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里装着患者,脚下才有使不完的力量

时间:2024-04-23

唐余方 程风敏 熊志翔

吴永忠(前排右一)和同事们讨论患者病情

每周一上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医生翁克贵都会早早来到医院。早上7点半,他套上白大褂、准备好资料后,便会从内科大楼赶往门诊大楼。

在门诊大楼二楼的走廊尽头,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吴永忠教授的肺癌特殊门诊。每周一上午,翁克贵都会出现在这里,协助吴永忠工作,负责记录患者信息。

对翁克贵来说,这是一段珍贵的学习时光。在这间诊室里,与吴永忠一桌之隔的他,能有机会看到吴永忠是如何用过硬的专业技术,给予患者最好的诊疗;又是如何用真诚的关怀,给予患者及家属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2018年8月3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暨‘白求恩式好医生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吴永忠榜上有名。

不知不觉间,翁克贵已在吴永忠身边工作了两年。两年的相处,这位“白求恩式”好医生的形象,也在他心中一点点丰满起来。

3月25日,又是一个周一,吴永忠的肺癌特殊门诊开始接诊了。

坚守职业理想

早上8点,候诊区已经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陪同的家属。

来自璧山区的陈丽(化名)也坐在人群中。在她身边,是罹患肺癌的母亲和一脸愁苦的父亲。

在诊室里,吴永忠仔细看完陈丽带来的病历资料,了解了她母亲目前的身体状况。可还未等到吴永忠开口向患者分析病情,患者就已经被家属“劝”了出去。

这样的场景,吴永忠已经遇到过很多次。每当此时,他总要想办法解决一个医疗技术之外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有知情权?

沉思片刻后,吴永忠开口道:“你母亲现在一个人在外面胡思乱想,是很无助的。大部分患者一开始确实不能接受自己的病情,但我们会反复给患者做思想工作,帮他们树立信心。只有患者从心底接受了现实,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听完吴永忠的话,陈丽点了点头,又把母亲叫了进来。

从医近30年,吴永忠接触了成千上万名肿瘤患者,他了解患者的煎熬,更了解患者的需求。

1990年,吴永忠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留校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的医生。

那时,国内的肿瘤放射治疗发展得并不好,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受制于医疗技术和条件,年轻的吴永忠曾遭遇过一些痛心时刻。

虽已过去20多年,但吴永忠仍记得一位70多岁的肺癌晚期患者。

该患者癌细胞发生大面积转移,医生为了救治他,采取了大剂量、广照射的治疗方法。结果,老人没能挺住,在放疗过程中就去世了。

从那时起,想要救治更多患者的职业理想,就像一颗种子,扎根在了吴永忠心里。

接下来的20多年里,吴永忠一直深耕肿瘤领域,致力于肿瘤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诊疗新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先后在“基因工程抗体肿瘤放射免疫显像”“精确放疗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临床转化,其成果惠及千千万万的患者。

打破诊疗壁垒

3月25日这天上午,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患者,让吴永忠有些牵挂。

该患者在替一家水果公司上货时,被高处掉下来的货箱砸伤了腰。他去医院检查,腰没事,却查出了肺癌。

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吴永忠建议其可以直接手术。不过,要怎样进行手术,还得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同外科专家进行讨论。

为了让患者少跑路,吴永忠索性拿着病历资料,小步跑到各相关科室,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建议。

“对于许多疑难杂症的诊治,必须打破科室之间的诊疗壁垒,才能让患者得到规范化、精准化的治疗。”吴永忠说。

为了实现规范化诊疗,吴永忠早在13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了。

2006年,吴永忠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调入重庆市肿瘤医院(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任副院长,分管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

刚到肿瘤医院不久,吴永忠就提出要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并在全国率先推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

“癌症是全身系统的疾病,应该组织外科、内科等专家一起讨论,寻找最优治疗方案。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诊疗行为,治疗效果就会相差甚远。”吴永忠说。

于是,每个周二下午,肿瘤医院胸外科、肿瘤放疗科等十余个科室的专家便会聚在一起,集中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起初,不少医生对此抱有抵触情绪。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王颖记得,那段时间,吴永忠反复强调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甚至还采取一些硬性规定来督促大家落实这一制度。

在一次次的联合会诊中,医生们渐渐理解了这一制度的必要性。也正是因为吴永忠的坚持,肿瘤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才得以不断完善。

如今,肿瘤医院不仅建立了肺癌等16大肿瘤的多学科联合会诊体系,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多学科团队,全院恶性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率达到90%。

在这个过程中,吴永忠也实现了制度推行之初的梦想:不管患者的第一站在哪里,只要到了腫瘤医院,就一定要得到规范化、精准化的治疗。

构建“一网一链”

每次看着吴永忠真诚耐心地为患者服务,翁克贵内心都很感慨。

“面对患者,他总是认真严谨,事无巨细,非常真诚,永远把患者感受放在第一位。”翁克贵说。

有一件事,翁克贵一直印象深刻。

去年夏天的一个周一,结束上午的会诊后,时间已近中午,正当他们收拾妥当准备离开时,一位患者走了进来。

该患者一大早便从贵州某山区匆匆赶来,好不容易赶到医院时,已经挂不到吴永忠的号了。

看着风尘仆仆的患者和家属,吴永忠二话没说,为他们临时加了一个号。

吴永忠深知偏远地区患者看病不易,每次接诊此类患者时,他都会暗自提醒自己应该多为他们做点实事。

在重庆乃至全国,中等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单位普遍存在肿瘤专科人才严重不足、肿瘤诊疗规范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肿瘤治疗的总体疗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这些年来,吴永忠一直希望能够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行为,为重庆及周边区域的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5年5月,经过精心筹备,重庆市肿瘤医院启动“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建设工作;2016年,根据重庆市癌症中心的职责,吴永忠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重庆市“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一网”即构建市级—区域级—区县级的肿瘤防治网络;“一链”即建立涵盖肿瘤科普宣传、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完整诊疗服务链。

在“一网一链”建设过程中,肿瘤医院一直无偿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帮助其进行肿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

从2015年开始,肿瘤医院便定期派出中级以上职称医师、专科护士等赶赴巫山、城口等区县人民医院进行驻地帮扶;许多基层医院肿瘤科的医生,也来到肿瘤医院免费进修学习。

几年下来,吴永忠和同事们用马不停蹄的脚步,换来了基层医院肿瘤科惊人的发展速度。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起7家肿瘤分院、23家肿瘤规范化基地、78家肿瘤协作单位,“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在重庆初步建成。

脚步永不停歇

3月25日这天会诊快结束时,肿瘤医院对外发展部主任赵玉兰来到诊室,她要和吴永忠确定4月初的行程安排。

4月2日至4月5日,吴永忠要到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等五个地方的基层医院进行授课、义诊和技术指导。

确认好行程后,赵玉兰回到办公室。她根据吴永忠的意见,在工作笔记本上画了一张路线图,并标注好每段行程的距离和车程时间。

在这张路线图上,可以看到吴永忠一直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赶路,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基层医院的交流上。

“为了‘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吴教授每周都要到基层医院进行交流指导。”赵玉兰说。

自从2014年调到对外发展部后,赵玉兰便开始跟着吴永忠东奔西跑,她看到了吴永忠不辞辛苦、辛勤付出的一面。

采访中,赵玉兰回忆起一件小事。

去年夏天,“2018年第三季度基地医院联席会议”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召开。

会议的召开时间是下午3点,但吴永忠下午2点55分才匆匆赶到。

“我当时在外面等他,看到他一边汗流浃背地跑,一边拿着面包狼吞虎咽。”赵玉兰说。

原来,会议前一天,吴永忠还在北京开会。会议当天,他先是坐飞机从北京赶往贵阳,然后再转汽车到达遵义,一路奔波,连饭都来不及吃。

在赵玉兰和同事们眼中,吴永忠一直这样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大家也曾好奇,他身上这股劲儿究竟从何而来。后来,他们从吴永忠年复一年不计得失的付出中找到了答案:心里装着患者,脚下才有使不完的力量。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建立国家、省、市、縣四级癌症防治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这与吴永忠和同事们这几年的努力方向不谋而合。

全国两会闭幕后,吴永忠和同事们又重新梳理了“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成果与不足,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接下来,他们还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