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冉开梅 汪茂盛
十里崎岖半里平,九山微水一分田。2020年1月3日,从巫溪县城一路驱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行驶2个小时有余,我们来到天元乡香源村。
道路两旁的田间地头披着霜花,树梢上有零星的枯叶在风中抖动,放眼望去,顿觉冬日萧瑟。
随着一阵引擎声传来,一辆红色的三轮车缓缓驶来。
开三轮车的人经过时,朝我们看了看,热情地打了个招呼。
他叫刘才军,是香源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起初,刘才军带着蜜蜂翻过山头去红池坝赶花期,成功地摆脱了贫困;之后,他开始主动传授技术,带领乡邻们一起养蜂“赶花”,成功地带来了香源村的“甜蜜事业”。
拜师探“蜜”
“我从很早就开始养蜂了,那个时候村里还没人指导怎么养蜂。”刘才军小心翼翼地向我们展示着蜂箱,谈及自己的养蜂史,他不禁感慨,“蜂蜜虽甜,养蜂却苦呀。”
刘才军有一个大家庭,两位老人生病吃药,三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缺资金又缺劳动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和筛选后,刘才军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知识不会谋划生活,这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刘才军对家中三个孩子的学业很支持,但听说供一个大学生一年至少要2万元时,他满心焦急。
为了挑起生活的重担,刘才军决定远走他乡打工挣钱。由于缺少技术,他只能干一些体力活,挣不了几个钱。
香源村四周都是大山,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养蜂条件很好。以前在种地之余,刘才军还附带养蜂,但都是“小打小闹”,始终没成气候。
“既然外出打工挣不到钱,何不回家专心养蜂呢?”打定主意后,刘才军回到家乡。
“养蜂可是个技术活,得花点心思。”养蜂初期,不懂技术的刘才军时常手足无措。
办法总是想出来的。一天,刘才军去靠近红池坝地界的山上挖药,看见一位养蜂师傅,从开县(现开州区)追寻花期而来,带了几十箱中蜂,搭上简易棚子,在这里安营扎寨。
刘才军心想:“人家不远百里到这里来养蜂,况且养殖成效明显,我得好好请教一番。”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刘才军每天都会背着自家地里种的青菜、熏的腊肉等去红池坝的养蜂师傅那儿“拜师学艺”。
一来二去,刘才军学习到了基本的养蜂技术和传统养蜂方法。同年春天,他在当地收了几桶蜂,迈出了他蜜蜂养殖事业的第一步。
然而,这条路并不像刘才军想象的那么好走!
“当时,我听说大河乡沈家村那一片油菜花多一点,为了保证蜂蜜的产量,我就决定将养殖的42箱中蜂运往此地赶花期。”
当天夜里,刘才军就带着这群能够让他脱贫致富的“小精灵”向沈家村进发。
安置好蜂箱后,他便在蜂箱最集中的地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每天晚上就睡在小棚子里。
然而,清明时节,一连下了好几天雨,这让刘才军心里直泛苦:持续低温,让怕冷怕湿的中蜂“开不了工”。
“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中蜂产蜜。”于是,刘才军决定将蜂箱全部运回。
运回蜂箱后不久,刘才军傻眼了,中蜂患上了“烂子病”,蜂箱里堆满成片的中蜂尸体。
眼看着整箱整箱死去的中蜂,刘才军毫无办法。43只蜂箱最后只剩下2箱,急得他夜不能寐。
“从那之后,我就把家里饲养的黄牛全部卖了,准备再次出去打工。”要强的刘才军泄了气。
此时,刘才军得知乡里要大力发展中蜂养殖,而且政府会提供一些培训及补贴。刘才军又动摇了,“最终我将卖牛的钱拿来又买了几十桶中蜂,准备再试试”。
意识到养蜂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后,刘才军开始买资料进行学习。如何分辨各类蜜蜂适应环境的情况、采蜜时间……他都了然于心。同时,刘才军还专门参加了天元乡新华村的技术培训,对蜂箱、蜂巢的选择,采蜜、养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至此,刘才军的养蜂事业才算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电商促销
2017年,刘才军的中蜂已有100余桶,蜂蜜产了500多公斤。望着这些甜蜜罐子,他笑在脸上,急在心里:“怎么卖得完?”
彼时,正值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与老年服务学院党总支书记傅伟到香源村担任第一书记。
“傅书记,我家今年产了好多蜂蜜,卖不出去怎么办?”刘才军第一时间找到傅伟诉苦。
“蜂蜜是好东西,但是山区信息闭塞,销售确实是一大难题。”傅伟立即前往刘才军家查看情况,还特意把每桶蜂蜜都掀开拍了照。
紧接着,傅伟联系了重庆渝教科贸集团有限公司,请专业人士对蜂蜜产品进行全新的包装设计,利用相关渠道将蜂蜜推荐进超市,并借助“一亩田”等电商平台,多方发布销售信息……不到两个月,500多公斤蜂蜜销售一空,刘才军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仅如此,傅伟还想方设法利用网络平台帮刘才军及其他村民卖蜂蜜、天麻、洋姜、腊肉等土特产。为了让顾客买得放心,傅伟还利用信息化技术专长,开发了农产品溯源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溯源二维码,即可知道农产品的产地、生产农户,以及该农产品的特点等,保障农产品的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之后,傅伟还花了不少时间,建立了“天元乡乡村扶贫网校”,向村民傳授新的种养技术。
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刘才军的蜂蜜十分畅销,村子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每个人的心里都满是甜蜜。养蜂热潮
脱贫之后的刘才军,没有只顾自己过小日子,闲不住的他,又开始奔波在村里的贫困户家中。
“家里困难时,左邻右舍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现在我养蜂脱贫了,我要把养蜂技术传授给大家,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刘才军不仅利用自有资源帮村民打听蜂种,还手把手地教村民养蜂。有一次,村民刘国强新买了几箱中蜂,蜂群本该忙着外出采蜜,却堵在门口,刘才军立马替他解决了难题。
“全靠老刘天天来我家指导,教我如何分桶、如何防止病虫害……”刘国强说,“现在我养殖的中蜂已经发展到了100余箱,这心里,真跟吃了蜜一样甜”。
换蜂箱、引蜂种、除虫害、防飞逃……刘才军毫无保留地把养蜂技术全部传授给村民。
“他整天都在别人家里搞指导,自个儿屋里连人影都瞧不见。”妻子袁友国略带抱怨地说。
在刘才军的帮助下,香源村迎来了一股养蜂热潮。
现在的香源村,随处可见零星分布着的蜂箱,只要夏天来临,在青山草丛里,便会有成群结队的蜜蜂飞进飞出,让寂静的大山热闹不少。
说起养蜜蜂的技巧,刘才军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勤劳。如今,管理蜂群、分蜂、取蜜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承担。
而回报也的确没有辜负刘才军的付出,他的家业越做越大,不仅将养蜂范围扩展到了红池坝,还另养了30多头黄牛。
采访结束时,三轮车的轰鸣声再次响起,刘才军准备上山放牛,车开得很快,也开得很平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