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实证研究

时间:2024-05-04

■ 李晓慧 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0)

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实证研究

■ 李晓慧 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0)

本文运用2000-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模型估计方法,从地区和细分行业层面实证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通业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

流通业 制造业 效率 影响

引言

随着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其生产性服务功能日益突出。流通部门通过发挥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优势,承担制造部门运输仓储、物流配送、销售渠道等职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性服务支撑。因此,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新阶段,从生产和流通的产业关联视角,研究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通过流通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从相关文献看,刘向东和石杰慎(2009)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流通业承担着商品流通渠道、服务工业发展的功能。袁建文(2009)的研究表明,流通业与工业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流通业的增长带动了工业发展。王俊(2011)研究表明流通规模扩大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赵霞和徐永锋(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丁宁等(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拟采用静态和动态模型估计方法,从地区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分析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模型、数据与变量

本文采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其产出效率的指标。选取流通业增加值衡量流通业发展水平。根据行业性质及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选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这两个行业作为流通业。具体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proit是地区i第 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代表制造业的产出效率。csit表示地区i第t年流通业增加值,代表流通业发展水平。控制变量包括:capit为地区i第t年制造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反映制造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hrit反映地区i第t年的人力资本状况,采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表示。marit为地区i第t年的市场化水平,用各地区非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在职工总数中的比重表示。fdiit为地区i第t年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反映外资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各相关变量取对数。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西藏地区未列入样本。所有数据来自200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代替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2000年为基期,分别用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制造业、流通业产出和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进行平减。外商直接投资为实际利用外资额,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模型进行估计。静态模型中,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确定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为控制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动态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分析,这里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并以AR检验和Sargan检验判断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和工具变量选取的有效性。

表1 按地区划分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表2 按行业划分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一)地区层面分析

本文首先对全面总体、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估计。静态面板数据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AR检验和Sargan检验结果说明模型设定合理并且工具变量有效。模型具体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估计结果看,静态和动态模型中变量符号基本一致,只是系数和显著性上存在一些差异,这里根据SYS-GMM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

从全国层面看,流通业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038,表明流通业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0.038个百分点。其结果表明,随着服务中间需求的增加(Francois et al.,1996),流通业的人力、技术和知识资本不断导入制造业生产过程,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能够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表明人力资本确实是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场化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可能在于市场化改革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日益强化的竞争会降低X非效率,但同时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下必须放弃规模经济和垄断利润。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外资能够对我国制造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并且流通业发展是制造业效率提升最为重要的因素,但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效率影响更大,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资本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人力资本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市场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更大,因而所带来的效率增进作用更强。

(二)行业层面分析

在行业层面,本文分别单独检验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LOS)和批发零售餐饮业(TRA)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及同时引入这两个细分行业它们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静态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均表明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动态模型AR检验和Sargan检验结果均支持相应的SYS-GMM估计方法。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里同样根据SYS-GMM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

模型(2)的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部门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制造企业通过运输、仓储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商品运输速度和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模型(4)的结果表明,批发零售等商业部门对制造业效率的作用不显著。这可能与现阶段批发业发展缓慢以及零售商业低水平过度竞争,没有和制造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等因素有关。模型(6)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能显著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但批发零售等商业部门对制造业效率的作用还不明显。此外,所有模型估计结果均显示,资本有机构成、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市场化对制造业效率的作用不明显,这也与前文的分析结论一致。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流通业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为更好地发挥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要从流通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视角,确立流通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战略,更好地推动流通业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第二,提高流通业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增强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为促进制造业发展和效率提升创造条件;第三,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促进这些地区流通业对制造业发挥积极的外溢作用。

1.刘向东,石杰慎.我国商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9(4)

2.袁建文.基于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广东省流通产业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

3.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4.赵霞,徐永锋.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

5.丁宁,周经,丁华.流通创新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13(7)

6.Francois J, Reinert K.The Role of Services in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Trade:Stylized Facts from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1996,2(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流通业外溢效应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2014M561004);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现代流通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2014ZZ-81)

F710

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