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数量的动态关系研究

时间:2024-05-04

刘显升

内容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后,基于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建设、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逐渐增强,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相关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问题。2007、2008年我国先后提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逐渐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影响因素,例如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制度等因素,更是应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也考虑在内,这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将有所帮助。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较为成熟的有刘易斯(1954)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是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分割。其后,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1961)、乔根森模型(1961)、托达罗模型(1970)。国内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李华(2005)研究了产业发展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工业化初、中期,城镇第二产业对劳动力转移的吸纳力逐渐增长,而到了工业化后期,生产自动化导致了城镇第二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大大减弱,而城镇第三产业逐步增强,并渐居于主导地位;方旖旎(2009)研究了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改革对策,指出我国要转变从农村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民的农业户籍,以便形成一元化的户籍登记制度,并要实现以户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过渡;黄丽丽(2012)研究了收入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得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产业、制度、收入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并对各个影响因素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指标的选取主要从产业、收入差距、制度、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角度考虑。

(一)产业指标

产业指标选取第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之和与第一产业生产率指标。随着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转移,首先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又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很大比例,第三产业也日渐成熟;第一产业生产率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来计算。

(二)收入指标

收入指标选用城乡收入差距来衡量。托达罗(1970)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越大,越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质量的生活。

(三)制度指标

制度是决定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因素包含许多方面,例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取城镇失业率和劳动力自由程度两个指标。采用转移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称之为劳动力自由程度,它可以反映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难易程度(王智强等,2011)。

(四)农业现代化指标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主要是通过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实现的。为利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包含更多的信息,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农业水利条件、农业机械化程度衡量。利用每公顷播种面积平均农业机械总动力衡量农业机械化程度。采用有效灌溉面积衡量农业水利条件。

(五)新型城镇化指标

新型城镇化要求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就业以及产业结构,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相比于其他指标,它的核心在于着重强调生态和环境,因此,从资源与环境角度选取新型城镇化指标,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化率指标(巩鸾,2015)。

各变量的选取及说明具体如表1所示。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动态关系分析

在进行动态研究之前,需要对已选取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主要因子并命名,并且利用其因子得分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s球体检验,以确定样本数据是否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17.0得出结果,其中KMO检验值为0.828,该数值大于0.7,Bartletts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该数值小于0.0001,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7.0对已选取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提取原则为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前N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为25次,根据SPSS17.0运行结果共有2个特征值数值大于1,所以提取前2个因子,这2个因子已经反映原始变量的97.644%的信息总量,命名为F1、F2 ,并可以得到因子的得分。其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看出,F1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水利条件载荷较大,解释为农业现代化因子,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求农民的自身素质要得以提高,这样促使更多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要求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闲置下来的劳动力则可以转移到城市。F2在劳动力自由程度上载荷较大,解释为制度因子,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的进一步分析由F1、F2两个因子替代。

(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对已提取的两个因子与转移规模之间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为了避免变量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性,对转移规模Y取对数,记为lnY,其余变量均用原始变量,即F1、F2。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F1、F2的原序列变量都是平稳序列,lnY的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满足要求,所以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检验结果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F1、F2、lnY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因此F1、F2、lnY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2.向量自回归模型。首先根据模型的AIC和SC的值判断滞后阶数,AIC和SC信息准则要求它们的值越小越好。当AIC和SC最小值的滞后期不同时进行取舍,依据LR统计量、赤池准则和信息准则检验等原则,利用Eviews6.0软件可以得到各原则的检验结果,认为建立滞后期为2期的VAR模型最合适,即VAR(2),通过Eviews6.0软件可以计算出VAR(2)模型的表达式为:

lnY=0.02361F1(-1)+0.046704 F1(-2)+ 0.06668F2(-1)+0.018907 F2(-2)+0.07893 lnY(-1)+0.34613lnY(-2)+ 5.026374

R2=0.995547 AIC=-6.0781705 SC= -3.98124

对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对于VAR模型而言,如果模型内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方程的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则该模型是稳定的,通过图1可以判定所建的VAR(2)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农业现代化因素、制度因素、产业发展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影响,需要在已建立的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将冲击响应期设为10期,考虑在10期内lnY对F1、F2的冲击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冲击的响应前三期反应为负,随后上升为正,第四期达到极大值点,第五期稍有下降,随后持续上升,在第十期达到最大值。总体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脉冲响应是正向的,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正相关。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制度因素冲击的响应:当期为正响应,第二期达到极大值点,随后缓慢下降再上升,到第四期达到最大值,随后持续下降,从第七期开始为负响应,直到第十期达到最小值。所以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制度因素的脉冲响应是先正向后负向的,这表明在未来的前六年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而后四年随着制度的完善,影响较小。

4.方差分解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因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需要进行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方差中,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由期初的3%逐渐上升,直到期末的23%,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这可以理解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还不够成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较小,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实施,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将带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期初的3%缓慢上升,到第四期达到最大值8%,随后开始缓慢下降,这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制度改革,例如户籍制度改革,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制度的完善,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将会逐渐下降。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6-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2个主要因子,并命名为F1:农业现代化因子,F2:制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个因子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之间的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在所研究的区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中,总体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因子、制度因子的脉冲响应均为正向的,说明农业现代化建设、制度改革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促进作用。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其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脉冲响应逐渐增加,而且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也在逐渐增加,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会逐渐增强。所以我国应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发展基础条件,编制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制度因素的脉冲响先增加后减少,而且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也是先增加后下降,说明在未来的近几年内,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很大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将会下降。近几年内,我国应加快制度改革,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享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同时,完善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制度,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能得到公平的待遇,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1.Lewis A 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2.Fei C H and Rains G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9

3.Jorgenson W E.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J].Economic Journal,1961,11

4.Todaro M R.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5

5.李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台声·新视角,2005,11

6.方旖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户籍制度改革[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

7.黄丽丽.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2,6

8.王智强,刘超.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1

9.巩鸾.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1

10.陆学艺.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