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冉开梅 杨子娇
在汽车工业的齿轮缓缓滚过的一个多世纪里,一个V字形的标志刻下了闪光的印记——
上世纪80年代,微型面包车和微型载货车红遍大江南北,“长安”随之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从兵工厂到民用汽车制造企业,从拆解仿制到技术引进,再到如今创立自主品牌,长安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一路走来,从不缺乏长安人拼搏奋进的身影,其中,何举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他从青涩的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总经理,28年时间里,他将创新视作永恒不变的追求,帶着他的智能化研究团队,踏上了一条“长‘智久安”的创新之路。
困难中起步
1991年,23岁的何举刚从南京理工大学电装设计专业毕业,成为长安汽车的一名助理工程师。
当时长安公司规模尚小,年产微车不足十万辆,加上以国产化为主,供应体系较弱。
“当时长安的技术基本来自日本铃木,他们给我们图纸,我们拿回来照样生产、总装。”何举刚说,整个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很低,找合作伙伴也很困难。
如何突破?何举刚迎来了入职长安公司后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去化油器”。
“这次去化油器课题相当于长安第一次做系统级研发。”接下这副担子,何举刚坦言,当时公司的内部体系以及供应链是不能支撑的。就拿电喷系统中的进气支管来说,在这之前,长安所使用的进气支管都是日本铃木给出参考图纸,长安只负责生产,而这次是在没有任何图纸、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研发。
没有图纸、从零开始,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涉及汽车电喷系统以及跟整车相关的零部件有60余个需要改动变更,但没有方案,只能通过寻找可以参考的产品来完成图纸转换。”何举刚回忆,由于没有3D建模、快速成型这些技术,只能像木匠一样把样品打磨出来,在这之后,涉及两个零部件之间软管连接的问题时,他跟团队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揉出模型……
从1993年开始研发到1998年投入量产,5年时间,何举刚跟他的3人团队记不清试验过多少次,想不起揉过多少橡皮泥……即便这样,何举刚也没觉得苦,他唯一的信念,就是能在长安的“进化”路上出一份力。
探索中前行
2009年12月20日,随着中国大陆第一个安吉星用户成功注册,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车联网时代”。
长安汽车紧随其后。
作为当时第一批涉足车联网的车企,长安考虑的不仅是单纯的“人车联网”车载互联网应用,而是让包括发动机、动力总成、底盘等重要零部件的传感器数据都能联网,进而实现“车车联网”,甚至与智慧城市、智慧路况相联的“车路联网”。
2012年,长安汽车进入了国家车联网的863相关项目。
进入车联网时代后,每车每天都要传输大量数据,是否需要自建数据平台?公司内部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未来,随着汽车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大数据进入云端服务,将是未来整车厂的核心能力。”何举刚的想法毫不含糊,最终在两个多月的讨论后,公司层面达成共识。
“长安总体来说还是偏制造的公司,云端数据平台如何建?”
“建成什么样的规模?”
“用什么样的架构建?”
……
何举刚从来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所有的困惑都解答清楚了,才有把握。长安汽车开始与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同时向行业专家取经学习,然而方案确定后,试验阶段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可以参考的样本量很少,量产上市后会不会出现问题,团队特别担心。”长安车联网技术开发所所长蔡春茂回忆说,由于样本量严重不足,他们只有去深圳的后装厂买来OBD盒子发放到员工手中,由员工来匹配云平台做测试。
“有时凌晨临时发现问题后,为了纠正数据的准确性,从床上爬起来就开车去外面跑,一跑几个小时天都亮了……”蔡春茂说。
“我们在开发车联网数据的路上将永不止步!”何举刚说,随着大数据的积累,长安汽车已通过网络联通用户,目前,长安生产的绝大多数汽车已经联网。
发展中谋变
2018年11月28日,重庆垫江试验场。
由55辆长安CS55组成的自动驾驶车队紧紧排成一条线,在直道、弯道中交替切换,井然有序地在试验场的高环道路上保持匀速行进,顺利通过全程3.2公里的自动驾驶巡游。
这次巡游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巡游”,而长安也一举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创造该纪录的汽车品牌。
其实,长安汽车在这条路上也经历过“寒冬”。
何举刚的团队转入智能化应用领域伊始,工程师大多是技术型的,自动泊车推出2.0版本时,工程师站在自身角度认为,解决自动泊车最难的是方向控制,所以推出自动泊车2.0时只解决了方向控制问题,只解放了驾驶员的双手。最终,用户并不买单。
“于公司而言,投入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于员工而言,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东流……”这给了何举刚一记重拳。
痛定思痛,何举刚开始思考,长安的目标是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那智能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何举刚给出的答案是“研发方向要让车有温度、有人情味”。
何举刚带领团队重新定义了汽车的产品理念和价值,“我们更关注让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我们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要让用户用车更安全一点,让用户用车更便捷一点,让用户用车更舒服一点”。
在何举刚的眼中,技术要以人为本。显然,他的视角也更符合未来趋势,而这也成了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的第一法则。
创新中提升
2009年,长安电装开发中心,何举刚开始组建团队从事智能网联的研究,团队仅4人。到2017年,长安成立智能化研究院,何举刚任智能化研究院院长,团队已经达到500余人。
人数增长的背后,何举刚隐去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艰辛。10年里,他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推翻、重来……
“到2020年,智能化研究院将会超过2000人的规模!”关于未来的构想,何举刚脑海中早已形成清晰的经纬线。
“最终的智能化汽车,必然会形成另一个智能引擎,或者叫做‘驾驶脑,也就是汽车自己的CPU,它将和动力引擎一样,使得汽车变成‘双引擎驱动。”何举刚直言,还要把长安变成智能出行的科技公司,成立软件中心,重点培养整车软件的集成能力、交付的集成能力、用户的应用能力、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何举刚相信,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接近人们对汽车的美好向往,而他心目中每一个“举‘智瞩目”的未来也将插上翅膀,让“长安行天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