式逐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关键业态,其逐步向农村深入,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速度。
(四)流通产业有助于改善城乡建设质量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建设的必经之路。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发展间接或者直接关系着就业分布与城乡格局,它对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是联系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纽带,它能推动产销一体化,流通产业能否得到发展,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有助于依托产业促进商贸流通,更好的服务于农民,帮助农民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城镇化以上升趋势呈现。从1993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以较大的增长趋势呈现,在前瞻性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提到: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人,和2013年相比增加了710多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将近75000万人,约为总人口的55 %。在1978-2014年间,我国城镇常住居民数量从最初的1.7亿上升到7.5亿,城镇化比率从18%上升到55%。从官方得到的数据来看,从2009-2013年期间的常住城镇人口分别为:6.2、6.66、6.9、7.1、7.3亿人,2014年国内城镇化率高达54.77%。从联合国预测得到的数据来看:203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超过15亿,以这种发展步伐,2020与2030年中国城镇化人口将达到9亿与10.5亿,和现在相比将上升2.1亿与3.6亿。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并未使人口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这为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城镇化建设有所更新,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事实上依然处在滞后的范围。比如,截至2011年,和全国城镇化建设平均水平相比,安徽省低了6.47个百分点,只有44.8%,与中部的其他六个省份相比,该省的城镇化建设力度相对滞后,只领先于河南省。由此可见,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发展滞后,也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不均衡,如表1所示。
(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1.流通产业的发展力度不断加大。1993年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流通产业的发展力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不管是整体规模,还是覆盖范围都有了新的突破。到2009年,我国零售批发的企业法人将近10万个,从业人员约为800万人;法人企业约为6万个,从业人员约300多万;零售型法人企业约5万个,从业人员约400万人。与2008年的销售总额相比,提高了15.5个百分比,约为20万亿元。截至2010年,零售类消费总额增长迅速,约16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其发展规模翻一番。由此可见,不管从业人员还是流通规模、能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都处在良好的状态,并且逐渐成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产业。
2.流通产业相关设施得到优化、业态多元化。流通产业的相关设施得到发展和改善。到2010年,我国运输线路中的铁路里程已经突破9万公里,其中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5公里,公路网呈现出“五横七网”的趋势。在流通主体业态多元化方面,传统的流通形态已经不存在,开始向专卖店、厂家直销等各种业态转变。就业态发展过程来看,零售企业在2009年的门店数量高达2500个,门店总量超过20万,从业人员将近240万人次。从业态布局来看,不管是门店数还是总店数、从业人员都明显超过其他业态,多种商业竞争、错位经营的局面形成。
3.流通产业发展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储备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调整与创造,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推出了股权分置与解除外资商贸限制的政策,标志着国内商贸流通垄断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流通产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参与主体和从业人员也发生了变化,且从业人员明显增多。尤其是由于流通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有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进城的就业问题,为城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近几年,我国流通产业的从业总数一直以年均8.4%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已占第三产业的25%左右,而这其中的大量从业者,都是进入城市的农民。由此可见,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另外,转移农民为城镇化推进节省和创造了空间,不仅能加快农村与城镇的融汇与交流,同时也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供了土地与劳动力条件。
与此同时,正是流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商品流通,在方便农村生活,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农村地区向城市生活靠拢,也使得原来的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了农村,使得城市居民能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容易认可农村人群进入城市。这又无疑直接影响到了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至于流通产业对于城市生活的保障,无疑更是城镇化质量提高的直接动力。
4.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流通产业不断实现现代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对流通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城镇流通业不得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升级。在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为城镇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现代化发展条件。当前我国城镇范围内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运输与仓储工具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流通业领域,运输工具的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为高级运输车辆不断增多,具备特种运输功能的交通工具不断增多,并且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而仓储工具的现代化发展则表现为多用途的智能化仓储基地不断增加,仓储基地的仓储能力越来越高。第二,流通业管理的现代化。在传统的城镇流通业发展中管理落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流通企业能够较好的实现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从而实现高效率。第三,城镇流通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电子商务为先导的互联网经济带动了流通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衔接,由此也为流通业的综合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流通业的综合化发展也是其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升级,流通产业也表现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反过来,正是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市场上对流通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城镇流通业不得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升级,城镇流通业的运输与仓储工具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流通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综合发展水平均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和流通产业的发展也都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更好地改善城镇化的质量,促进流通产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当务之急。
城镇化质量提升与流通产业良性发展互动策略
流通产业良性发展既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仅对城镇化建设和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提高城镇化质量以推动流通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二者之间良性互动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需创新发展思路,找到可行性的发展方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
在商品经济建设中,流通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步骤,它将生产与由生产决定的消费紧密联系,成为消费与生产的桥梁。随着经济改革力度加大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程度加深与贸易频繁往来,都让流通业逐渐成为生产的先导,流通形式、能力与途径能否得到创新与拓展,关系内需消费扩大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从政策上注重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功能,将流通产业作为重要领域,从战略角度予以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与政策,在流通产业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流通产业职能作用,以加快城市化建设力度与效率。
将农村市场、小城镇、城市社区变成重点发展领域,根据“一小时消费圈”,建成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辐射网络。在已有的条件下,健全流通网点网络,以不断提高以批发市场、网点、物流中心为重点的流通覆盖领域,促进配送中心与商贸中心覆盖乡镇与便民服务社区。配合城镇化要求,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要求,健全乡镇流通网络并改善服务效力,以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二)充分发挥均衡策略
实证发现,流通产业在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提高流通效率。少数后发城市,更应注重流通产业建设与发展,以此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在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同时,尽量确保各个城市均衡发展,避免各大城市产业发展带来经济差异,影响城镇化质量与进程。
从就业角度来看,城镇化促使农业人口大范围进入城市,同时城市需要创造更多的岗位满足就业需要,反之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广点多且呈零星状分布,需要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专用性较差、流通性较大、就业门槛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高,从总体来看,就业安置成本小且就业容量大,与制造业相比,其吸纳能力更好,同时也是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其承担了很大的就业任务,能容纳大多数转移的农村人口,同时也为不适合工业的农民找到了新的出路。
(三)完善城乡流通结构
为了更好地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推动流通产业发挥最大的功能,必须针对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结构,增加流通产业从业人数,提高流通产业的服务层次和范围,科学规划城市流通网点,在城镇化发展空间与城市人口布局得到拓展的同时,增加商品流通的种类并创新流通方式,不断延伸流通网络的覆盖面,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四)优化城镇布局以促进城镇化发展
流通产业有助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传递,从而带动其他产业自我调整,这种调整势必会反映到劳动力供求与产业结构上。流通业得到发展,也可以通过其改变产业结构,缩短差距。比如,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商品流通成本,企业便会选择偏向于租金偏低的农村,从而改善非农业结构,帮助农民增加财产与工资收入,最后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事实上,当前农村网点较少,和城市相比其消费存在很大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最大程度的做好市场交易、网点购物与网络服务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销售产品品类,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消费平台。针对城镇化布局不科学等问题,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要合理建设并优化城镇化格局,在恰当设置层级结构的同时,促进经济圈建设,带动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实现城乡资源优化整合与生产要素聚集。
(五)加大政策扶持以建成新型流通产业网络
对于偏远地区,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偏远地区受历史与地理因素影响,资源缺乏,交通落后,此时政府在规划流通产业时,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人力、技术与资金投入,尽量打破交通瓶颈,特别是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商品流通网络。打造创新型流通网络,是在消除市场分割的同时,保障区域协调与城乡发展的必然路径,特别是前期资源集聚城市形成的负面效应,必须在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情况下,面向农村与社区建设,促成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结构。
结论
从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质量的两者关系可以得出:通过改善流通产业的就业水平和范围层次,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信息、文化交流,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发挥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建立力度加大,虽然流通业与城镇化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应着力促进流通体系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晓芳,周建龙.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3(4)
2.丛颖睿.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3.简诗雅.安徽省流通产业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4(17)
4.陈茉莉,吴敏.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5.孟雷,刘国强.发展现代流通业 加快内涵式城镇化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6.邓莎莎.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理论综述及其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
7.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